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导论总结16章
护理学导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 1.简述护理学发展演变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一)早期护理学的发展历程 1.公元前后的护理 特点:医、药、护不分、医师一人兼任医生、药剂师及护士的工作。 2.公元初期的护理 特点:以宗教意识为主要思想的护理最初阶段。从事护理工作的主要是修女,她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护理训练,但她们出于宗教的博爱、济世宗旨认真护理病人。 古代:1、医护不分家 2、受战争宗教影响非常大 3.中世纪的护理 特点:以宗教及战争为主题。 4.文艺复兴时期的护理 特点:护士基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护理训练,直到圣·文森保罗成立慈善姊妹会,使护理逐渐摆脱教会的束缚,成为一种既能帮助病人,也能谋生的职业。 (二)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历程 1.南丁格尔时期 特点:护理学逐步走上了科学的发展轨道及正规的教育渠道,是护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现代护理学的开始。 ² 国内: 古代:医护药不分 近代:1888年约翰逊在福州成立了中国第一所护士学校 1920年北京协和医院建立了协和高等护士专科学校 1920-1953学校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护理师资和人才 1932年国民党中央护士学校在南京成立 2.现代护理的发展历程 特点:(1)建立完善的护理教育体制 (2)护理向专业化发展 (3)护理管理体制的建立 (4)临床护理分科 2.南丁格尔对护理学发展的贡献 概念:护理学是健康学科中一门独立的应用性学科,以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为基础,研究如何提高及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及发展规律。 (1)南丁格尔为护理事业向正规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2)著书立说以阐述其基本护理思想。 (3)致力于创办护士学校。 (4)创立了一整套护理制度。 (5)强调了护理伦理及人道主义护理观念,要求平等对待每位病人,不分信仰、种族、贫富,给病人平等的护理。注重了护理人员的训练及资历要求等。 3.护理概念演变 以疾病为中心阶段:护理已成为一门专门的职业,但“见病不见人”忽视了人的整体性 以病人为中心阶段:护理领域相继出现了一些新理论,提出了重视“人”是一个整体 以人的健康为中心阶段: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护理学由一门职业逐渐发展为一门学科与艺术相结合的专业,此期的特点是护理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为人类健康服务的独立的应用学科 护理概念:玛莎·罗杰斯1970年对护理的定义为:护理服务的对象是整体的人,是协助人们达到其最佳的健康潜能状态。凡是有人的场所,就需要护理服务。 国际护士会认为护理学是帮助健康的人或患病的人保持或恢复健康,预防疾病或平静地死亡, 美国护士会将护理学定义为“护理学通过判断和处理人类对已经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并为个人、家庭、社区或人群代言的方式,达到保护、促进及最大程度提高人的健康及能力,预防疾病及损伤,减轻痛苦的目的。” 护理学概念:护理学是健康学科中一门独立的应用性学科,以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为基础,研究如何提高及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及发展规律 护理专业: 1.以提供满足社会需要的服务为目的 2.有完善的教育体制 3.有系统完善的理论基础 4.有良好的科研体系 5.有专业自主性 专业的特征: 1.以提供满足社会需要的服务为目的 2.有完善的教育体制 3.有系统完善的理论基础 4.有良好的科研体系 5.有专业自主性 第二章 1.健康、亚健康、疾病、生存质量、角色行为冲突、角色行为强化、角色行为缺如、角色行为减退、角色行为异常、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初级卫生保健、A型行为模式、C型行为模式的定义 健康的定义:1948年WHO定义为:健康是不但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而且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1989年: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亚健康:WHO认为它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也称“第三状态” 疾病: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内外因素作用下而引起的一定部位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损伤与抗损伤的病理过程,是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生命活动障碍。 生存质量:指个体在其所处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背景下,由生存的标准、理想和追求的目标所决定的对其目前社会地位及生存状况的认识和满意程度。 角色行为冲突:病人角色与其承担的其他社会角色发生冲突。表现为患病后,无法从正常社会角色中脱离出来,且有焦虑、愤怒、茫然、烦躁或悲伤等情绪反应。 角色行为缺如:即没有进入病人角色,不承认自己是病人,或对病人的角色感到厌倦、悲观、绝卑,这种否认的方式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许多初诊为癌症的患者常出现该种反应。 角色行为强化:指病人安于病人角色,对自我能力产生怀疑,对家庭和社会依赖性增强。 角色行为减退:指病人已适应了病人角色,但由于某些原因,又重新承担起原先扮演的其他角色,病人角色退回从属地位。 角色行为异常:指病人虽然知道自己患病,但难以承受患病、残障或不治之症的挫折,感到悲观厌倦或绝望,甚至产生拒绝治疗、攻击或自杀等行为表现。 一级预防:【病情发作之前】病因预防,采取各种措施消除或控制致病因素,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是最经济有效的预防措施。 二级预防:【病初起之时】在疾病的临床前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目的是预防疾病的发展和恶化。 三级预防:【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主要是对症治疗、防止伤残和积极康复。 初级卫生保健:人们所能得到的基本卫生保健服务,包括疾病预防、健康未出、健康促进及康复服务。 A型行为模式:冠心病易发性行为。核心表现为争强好胜。富有竞争性和进取心,对工作十分投入,有时间紧迫感。警戒性和敌对意识较强,一旦受挫就容易恼怒。 C型行为模式:肿瘤易发性行为,核心表现为情绪过分压抑和自我克制,善于忍让和回避矛盾,内心却强压怒火,爱生闷气。 2.简述四维健康观的内涵及意义。 Ø 躯体健康:指身体结构完整和功能良好的状态,躯体没有疾病和残疾 Ø 心理健康:指个体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情绪稳定、自尊自爱和积极乐观等 Ø 社会健康:指能有效适应不同环境,胜任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的各种角色 Ø 道德健康:指能按照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约束自己,履行对社会及他人义务 意义:从现代医学模式出发,考虑了人的自然属性,又兼顾了人的社会属性,克服了将身体,心理,社会分割开的传统观念,强调了人与社会的协调与和谐,提供了一种理想的,可以追求的状态。 3.简述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u 健康与疾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u 健康与疾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u 健康与疾病在同一个体上可以并存 4.简述病人角色的特征。 u 免除或减轻正常社会角色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u 病人对其陷入疾病状态没有责任,有权接受帮助 u 病人又恢复健康的义务 u 病人有配合医疗和护理的义务 5.简述疾病对个体、家庭的影响。 (一)疾病对个体的影响: ①生理改变 ②心理改变 ③自我概念的改变 ④生活方式的改变 (二)疾病对家庭的影响: ①家庭角色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