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运用古诗词激发学习地理兴趣
灵活运用古诗词灵活运用古诗词 激发学习地理兴趣激发学习地理兴趣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其中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 珠。它们内涵丰富,意境高远,语言精炼,琅琅上口,千百年间万口 传诵。不仅如此, 很多诗词还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如能在地理教 学中巧妙的加以利用,就能够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深入 理解教材,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一、地理知识解诗意,活学妙用,兴趣无穷 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学中更是如此,有时巧借一句趣语,授课会 增加几分诙谐;妙用一句诗词,课堂更变得形象生动、趣味无穷。用 地理知识巧解语文诗词的意义, 不仅使学生对地理学习热情极高, 课 堂会更加深化;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文学素养。 例如,在讲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分布“这一特点 时,我设计这样的导入方法。上课时首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一组诗 句:“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滚滚长江东逝水“,“问君能有几 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然后问:这些诗句 都蕴含着怎样的地理知识?学生们迅速说出我国许多河流是向东流 入海的, 我顺势引导: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 我国地势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们说出我国地势的特点为西高东低。 我继续追问:我国地势除了 西高东低的特点外, 还有什么特点呢?这样的特点又有什么样的地理 意义?下面我们共同来学习这一节内容。 这样自然导入到这一节,同 第 1 页 共 6 页 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如, 在讲中国气候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 王之涣在 《凉 州词》中写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意思是:玉门关 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 那么春风为什么不能度 过玉门关呢?春风又指的是什么呢?这样导入, 可以增加学生的探究 欲望,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学习,学生们知道, 这里的春风是指夏季风。我国是受季风影响比较显著的国家, 我们把 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 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 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致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 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 风区。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限以西, 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 的滋润了。 又如, 同学们也利用地理课上学到的“海拔每升高100 米, 气温降低0.6℃”的气温直减率知识, 充分理解了“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以及“一山有四季”诗词中, 包含的因海拔高低的 变化,引起了气候、植被景观的垂直变化的地理意义。 通过以上的地理教学活动, 同学们利用已学的地理知识, 巧解出 诗词中包含的地理意义,使地理知识正向迁移。学生们既获得了一份 地理知识之外的意外收获,又增强了学习地理知识的极大兴趣。 二、诗词巧用,贴切生动,教学生花 例如, 《黄河的治理》“地上河”部分的教学中,我设计过这样 的问题: “请大家识图, 试用一句诗词来描述黄河‘地上河’的情景。 ” 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真是:七嘴八舌不停口,妙语如珠说黄河。在众 第 2 页 共 6 页 多的描述中,大家最推崇的是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 本来 这句诗,是形容黄河发源地之高,在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上。今天 用于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描述,既形象生动,又言简意赅。把 黄河下游高出地面 7 米甚至 10 米的感觉,表达的淋漓尽致,加上黄 河“地上河”图片的帮助,学生们想象力的发挥,便对黄河“地上河” 的意境,有了更清晰、深刻的认识。再者,这句熟悉诗词的运用,不 仅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十足,而且学生对黄河下游形 成的“地上河”的理解,成为易事。更值一提的是:语文诗词与地理 教学的结合形式,成为学生们津津乐道、久久不忘之事。 另外,在《天气及其影响》部分的学习中,我曾经布置过这样的 作业:“请同学们课下收集、整理有关描写天气现象的诗词,课上以 小组为单位加以展示。”待到课上,学生们兴致极高地拿出了收集到 的诗词资料, 踊跃而自豪地展示, 同样收到了满意的教学实效。 例如, 描写雨的诗词:“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黑云翻墨 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 池”……描写风的诗词:“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二月春风似剪 刀”、“吹面不寒杨柳风”……描写雪的诗词:“柴门闻犬吠,风雪 夜归人”、“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天气“阴 晴”的诗词,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描写“霜”的诗词,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描写“晴”的诗词,“晴 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样, 使学生们在极高的学习 兴趣中,很快掌握了自然界存在的各种天气现象, 又把语文学科与地 第 3 页 共 6 页 理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既达到了知识间的整合,又促进了二学科 的共同提高; 同时通过资料的收集、 整理, 巧妙地把学生的学习范围, 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将课堂延伸到网上、图书馆、阅览室,增加了学 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更培养了学生资料收集、分析整理的综合能力 和自主合作、主体参与的精神。 三、引用诗词,深化知识,探究趣味更浓 蕴含地理知识的诗词比比皆是, 如果在地理课堂中恰当的加以应 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橘生淮南 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可以很直观的说明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的 特点。“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又能形象的反映农业生产 季节性的特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写出了平原与山 地气候的差异。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而在高山 古寺之中,桃花才开始盛开,这主要是平原与山地相对高度较大,山 顶气温远远低于山脚气温。 通过这两句诗让同学们深刻理解海拔每升 高 100 米气温降低 0.6 摄氏度及海拔高低引起气候、 植被景观的垂直 变化这些地理知识。 例如, 《长江的开发》“水能宝库”部分的处理:学生们通过小 组内读图、分析讨论、合作理解、找出长江“水能宝库”主要位于上 游河段。此时, 我不失时机地追问:“为什么长江上游河段水能资源 如此丰富呢?”学生们结合识图, 经过小组内小段时间的讨论, 得到 答案: “长江上游河段水能资源丰富, 是因为处于一、 二级阶梯与二、 三级阶梯两两阶梯的交界处,所以河流的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资 第 4 页 共 6 页 源丰富。”进而,我继续启发到:“三峡处水能资源巨大,大诗人李 白也曾有诗为证,想想是哪首诗呢?”话音刚落, 学生们热情洋溢的 尽情齐声朗诵:“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 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时我也被同学们高涨的地理热情深深感染, 便补充:“一声猿叫未停,小船已过千万重山。虽是夸张,但也道出 三峡处水流的湍急,水能的巨大。所以早在 1956 年,就有要在三峡 处建立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规划,有《水调歌头·游泳》诗词为 证。哪位同学知道,诗词中的哪些句子,体现了要在三峡处建立大型 水利枢纽工程呢?”这时,一位男生举手站起大声朗诵道: “更立西 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本节内容进行到这里,同学 们那种对所学知识的陶醉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