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一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
专题二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 全国卷五年考查情况统计分析与预测 全国卷命题点 大气受热过程 与气温 考题统计 2013·新课标Ⅰ,36 题,22 分 2013·新课标Ⅱ,6 题,4 分 2013·新课标Ⅰ,9 题,4 分 大气运动与降 水 2013·新课标Ⅱ,7 题,4 分 2011·大纲全国,9~10 题,8 分 2013·新课标Ⅱ,10~11 题,8 气压带、风带 与气候 分 2012·新课标全国,37(1)题, 10 分 2015·新课标Ⅱ,4~5 题,8 常见天气系统分 2013·新课标Ⅰ,10 题,4 分 【知识体系构建】 选择题 选择题 题型命题分析与预测 综合题1.命题规律: 全国卷近五 选择题年对本专题内容考查较 多,主要集中在气温、 降水、大气运动规律等 方面,试题难度中等。 考核形式上选择题、综 合题并重。 2.命题趋势: 以最新的时 综合题事背景为载体,考查大 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天 气变化的基本规律、天 选择题气系统和气候类型的特 点、分布及其成因。 考点一考点一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 [ [真题领悟真题领悟] ] 命题角度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的影响因素 [2015·新课标Ⅰ,37,24 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 层。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东北高纬 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 气温约-3.5℃~-2℃。 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 550 千米的连 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多年冻 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 性地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棒新技术等 措施。图 a 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 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图 b 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 意图。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 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 复。 (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区低的原因。(8 分) (2)图 a 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8 分) (3)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 (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 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图 b)的原因。(8 分) 1.读文字材料,抓住核心词语 (1)第一段文字材料中的核心词语有: “活动层”“多年冻结层”①“东北高纬 地区”“青藏高 原高海 拔地区 ”“多年冻土 南界的 年平 均气温在 -1℃~ 1℃”“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3.5℃~-2℃”等。 (2)第二段文字材料中的核心词语有:“热棒新技术 ”“主动②降温、冷却路 基、保护冻土”“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等。 2.审图表材料,把握关键信息 答案(1)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 (东北高纬地区年平均气温低 于-1℃~1℃,可以形成多年冻土。 )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 为-1℃~1℃时,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 土。 (2)甲地年平均气温更接近 0℃,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活动层更频繁地冻融, (冻 结时体积膨胀,融化时体积收缩, )危害路基;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五道梁,夏 季活动层厚度较大,冬季有时不能完全冻结,影响路基稳定性。 (3)冬季。依据:冬季气温低于地温,热棒蒸发段吸收冻土的热量, (将液态物质 汽化上升,与较冷的地上部分管壁接触,凝结,释放出潜热, )将冻土层中的热 量传送至地上(大气)。热棒倾斜设置的原因:使棒体能深入铁轨正下方,保护铁 轨下的路基(多年冻土)。 [ [命题探源命题探源] ] 1.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该传输过程可以划分成三大主 要的环节,如下图所示: 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解释昼夜温差大小的原因 (2)“高处不胜寒”: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3)全球变暖:温室气体增多,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增强,气温升高;同时大气逆 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强。 (4)烟雾防冻:增强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增强。 (5)温室大棚: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 (6)果园铺沙石:昼夜温差增大。 3.影响气温高低的主要因素 4.等温线弯曲的成因分析 (1)陆地上一般考虑山脉或谷地。等温线穿过山地时,一般向气温高的方向凸 出;穿过谷地时,一般向气温低的方向凸出。 (2)海洋上一般考虑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3)等温线的弯曲还可能与海陆分布有关。 1 月份同纬度地区,陆地等温线向南 凸,海洋上向北凸;7 月份同纬度地区,陆地等温线向北凸,海洋上向南凸。 [ [对点演练对点演练] ] 题组一大气受热过程理解应用 1.2015 年 12 月 14 日~15 日,上合组织峰会在郑州 CBD 如期举行。会议期间 郑州雾霾天气一扫而尽,出现了久违的蓝天,一些网民称其为“上合蓝”。“人 努力,天帮忙”,这是早在 2014 年 11 月 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 APEC 会议欢迎 晚宴致辞中总结出的“APEC 蓝”出现的原因,同样也适用于“上合蓝”。下面 左图为郑州中原福塔雾霾天气前后对比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 成(1)~(3)题。 (1)中原福塔雾霾天气前后景观的变化,原因主要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中() A.①减弱B.②增强C.③减弱D.⑤增强 (2)有关雾霾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A.雾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B.雾霾增强了地面辐射 C.雾霾加大了气温的日较差 D.雾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3)雾霾对人类产生的不利影响有() ①患呼吸道疾病的人数剧增②商业、餐饮等服务业遭受客源危机③导致诸多 生活用品价格上涨④加剧城市道路拥堵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第(1)题,中原福塔雾霾天气前后景观变化主要体现为大气能见度的变 化,而大气的能见度主要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关。选B。第(2)题,发 生雾霾天气,空气中既有固体颗粒物,也有充足的水汽,因此,雾霾吸收地面的 长波辐射,同时也可增强大气逆辐射;由于空气中固体颗粒物较多,大气对太阳 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减弱;雾霾天气会使 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也增强,因此,减小了气温的日较 差;雾霾并不能改变太阳辐射的波长。选A。第(3)题,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可 能会诱发呼吸道疾病;大气的能见度降低,可能会导致城市道路拥堵;但不会影 响商业、餐饮等服务业的正常营业和生活用品的价格。选 D。 答案(1)B(2)A(3)D 题组二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2.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接近地面的大气中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大量 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微粒悬浮在空中,形成雾茫茫的天气,使视野模糊不清,气象 学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读我国某省份某月大雾日数分布图, 回答(1)~(2)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