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获奖说课稿优质
《石壕吏》《石壕吏》 “一怒一苦,如椽巨笔著诗史;一听一闻,心系苍生显圣名。”各位老师大家 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杜甫的《石壕吏》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 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效果预设六个方面,对我的构想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分析及地位。 《石壕吏》 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课型为精 读课。 学生对杜甫的基本情况和本诗大的社会背景有了比较详尽的了解,为本诗 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诗中,诗人以一个见证者的身份,亲历了一场差役夜 捉人的惨事,通过对老妇陈辞的白描,展现了战乱年代,百姓的苦难生活。 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古代诗词,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 积累和感悟” ,并且“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所以, 在教授本诗的时候,我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为学生搭建一 个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平台,让学生立足文本,在老师的指引下自主 朗读、品析、感受。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说学情。 (1) 、 初二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独立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简单的文言文的 能力。 (2) 、阅读理解诗歌欠缺方法和经验,对语言的品析比较随意。 (3) 、生活 在和平年代,对诗中所描绘的苦难生活难以形成共鸣。 基于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结合本课的文体特征,我将教学目标拟 定如下。 3、说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使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背诵诗歌。 (2)学生能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主疏通诗意,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3)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体会到诗歌平实语言背 后的丰富内涵。 (4)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词、句,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思想 感情。 4、教学重、难点预设。 (1)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抓住关键词、句,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文章 内涵和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使学生体会诗人既希望唐王朝能尽快取得战争胜利,又为战争 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的复杂情感。 二、说教法: 为了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在授课时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 理念,让学生更多的深入文本,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交给学生。因 此我采用:1、情境教学法。2、以读促悟法。3、提问讨论法。来组织教学。 三、说学法: 学生采用的学法拟定为:1、合作探究法。2、诵读感悟法。3、自主赏析法。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对教材、教法、学法的分析,遵循“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我从 “导入---朗读----品析---感受”四个环节,用时一课时来组织教学。 (一)导入设计: 人最幸福的是团聚,最痛苦的是别离。当盛世的繁华如日薄西山的晚霞,当残酷 的战争屠戮无辜的生命,大半生颠沛流离,看尽人间疾苦的杜工部,也不禁为石 壕村中一户普通人家的遭遇而叹惋、动容。在这一夜,在这一家,夫妻之别的无 奈,母子之别的痛楚,祖孙之别的悲伤,阴阳两隔的凄苦,让诗人情郁于中,而 发之于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流传千古的《石壕吏》 。 (设计意图: 因为有前面两首诗的铺垫,学生对杜甫的经历以及本诗的创作背景 已经了然于心,所以本节课不再介绍作者和背景,而是首先创设情境。通过教师 富有激情的描述,激发学生学习本诗的兴趣。导语中对于离别的诠释,为后文学 生品读多个人物“苦”的境遇做了铺垫,同时也为本诗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朗读。 这个环节我设计的主题为“我会读” ,希望学生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能够读准 字音、读出节奏、读懂诗歌的大意。本环节一共由三部分组成。 1、交流预习。本诗内容浅显,课下注释详尽,所以教师放手让学生在课前疏通 大意。课堂上针对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句,先进行小组内的讨论释疑,再由教师明 确讲解,最后以文言知识卡片的形式加以积累。古诗文教学讲究“言文并重” , 所以这一步是必不可少的。 2、朗读。通过教师引导下的多种形式的朗读,达到使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读出 节奏、熟悉诗歌内容的目的。 3、概括诗歌内容。既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又为下面突破 本课重难点的“品析”环节奠定了基础。 (三)品析。 这一环节我设计的主题为 “我会品” 。 意在使学生通过品析诗歌中关键的字、 词、 句,通过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歌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首先提出要求: “请在诗中找出最能体现主要人物老妇境遇的词。 ”这一要求的目 的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分析人物要从诗歌本身入手。学生很快可以找到“苦” 字。然后提出第二个要求: “请从诗歌中找能够体现老妇‘苦’的词句,并说说 它们如何体现了老妇的‘苦’ ” 。这一要求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立足文本,通过体 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把握人物形象,读懂诗歌内容。 在品析的同时引导学生针对老妇展开多角度的联想和想象。如当学生提出“一男 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写出了老妇老来丧子时,引导学生想象并描述老妇的神 态、动作和心理,使学生体会到老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无奈和悲苦。当学生提到 “出入无完裙” ,体现老妇家庭贫苦时,引导学生想象并描述老妇凄苦的外貌和 褴褛的衣着,使学生体会到老妇生活的艰难。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 版) 》 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情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所以在品析的同时引导学生大 胆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有利于将诗歌的内容具象化,加深学生对诗歌内涵和作者 情感的理解。 在品析的同时还要辅以诵读,品到哪里,读到哪里,品出什么样的情味,就读出 什么样的情味。比如当学生提出“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体现出老妇的绝望 和无奈时, 除了引导学生想象老妇空洞的眼神和绝望的表情外,尽可能引导学生 读出无奈的语气、低沉的语调和缓慢的语速。 对老妇本身加以想象的同时, 结合课后第一题的第一小题, 引导学生根据老妇 “致 辞”的内容,补充“吏呼”的内容。抓住一“呼”一“怒” ,体会吏的跋扈和凶 残。此时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对话表演,通过“怒”和“苦”的强烈对 比,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为学生体会诗人之“苦”打下良好的基础。 诗歌的语言含蓄凝练富有跳跃性,只有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叙述,在叙述中想象, 在读中悟,在悟中读,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在进行想象和描述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发现, 诗中除了老妇和吏之外还涉及到 了其他人,于是自然抛出问题: “其他人苦不苦?”这个问题是品“苦”的延伸, 通过品析关键词、句,运用联想和想象对情境进行再现,学生会发现战乱中的百 姓,不管男女老少,人人都很苦,加深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和对百姓的同情,体会 到作者蕴含在平实语言中忧国忧民的情感。 其中品析诗人的“苦”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可能会对杜甫为何只是眼睁睁看着 这场惨剧发生却不进行阻止有所质疑, 这时带领学生回顾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杜甫 的个人生活经历,引导学生抓住“听” “闻” “夜久” “独”等词,展开丰富合理 的联想和想象, 体会并描述诗人此时的心理活动, 体会诗人对老妇既赞赏又同情, 既支持唐王朝进行这场平叛的战争, 又为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而深感悲痛 的复杂情感。 (设计意图: 通过品析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