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9.1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017.11.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矛盾的含义; 矛盾同一性及其两方面含义;矛盾斗争性及其属性;矛盾同 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 使学生初步形成用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 理解矛盾是一切现存事物自己运动的原因, 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 推动着事物不断运动 变化和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反对形而上学对矛盾的抹煞和否定。 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面矛盾的存在,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 通过分析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的关系,让学生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就不 会有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教学重难点】矛盾即对立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集体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分析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 机整体。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矛盾, 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 有世界。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矛盾 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这些内容怎么来理解呢?从这节课开始, 我们就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 让学生找一些关于 矛盾的实例(长与短,前与后,战争和和平。 。 。 。 ) 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强与弱、胜与负、快与慢等,由此得出矛盾的含义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1.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 统一。统一。 (有的同学可能把生活中的矛盾和哲学上的矛盾的概念混淆,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往 往说成冲突或不同意见) 注意:逻辑矛盾——人们在叙述问题、回答问题时出现首尾不一、相互打架的现象; 如:不想当裁缝的厨子不是好司机;自相矛盾的由来 哲学矛盾——指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及其运动过程。 从外延说,哲学矛盾无处不在,逻辑矛盾可以避免,但哲学矛盾不可避免, 不能把哲 学矛盾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例: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上述两诗句包含哪几对矛盾? 噪与静、鸣与幽、悲与欢、离与合、阴与晴、圆与缺。问: “离与合”的矛盾,只有对立吗 “离”能离得开“合”吗?没有“离”哪里来的“合”? 2.2.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 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 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 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1 (1)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例: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 “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赫拉克利特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特别强 调转化的“条件性” 。即转化到矛盾的对立面 例:“失败是成功之母”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 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出示材料:课文漫画“悬挂在山崖上的两个人构成一种动态的平衡”问:他敢烧吗? 哲学角度分析: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 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 构成矛 盾的统一体。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结论是“不 敢烧” 。烧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 了。 得出矛盾同一性的第一层含义: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 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出示问题:还能列举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 互依存的事例吗?(没有胖就无所谓瘦,没 有苦就无所谓乐,没有战争就无所谓和平。 。 。 )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 倾向和趋势。 哲学上的斗争与日常生活中的斗争一样吗? 哲学角度分析:哲学上的“斗争”是对一切具体的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相互分离的抽象 和概括。是矛盾的一般、普遍的属性。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 “斗争” 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 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如反对、限制、竞争、批评等。 哲学上的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哲学上的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例:生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 同化作用贮存能量,异化作用释放能量,它们是两种相反的 作用,是相互排斥相互排斥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是统治者,剥削者,而无产阶级是被统治者,被剥削者, 它们的地位和利益是根本对立的,是相互斗争相互斗争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是启发与传授,学生的学是领悟与接受,两个方面是 相互区别相互区别的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共同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中, 两者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 系,其利益要求是相互排斥的; 而无产阶级与奴隶主阶级之间没有依存关系, 因此也就 谈不上他们之间的相互排斥与斗争。 进入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双方的排斥和对立就是绝 对的只有具有某种共同基础, 相互依存的东西才能呈现出斗争的倾向, 毫不相干的东西, 是谈不上排斥的。 (3)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 例:鲶鱼效应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渔民的渔船返回港湾时,捕来的沙丁鱼已经死了,市场上活沙丁 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 只有汉斯捕来的沙丁鱼还是活蹦乱跳的, 原来,汉斯将几条沙丁 鱼的天敌鲶鱼放在运输容器里。 因为鲶鱼是食肉鱼,放进鱼槽后使沙丁鱼们紧张起来, 为了 2 躲避天敌的吞食,沙丁鱼自然加速游动,从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因而它们才存活下来。 如此一来,沙丁鱼就一条条活蹦乱跳地回到渔港。 鲶鱼和沙丁鱼能共存,前提是它们的相互依赖还是相互对立? 鲶鱼生性好动,沙丁鱼好静,习性的差别使得它们相互对立, 互相为敌,鲶鱼因为有弱 小的沙丁鱼作为食物而存活下来, 更多的沙丁鱼因为鲶鱼的存在而使生命活力得到激发, 所 以,双方能够共存的前提是它们之间的斗争性。 ①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强调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相反相成的事物才能形成统一体。 ) 鲶鱼和沙丁鱼之所以能够产生对立, 是因为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在这个统一体中, 它们实现了生命上的相互依存,以及在斗争中出现了生与死的转化。 只有具有某种共同基础,相互依存的东西才能呈现出斗争的倾向, 毫不相干的东西,是 谈不上排斥的。 (如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 生矛盾最多的人) 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如果矛盾双方没有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