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属的危害及检测方法
一、重金属的危害特性一、重金属的危害特性 从环境污染方面所说的重金属,实际上主要是指汞、镉、铅、铬、砷等金属 或类金属,也指具有一定毒性的一般重金属,如铜、锌、镍、钴、锡等。我们从 自然性、毒性、活性和持久性、生物可分解性、生物累积性,对生物体作用的加 和性等几个方面对重金属的危害稍作论述。 (一)自然性:(一)自然性: 长期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人类,对于自然物质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有人分析了人 体中 60 多种常见元素的分布规律,发现其中绝大多数元素在人体血液中的百分 含量与它们在地壳中的百分含量极为相似。但是,人类对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 其耐受力则要小得多。所以区别污染物的自然或人工属性,有助于估计它们对人 类的危害程度。铅、镉、汞、砷等重金属,是由于工业活动的发展,引起在人类 周围环境中的富集,通过大气、水、食品等进入人体,在人体某些器官内积累, 造成慢性中毒,危害人体健康。 (二)毒性:(二)毒性: 决定污染物毒性强弱的主要因素是其物质性质、 含量和存在形态。 例如铬有二价、 三价和六价三种形式,其中六价铬的毒性很强, 而三价铬是人体新陈代谢的重要 元素之一。 在天然水体中一般重金属产生毒性的范围大约在 1~10mg/L 之间,而 汞,镉等产生毒性的范围在 0.01~0.001mg/L 之间。 (三)时空分布性:(三)时空分布性: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随着水和空气的流动,被稀释扩散,可能造成点源到面 源更大范围的污染,而且在不同空间的位置上, 污染物的浓度和强度分布随着时 间的变化而不同。 (四)活性和持久性:(四)活性和持久性: 活性和持久性表明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稳定程度。活性高的污染物质,在环境中或 在处理过程中易发生化学反应, 毒性降低, 但也可能生成比原来毒性更强的污染 物,构成二次污染。如汞可转化成甲基汞,毒性很强。与活性相反,持久性则表 示有些污染物质能长期地保持其危害性,如重金属铅、镉等都具有毒性且在自然 界难以降解,并可产生生物蓄积,长期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五)生物可分解性:(五)生物可分解性: 有些污染物能被生物所吸收、利用并分解,最后生成无害的稳定物质。大多数有 机物都有被生物分解的可能性,而大多数重金属都不易被生物分解,因此重金属 污染一但发生,治理更难,危害更大。 (六)生物累积性:(六)生物累积性: 生物累积性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食物链和化学物理作用而累 积。 二是污染物在人体某些器官组织中由于长期摄入的累积。 如镉可在人体的肝、 肾等器官组织中蓄积,造成各器官组织的损伤。又如 1953 年至 1961 年,发生在 日本的水俣病事件,无机汞在海水中转化成甲基汞,被鱼类、贝类摄入累积,经 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当地居民食用后中毒。 (七)对生物体作用的加和性:(七)对生物体作用的加和性: 多种污染物质同时存在,对生物体相互作用。污染物对生物体的作用加和性有两 类: 一类是协同作用,混合污染物使其对环境的危害比污染物质的简单相加更为 严重;另一类是拮抗作用,污染物共存时使危害互相削弱。 二、重金属的定量检测技术二、重金属的定量检测技术 通常认可的重金属分析方法有:紫外可分光光度法(UV)、原子吸收法(AAS)、 原子荧光法(AF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法(ICP)、X荧光光谱(XRF)、电感 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CP-MS)。日本和欧盟国家有的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 (ICP-MS)分析,但对国内用户而言,仪器成本高。阳极溶出法,检测速度快, 数值准确,可用于现场等环境应急检测。X荧光光谱(XRF)分析,优点是无损 检测,可直接分析成品。 (一)原子吸收光谱法((一)原子吸收光谱法(AASAAS))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 20 世纪 50 年代创立的一种新型仪器分析方法, 它与主要用于 无机元素定性分析的原子发射光谱法相辅相成, 已成为对无机化合物进行元素定 量分析的主要手段。 原子吸收分析过程如下:1、将样品制成溶液(空白); 2、制备一系列已知浓度 的分析元素的校正溶液(标样); 3、依次测出空白及标样的相应值;4、依据上 述相应值绘出校正曲线;5、测出未知样品的相应值;6、依据校正曲线及未知样 品的相应值得出样品的浓度值。 现在由于计算机技术、化学计量学的发展和多种新型元器件的出现,使原子吸收 光谱仪的精密度、准确度和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用微处理机控制的原子吸收光 谱仪,简化了操作程序,节约了分析时间。现在已研制出气相色谱—原子吸收光 谱(GC-AAS)的联用仪器,进一步拓展了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应用领域。 (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UV)) 其检测原理是: 重金属与显色剂—通常为有机化合物, 可于重金属发生络合反应, 生成有色分子团,溶液颜色深浅与浓度成正比。在特定波长下,比色检测。 分光光度分析有两种,一种是利用物质本身对紫外及可见光的吸收进行测定;另 一种是生成有色化合物,即“显色”,然后测定。虽然不少无机离子在紫外和可 见光区有吸收,但因一般强度较弱,所以直接用于定量分析的较少。加入显色剂 使待测物质转化为在紫外和可见光区有吸收的化合物来进行光度测定, 这是目前 应用最广泛的测试手段。显色剂分为无机显色剂和有机显色剂,而以有机显色剂 使用较多。 大多当数有机显色剂本身为有色化合物,与金属离子反应生成的化合 物一般是稳定的螯合物。显色反应的选择性和灵敏度都较高。有些有色螯合物易 溶于有机溶剂, 可进行萃取浸提后比色检测。近年来形成多元配合物的显色体系 受到关注。 多元配合物的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组分形成的配合物。利用多元配合物 的形成可提高分光光度测定的灵敏度,改善分析特性。显色剂在前处理萃取和检 测比色方面的选择和使用是近年来分光光度法的重要研究课题。 (三)原子荧光法((三)原子荧光法(AFSAFS)) 原子荧光光谱法是通过测量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气在特定频率辐射能激以下所产 生的荧光发射强度,以此来测定待测元素含量的方法。 原子荧光光谱法虽是一种发射光谱法,但它和原子吸收光谱法密切相关,兼有原 子发射和原子吸收两种分析方法的优点,又克服了两种方法的不足。原子荧光光 谱具有发射谱线简单, 灵敏度高于原子吸收光谱法, 线性范围较宽干扰少的特点, 能够进行多元素同时测定。原子荧光光谱仪可用于分析汞、砷、锑、铋、硒、碲、 铅、锡、锗、镉锌等 11 种元素。现已广泛用环境监测、医药、地质、农业、饮 用水等领域。在国标中,食品中砷、汞等元素的测定标准中已将原子荧光光谱法 定为第一法。 气态自由原子吸收特征波长辐射后, 原子的外层电子从基态或低能态会跃迁到高 能态,同时发射出与原激发波长相同或不同的能量辐射,即原子荧光。原子荧光 的发射强度 If 与原子化器中单位体积中该元素的基态原子数 N 成正比。当原子 化效率和荧光量子效率固定时,原子荧光强度与试样浓度成正比。 现已研制出可对多元素同时测定的原子荧光光谱仪, 它以多个高强度空心阴极灯 为光源,以具有很高温度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作为原子化器,可使多种 元素同时实现原子化。多元素分析系统以 ICP 原子化器为中心, 在周围安装多个 检测单元,与空心阴极灯一一成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