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教学之我见
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教学之我见 [摘要]在思品教学中打破“说教”的传统教育模式,构建起“生活学习化,学习生活化,生活处处皆思品”的新方式,使学生在学习内容与生活体验间建立一种彼此密切的联系,使教学内容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真正达到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从而提高思品课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 在当前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不难感觉我们的教学脱离生活的现象还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过于“理想化”,教学内容脱离生活;教学方式过于传统,过于僵化,教学实效性差等。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品德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所以,笔者认为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走“生活化”的教学之路,是深化品德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即在生活中进行教育,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他认为:“要想受什么教育,便须过什么生活”。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思品教学的实效性,已成为当前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迫在眉睫的大事之一。 一、 教学目标“生活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改革开放转型期冲破了原来的社会结构,冲击着旧的审美观、价值观、时间观、效益观、人才观……引起道德的重大转换和生活方式的迅速变更。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就是要正视现实,充分考虑现实生活带给学生的影响,深入学生生活,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联系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确定合理的能灵活反映社会现实与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目标体系,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 统观现行的思品教材,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为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为使学生成为好公民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努力做到从学生生活出发,联系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确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乐意接受,容易做到。如乘坐公交车,我至少不与人“抢座”。 二、 教学内容“生活化” 学校课程建设回归青少年的生活世界,课程设计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教学内容生活化就必须把教材与学生生活沟通起来,及时从学生真实的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加工成教学内容,赋传统教材于新意,充实时代精神,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接轨,带学生走进“活”教材,走进现实生活,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可信度。 在“严,也是一种爱”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上课从问题的提出,到小组的学习探究、与父母冲突的表演、从认识到这种冲突是“爱”的冲突,到出谋划策解决爱的冲突的各种方法,以及到践行与父母的主动沟通等化解冲突行为的成功,使我看到,今天的学生是充满智慧、潜能各具特点的鲜活的生命体,教学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发展、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和教学过程的主宰,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是学生的朋友、伙伴,学生是真正的课堂主人;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而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互动的过程,是教师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在活动中与教材的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伙伴对话的互动过程。这一过程,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老师越是“放手”,学生的思维就越活跃,课堂上学习的效率就越高,所感悟的道理就越深刻。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 三、 教学方式“生活化” 思想品德教育既是一种公民基本行为规范的教育,也是一种长久的个性品质培养。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即给孩子一个全新的教育,一个高质量的教育。 思品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就是要提倡开放式教学,提倡体验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员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例如,我在“老师伴我成长”一课中,让他们走到老师平时的工作中去调查,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学、说、做”的练习、表演、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经历。 另外,“模拟导游”、“模拟商人”、“模拟当家”等形式也在思品课上大胆使用,让学生尽可能地缩短与社会生活的距离,以培养效益观念,树立竞争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等。这样,通过构建“生活学习化,学习生活化,生活处处皆思品”的新思品教学方式 ,以促进学生自觉行为的形成,从而提高思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 教学评价“生活化” 思品教学的出发点,不是禁锢人、束缚人、约束人,而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条件发展人。教学评价的“生活化”就是要侧重于学生课堂生活外的“真实生活”,考察学生的道德行为,分析隐藏在行为后面的道德动机,采取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过程、结果并重,尽可能地作出科学的评价。我们不能改变当前评价机制中的不足,但是可以在平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随时随地的运用所学知识给予学生学习完后的客观评价,让学生明白所学的知识在生活处处皆能再现、规范自己,从而促使自己更加完善的成长发展。 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学中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不停的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实施生活化的教学,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人、自然、社会和谐相处。 小课堂大社会,生活处处皆思品。但愿笔者的尝试能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高德胜,〈〈生活德育论〉〉,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年10月 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