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资料合集
prepre 校园欺凌部分资料合集校园欺凌部分资料合集 一、一、相关视频:相关视频: 《今日说法》20150814 女生群殴事件调查(27min) 永新校园暴力事件真相调查(17min) 二、二、相关报道相关报道 媒体谈“校园欺凌”幼童化:法律不该亡羊补牢 这些天,各地发生多起触目惊心的“校园欺凌”事件。类似“浙江庆元一年 级男童被烟头烫”、“江西永新女生被数名同学扇打”的新闻,无不挑战着关注青 少年成长者的心理底线。仅今年 1 月至 5 月,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事件即多达 40 余起。其中,有的事件带着浓厚的暴力色彩,有的则以精神侮辱为主,方式之多 样让很多成年人都大呼惊悚。 一边是校园欺凌事件趋于幼童化, 一边是所有事件无一例外都在脱离成年人 监管的情境下发生。 尽管这些未成年人的欺凌事件, 通常被冠之以 “校园欺凌” 、 “校园暴力”,但实际上它们很多都发生在校园以外的地方。这时,未成年人处 于学校保护与家庭保护之间的真空地带,这才是值得未成年人保护者重视的。 浙江庆元男童被欺凌事件中,被打男孩的父亲是“蹬人力车的老实人,无权 无势,家里比较贫困,法律意识淡薄,也不太想追究此事”,也就是说,监护人 没有能力对孩子采取有效的保护。另一方面,打人者的家长开烧烤摊,平时忙于 生意,也没有精力监管孩子。对这些孩子来说,除了学校与家庭,他们的活动空 间有一大块是“灰色”的,以他们的年龄,显然不会成为真正的“社会人”,但 却以不成熟的逻辑理解着这个社会。 与一些未成年人相关的“亚文化”生态值得关注,有的未成年人是受影视产 品影响, 有的是被成人世界一些潜规则污染, 进而自发地形成了一套 “道德体系” 。 分析最近发生的这些欺凌事件,可以发现, 欺凌者有自己的逻辑—浙江庆元的施 暴少年,是在自己被诬陷偷窃的情况下,纠集伙伴组织殴打的。因为脱离家庭教 育,学校教育又无法深入,导致了他们对公平和正义的理解是扭曲的。 少年儿童对环境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 特定的环境影响和塑造着一定类型的 孩子。长期缺乏家长陪伴的孩子,如果身边也都是处境类似的同龄人,他们会不 觉得缺少家长是多么大的缺失。相反,他们能利用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真空地带, 创造自己的规则。一旦矛盾与纠纷出现,法律意识淡漠、道德约束力弱的他们, 就习惯于以欺凌的方式解决问题。如果他们成长的环境没能改变,欺凌事件就始 终有滋生、隐藏和爆发的土壤。 学校完成了对孩子的课堂教育, 确实没有义务课后依然留住孩子;家长为了 维持生计而拼命工作,似乎也无可指摘。对实施欺凌的孩子,有观点提出要加强 对违法未成年人的惩戒力度,这样的说法当然没有错,但提高惩戒力度并不等同 于遏制违法犯罪,尤其对可塑性强的未成年人而言。纠正不合理的成长环境,才 是扭转越来越多的校园欺凌事件出现的根本办法。 现行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 也都侧重于对发生错误后的弥补,却疏于对不良 环境的防范。比如,法律规定了如果家长不履行抚养职责,应该怎么处理,却没 有规定如果家长没有认真监护孩子,孩子长时间脱离保护的情况下,法律应该有 所约束和制裁。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未成年人成长环境, 法律不该止步于亡羊补牢, 而要考虑建立更坚固的藩篱,避免儿童处于某种松散的、混沌的成长状态。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关于校园欺凌事件的法律干预的建议 在我国,校园欺凌一直都有,但近年来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呈现出一系列 新特点。从涉事群体的角度看,主要呈现三大特点:校园欺凌呈现低龄化趋势; 女生频频成为“主角”; 在流动、 留守儿童密集的地方, 欺凌事件往往呈高发态势。 当前校园欺凌事件不少发生在城乡接合部的学校,而这些学校正是流动、留守儿 童聚集的地方。 一、校园欺凌事件存在的原因: 1、家庭防线的失守。 2、学校教育的缺位。在校园欺凌背后,学校法制教育和德育的缺失不容忽 视。教育部门对法制教育有专门的规定,要求做到进课堂、进教材,教师落实, 课时落实,但现在看来做得还不够。一方面,学校没有法律教师人才储备,讲课 的基本上都是政治、思想品德教师;另一方面,法律知识被分散在多本教材中, 既不系统,也不深入,加上学校出于升学率的考量,并不重视普法,使得法制教 育效果十分有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治理机制”课题 组 2014 年曾开展过一项专门调查。调查中,65%的调查对象在回答“此次犯罪的 原因”时选择“不懂法律”; 64.7%的选择了“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触犯了法律”; 60.5% 的调查对象表示,如果知道犯罪的沉重代价,就不会实施违法行为。法制教育缺 失, 加上学校和社会缺乏相应的惩戒手段,难以对校园欺凌行为形成警示和震慑 作用。而本应对欺凌行为发挥重要预防作用的德育,其现状也十分堪忧。 3、社会不良风气侵蚀渗透。现在的社会上,经常能够看到相互偶尔触碰就 会引爆无休无止的争吵,甚至为一点小事就大打出手。目前市面、网络上的大量 小说、游戏都包含色情、暴力情节,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非常容易受到影响。甚至 连一些热门幼儿动画片里也开始出现“暴力美学”, 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 子的心理和行为,导致他们极易因盲目模仿、追求刺激而产生暴力冲动。十多岁 的孩子正是表现欲和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如果不加以限制,很多孩子就会不自 觉模仿从网络上接受的信息。此外,当前社会上“一夜成名”“拜金主义”等不良风 气也影响着校园。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不满 14 周岁的未成年人不会被追究刑事 责任,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也只有 8 种严重犯罪才会追究刑事责任。由于 年龄原因,很多孩子实施校园欺凌却不会受到惩罚,这也容易使他们形成“藐视 法律”的心态。当前社会应提高对包括校园欺凌在内的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重视 程度,做好预防工作,避免这部分孩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建议: 1.治理校园欺凌,应遵循事前预防和事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在强化家庭的 监护责任,净化社会风气,加强未成年人品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 应完善相关法规,为校园撑起保护伞。 2.严守法律底线 加大矫治力度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反映出我国在未成年人 严重不良行为处理制度建设方面,存在一定滞后和不足。孩子们不懂法、对法律 缺少应有的敬畏,这说明法制教育没有落实到位。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未成年人 出现严重不良行为,对其负有监护和教育责任的家长、学校并未承担相应责任。 在监护人方面,虽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不满 14 岁的未成年人出现严重 word 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不良行为, 父母会受到公安机关的训诫。如果未成年学生因欺凌行为而被送到青 少年法院, 父母也要一起进入司法程序;如果法官认定孩子欺凌行为与父母不法 行为(如吸毒、酗酒)有关,法官可以把孩子的监护权转移到寄养家庭;如果父母 管教不当,法官会要求父母上训导课程,学习如何合法管教子女;如果子女的欺 凌行为造成他人受伤,父母必须承担相应民事赔偿责任。针对当前校园欺凌低龄 化的趋势,可以考虑适当降低完全不负刑事责任的年龄。 3.对于已经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相应的惩戒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 对未满 18 岁的校园欺凌涉案者,法院可以辅导警告等方式处置。但如果后果严 重且施暴者有前科,即便是未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