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毒理学归纳总结
13药学9班药物毒理学总结归纳 (选)(选)1.(1)沙利度胺---婴儿海豹肢畸形) (2)氯碘喹---亚急性脊髓视神经炎 (3)心得宁---眼-皮肤-黏膜综合征 (4)异维A酸---婴儿心脏畸形 (5)替马沙星---溶血性贫血、肾功能衰竭 (6)马兜铃酸---马兜铃酸肾病 (7)盐酸苯丙醇---血压升高、心律失常、过敏 (8)调脂药西立伐他丁钠---横纹肌溶解 (9)非甾体抗炎药罗非昔布---心脏病、脑卒中 2.(选)(选) (1)药物在机体发挥药理作用或产生毒理作用的组织器官可完 全不同 (2)药物吸收进入机体分布于全身通常仅对其中某些部位产生损害, 只有被药物造成损害的部位,才是药物毒理作用的靶部位,被损伤的组 织器官被称为毒性靶组织或毒性靶器官 (3)同一药物可能有一个或若干个毒性靶部位,若干个药物也可能具 有相同的靶部位 (4)药物对组织,器官的毒性作用有直接或间接两种,药物产生毒性 作用的靶部位并不一定是其浓度最高的部位 3.3.(名)(名) (1)毒物:毒物:通常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涉及合成或生物类 药物。 (2)毒素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3)最小中毒量:最小中毒量:在临床常用剂量下,药物不应出现毒性效应,只有 超过了一定的阈值,才会出现药物毒性作用。出现药物中毒症状的最小 剂量。 (4)剂量剂量- -效应关系:效应关系:药物的毒性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 (5)量反应:量反应:中毒性效应强弱呈连续增减的量变。 (6)质反应:质反应:有些毒性效应只能用全或无,阴性或阳性等表示。 (7)治疗指数:治疗指数:实验动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 的比值,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8)安全范围:安全范围: 药物安全性指标是ED95~LD5 (或ED99~LD1)之间的距离。 该值越大越安全。 4.药物毒性作用特点:药物毒性作用特点: (1)药物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2)药物本身 固有的,在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出现(3)可以预知,但不一定能避 免(4)变态反应和特异质反应 5.(论述)从临床应用角度可将药物毒性作用分为:(论述)从临床应用角度可将药物毒性作用分为: (1)变态反应:是一类免疫反应,临床表现因人而异,反应性质与药 物固有的效应及所用剂量均无关,用拮抗药无效,停药后逐渐消失,再 用时可能复发。 (2)毒性反应:剂量过大,急性毒性一般多损害循环、呼吸及神经系 统。慢性毒性(体内蓄积过多)一般多损害肝、肾、骨髓、内分泌等系 统。 (3)致癌性:长期用药、短期用药引起的迟发性效应。 (4)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生殖毒性,生殖系统与生育相关的神经系 统或内分泌系统。发育毒性,孕期用药对胚胎产生影响。 (5)致突变与遗传毒性:染色体畸变,细胞微核形成,生物大分子水 平的遗传物质损伤。 (6)特异质反应:先天性遗传异常。 6.(1)速发型毒性作用:毒性反应大多是在治疗过程中给药后不久出现 的。 迟发型毒性作用:毒性作用在给药后很久才出现。 (2)可逆性毒性效应:药物的毒性作用在停药或减量后可逐渐减轻或 消失。 不可逆毒性效应:毒性作用一旦出现就不可逆转。 (3)局部毒性作用:药物仅在直接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 全身毒性作用: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 7.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目的: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目的: (1)发现中毒剂量(2)发现毒性反应 (3)确定安全范围(4)寻找毒性靶器官(5)判断毒性的可逆性 8.( (选或问答)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存在局限性的原因:选或问答)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存在局限性的原因: (1)种属差 异(2)发生率很低的毒性反应很难发现(3)难以模拟临床患者不同的 病理生理状态(4)评价指标及研究方法缺陷 9.药物毒性作用机制:药物毒性作用机制:(1)从给药部位到靶组织(2)终毒物与靶分子相 互作用(3)细胞功能紊乱及损伤(4)修复紊乱或错误修复 10.经消化道吸收:经消化道吸收:溶脂性大解离度小的药物易被吸收,受PH、胃肠蠕 动、食物的量和质等因素影响。 经呼吸道吸收:经呼吸道吸收:吸收最快的是气体、小颗粒气溶胶和脂/水分配系 数较高的物质,易溶于水的气体药物等再上呼吸道吸收。水溶性较差的 气体药物等则可深入肺泡,并主要通过肺泡吸收。当粉状物质或气溶胶 进入呼吸道时,可在气管、支气管、和肺泡表面附着。 经皮肤吸收:经皮肤吸收:表皮脂质屏障吸收 11.(名)表观分布容积((名)表观分布容积(VdVd)) ::指体内药物总量平衡后,按测得的血浆 药物浓度计算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Vd越小,药物排泄越快,在体内存 留时间越短。越大反之。 12.细胞色素P450——氧化反应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还原反应 13.(名)肝肠循环:(名)肝肠循环:药物随同胆汁进入小肠后,一部分易被吸收的药 物及其代谢产物,可在小肠中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系统返回肝脏,再 随同胆汁排泄。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延长,毒性作用也会增强 14.(简答或选择)药物进入体内产生毒性作用的因素(简答或选择)药物进入体内产生毒性作用的因素 : (1)药物固有 的作用特征(2)药物到达靶器官的量和滞留时间(3)机体对药物的处 置能力(4)机体靶器官对药物的易感性 15.( (名名) )((1 1)速率常数:)速率常数:是描述速率过程的重要的动力学参数,其大小 可以定量的比较药物转运速度的快慢,速率常数越大过程进行的越快。 (2)半衰期:半衰期:指药物在血浆中最高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是衡量 一种药物从体内消除速度的指标 (3)血浆清除率(血浆清除率(CL)CL)::指肾脏在单位时间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 的某些物质完全清除出去,这个被完全清除了某物质的血浆毫升数就称 为该物质的清除率 16.( (简或选)生理模型优点简或选)生理模型优点(1)可提供药物分布于任何不同组织器官 的时程(2)能预测生理参数改变对药物组织浓度的影响( 3)能预测药 物通过不同物种的毒代动力学(4)易适应复杂的治疗方案。 生理模型缺点:生理模型缺点: (1)需要较多的信息(2)涉及复杂的数学问 题(3)许多参数存在误差 特点特点: :基于生理特征的模型,具有可预测性,可将实验动物动 力学特征推到人 17.肝细胞死亡:肝细胞死亡: (1)坏死:结构破坏伴有局部炎症细胞浸润(2)凋亡: 结构基本完整无炎症 18.(论述)药物影响肝细胞内的细胞器和结构各不相同,主要靶点有(论述)药物影响肝细胞内的细胞器和结构各不相同,主要靶点有 以下几种:以下几种: (1)线粒体:影响能量代谢和钙:可卡因、四氯化碳(2)质 膜:影响离子平衡:对乙酰氨基酚、乙醇、汞制剂 (3)内质网:蛋白和 磷脂合成、钙平衡、生物转化:对乙酰氨基酚、可卡因、四氯化碳 (4) 细胞核:肿瘤化疗药物:黄曲霉素B、半乳糖胺、亚硝胺,诱变、消化 或核形态损伤(5)溶酶体:数量增加,反应肝细胞对药物引起损害物质 清除的水平增高。19.(简)脂肪变性的原因(1)脂蛋白合成抑制(2) 甘油三脂与脂蛋白结合降低(3)极低密度脂蛋白转运受干扰(4)经由 线粒体的脂质氧化损害(5)脂肪酸合成增加(6)特殊的脂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