网络安全重点细分领域发展现状及展望
网络安全重点细分领域 发展现状及展望 结合国内外网络安全产业结构增速、 投融资热度、技术布局进展 等,重点对身份管理与访问控制、可管理安全服务、云安全、威胁情 报服务、人工智能安全五个领域进行了跟踪分析。 (一)身份管理与访问控制领域活力涌现(一)身份管理与访问控制领域活力涌现 1.现状:大型厂商持续深耕,创新企业开拓前沿领域 身份管理和访问控制技术作为基础性安全技术, 在网络安全体系中具 有重要作用。我国身份管理与访问控制市场发展较早,上海格尔、吉 大正元等专业领域厂商以及天融信、 亚信安全等综合型厂商均在这一 领域开展了多年深耕。主要产品分为两类:一是动态口令、数字证 书等强认证技术产品, 另一类是以集中管理为理念, 集成帐号、 认证、 授权、审计功能为一身的 4A 管理平台等多种形态的产品。近年来, 国内也出现了一批专注于身份管理与访问控制的创业公司问世, 聚焦 于云身份认证、 单点登录等新兴技术领域, 包括派拉软件、 深圳竹云、 上海硅孚、九州云腾等,如下表 4所示。 2.展望:迎接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 IT 技术的演进、数字经济的发展为身份管理与访问控制市场提 供了崭新机遇。 一是云计算、物联网、微服务、DevOps、移动计算等 技术的发 展,对身份管理和访问控制技术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管 理对象 方面,逐渐从“人”向设备、物、服务等对象扩展,鉴别这些 对象 的合法性和鉴别人变得同等重要;在技术实现方面,从单一、静 态 向多维、 动态方向发展, 基于风险的自适应能力需求日益迫切; 在 应 用场景方面, 从单点、 独立向整个组织统一化、 跨组织跨域方向发 展, 同时在支持传统的 IT 架构基础上,兼容私有云、混合云、公用云等 复杂环境。 二是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 技术快速 发展,推动身份治理和威胁分析智能化升级。机器学习、威胁情报等 技术的采用,使得内部威胁、欺诈行为等依靠传统基于规则难以发现 的行为,有了被发现和识别可能。 三是“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消费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推进实 施,推动数字经济日渐繁荣,保障 数字安全的基础上实现数据有序 高效流动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 市场对身份管理与访问控制的期待包 括安全和合规、快速极简部署、良好交互体验、提升管理效率等。 四是身份管理与访问控制与业务紧密结 合的属性,造就国内厂 商场景化发展优势。 身份管理与访问控制解决方案需要对企业业务架 构和应用系统的深刻理解,涉及应用整合、数据库&中间件、API 管 理、开发拓展等各方面。特别是,高度集成的业务架构,多样化的开 发者认证协议增加了打通业务实现对接的复杂度。 国内身份管理与访 问控制厂商可以通过与系统集成方、 平台提供方开展合作,开展基于 场景化的产品开发,并降低对接成本。 (二)可管理安全服务领域有望升温(二)可管理安全服务领域有望升温 1.现状:服务价值和市场认可进展缓慢 总体看,我国可管理安全服务市场发展相对缓慢。 一方面,相对 “远程服务”,国内更为青睐“驻场运维”模式。目前,大部分网络 安 全专业厂商均具备 7*24 小时运营中心,提供网络威胁检测、分 析、 响应、处置等多种能力,但主要为相应安全产品的增值性服务, 以及 提供威胁情报等,尚难以成为独立的服务形态,因而市场规模 十分有限。现对于国外安全产品、服务一揽子外包服务,国内市场普 遍更为 倾向于本地驻场的安全运维模式,依靠本地的安全网络安全 管理平台 等产品和驻场运维人员,实现对本地网络设备、网络安全 设备流量和日志等的采集处理、 深度分析和事件处置。在安全分析需 要依靠云计算技术实施的情况下,倾向于选择以私有云方式提供服 务,以更好保障安全。 另一方面,具备渠道优势的网络运营商提供的 服务类型、服务深度等仍有待拓展。例如,中国电信推出的云堤高防 是行业内标杆型产品,目前可提供 5000G 运营商级 DDoS 防御能 力。 但除了高防产品外, 电信可管理安全服务仅覆盖反钓鱼、 DNS 域 名安全和 Web网站安全等领域,服务类型有待进一步拓展。此外, 尚未推出类似国外安全运营中心提供的一体化的、 基于用户侧网络设 备和安全设备等的安全运维模式,服务模式亟待进一步创新。 2.展望:理念、政策等现实约束仍是最大挑战 相对于发展稳定、成熟的国际市场,我国可管理安全服务市场仍 面临重重阻碍。现有政策标准中“本地化”要求, 使得可管理安全服 务面临“合规”难题。同时,主流认知也较难转变。一方面,设备级 别的“远程管控”面临“依赖外部,更不安全”的担忧,另一方面, 随时在岗的“驻场”模式无论技术能力如何, 在响应方面似乎更为可 靠。未来发展方向上,基于 SaaS 的云端服务和基于链路的增值服务 前景相对明朗。 一是基于 SaaS 的云端可管理安全服务模式逐步被接受。 云计算 普遍应用以来,用户对云计算的托管模式逐渐熟悉信任, 带动了安全 观念的转变,云安全托管相对易于接受。同时,云计算与传统 IT 架 构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安全能力建设难度, 促进用户更倾向于 依靠专业的安全厂商和团队。 二是基于服务链路的安全能力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 电信运营商 提供的 DDoS 攻击防御已经得到市场的普遍认可,未来服务类型有 望进一步拓展,包括威胁预防、事 件监测、防御溯源等;云服务提 供商、CDN 厂商则将借助已有计算、加速服务等渠道和资源优势, 在数据安全、终端安全、应用安全等领域开展可管理安全服务的创新 实践。此外,针对重大活动保障等特殊、临时性可管理安全服务需求 逐渐增加。 (三)云安全领域生态初步成型(三)云安全领域生态初步成型 1.现状:云安全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随着云计算在我国的推广普及, 云安全市场逐步打开局面。一是 在公有云领域,云平台厂商强化自身安全能力布局和输出。阿里、华 为、腾讯等云服务巨头均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云安全能力体系, 可提供 覆盖网络、主机、应用、业务、数据、管理、服务等一揽子安全产品 和服务, 如表 5 所示。 同时, 阿里云、 华为云、 腾讯云也建立了与 AWS Marketplace 相似的云市场,分别上线了 243 个、126 个、132 个第 三方安全产品和服务,涉及云堡垒机、日志审计安全分析、云数据库 审计、Web 安全评估服务等多种服务类型,建立了“自主”与“第 三方”并存的生态格局。由于公有云市场主要为中小型企业, 而且受 到互联网免费经济和“免费安全”思维习惯影响, 目前我国用户对第 三方云安全产品认可度仍十分有限。例如,在阿里云市场,近半年成 交量超过 50 笔的第三方云安全产品仅有 7 个,且基本全部为免费 产品。 二是在私有云、混合云领域,安全专业厂商积极布局,围绕云安 全监测、防护、管理等需求,提供一揽子安全解决方案。例如,亚信 安全推出了服务器深度安全防护系统以及虚拟安全管理中心; 新华三 聚焦云安全合规,推出了云平台安全架构设计与部署、云安全测评、 云服务安全审核测评等服务支撑;安恒推出了天池云安全运营平台, 可提供监测、防御、审计、态势感知等安全能力;山石网科推出了虚 拟化防火墙和微隔离产品,分别提供租户级、业务系统的隔离与南北 向防护以及提供云计算环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