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高分宝典)初中语文作文如何审题28讲
- 1 - (一)人生如写诗 生涯规划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如何规划人生呢? 叶嘉莹的《什么是好诗》启发我们:写一首好诗,不是要找那些美丽的字,也不是 把别人诗中漂亮的字搬过来,而是要找到适合于表达自己情感的字。 写诗是这样,规划人生也是这样。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 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 600 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 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问问题题一一::写写诗诗““要要找找到到适适合合于于表表达达自自己己情情感感的的字字”” ,,这这个个类类比比移移植植到到人人生生规规划划上上,, 如如何何理理解解??一一定定要要强强调调““情情感感””吗吗?? 写诗是命题人列举的“事” ,人生规划是命题人想要讲述的“理” , “理”源于“事” , 但不可拘泥于“事” 。 在实际写作中,应该将“情感”做上位的理解,使之一定程度的抽象化,这样才能 顺利展开写作。比如,可将题意理解为:规划人生,重在适合自己;规划人生,要遵 从自己内心的意愿和感受……总之, “情感”的最上位理解可以是“自我” ,只要在这 个范畴内,都应视作正确的理解。 问问题题二二::如如何何理理解解““规规划划””的的本本义义和和语语境境义义?? “规划”的本义具有长期性和整体性,但在写作本题时,更应关注“规划”的语境 义。 如果“规划”依本义理解,按百度词典上的说法,应立足全面、考虑长远,甚至要 综合多方因素和意见。显然, “规划”一词的本义不适合语境中的言语逻辑。在本题中, (作文高分宝典)初中语文作文如何审题2 8 讲 - 2 - 命题人只是集中强调了“自我”这一单一要素对“规划”的影响,与“规划”本义中 的长期性、整体性、综合性有一定差距。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可将“规划”的语境义理解为“计划” 、 “打算” 、 “未来 人生中想做的事” ,等等。 问题三:如何处理问题三:如何处理““规划规划””的的““想想””与与““做做””?? “规划”的“想”不能包含“做” ,反倒是“做” ,可以作为“想”的实际呈现。 “规 划”的本义只是思考、设计。但一切规划是否正确、是否得当,都需要在实践中检验。 在实际写作中, “规划”很难脱离具体行动来展现其合理性与正当性。 问题四:题意的重点在哪里?是问题四:题意的重点在哪里?是““为什么为什么”” ,还是,还是““怎么做怎么做””?? 笼统地说,两者皆可。 但一味写“怎么做” ,很容易写成“按照自己的意愿规划人生,便能成功” ,这是思 维层次尚浅的表现。首先,这么做了,不一定都能成功;其次,这其实是以所谓的成 功来反向确定“按照自己的意愿规划人生”的合理性,是变相地以“成功”来解释为 什么要做这样,但“成功”恰恰不是这样做的必然结果。 回望材料, 命题人从叶嘉莹的论述中得到的启示是 “不是……也不是……而是……” , 显然,材料事理逻辑的纠结点和重难点聚焦在“为什么” ,即解释清楚“按照自己的意 愿规划人生”的原因。其中当然涉及到对“怎么做”的描述,但文章的重点,应放在 对“为什么”的阐释上,尽可能解释清楚这样做的原因,方能通透题意。 总的来说, 写清楚 “为什么” 是文章的重中之重, 应成为高分作文的一个重要指标。 - 3 - (二)有德必有邻 子曰: “德不孤,必有邻。 ” ( 《论语·里仁》 ) 有德的人自有伙伴,有德的家庭会有芳邻,有德的国家必有友邦…… 凡有德者,都不会孤单,一定有亲近的朋友。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 600 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 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一)(一)德德 “德”因人而异,需要具体说明。 “德”有很多种,不是列个伟大人物的名字就可 以不交代他的“德”体现在哪里。王争艳和李时珍都有“德” (医德) ,但王争艳的“德” 是善用小处方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李时珍的“德”是对医书中的错误零容忍。当我 们说李白、杜甫、竹林七贤有“德”时,我们必须说清楚,他们的“德”体现在哪里。 名人、伟人不能自动等同于“有德之人” ,即便名人、伟人是“有德之人” ,他们的“德” 也可能是多面向、多层次的,必须清楚界定,否则文章的论述就失去了起点。 “德”应突出对公义公道的聚焦。 “德”的本义是顺应各种规律规则做事,做理所 应当之事、做职责所在之事,这才是“德”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发展构想,推动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中国一道共同发展,严格来说,不能作为“德”的 支撑,因为中国的利益也明显关联其中。但是,如果我们说,中国主张并做到了不干 预别国内政,这就是“德” ;中国在联合国里尊重小国,主张大国与小国地位相同,这 也是“德” 。 (二)(二)邻邻 邻,应该是基于“德”的认同与契合关系。请注意材料中一系列界定——伙伴、芳 邻、友邦、亲近的朋友——由于双方为邻的根本原因是“德” ,而非利益等其他因素, 所以, “邻”应该是基于“德”的认同与契合,带有欣赏、共鸣之意。 - 4 - 当我们说巴菲特有德 (从事许多公益扶贫事业) 的时候, 我们应该警惕: 他的 “邻” , 不该是那些受他救济的贫苦大众,或是来拜访他的民众、追捧他的媒体,而应该是认 同他并与他一同做慈善的比尔·盖茨,或其他从事慈善事业的团体个人。 “邻”消除的 是精神上的孤独落寞,是一种灵魂的共振共鸣。所以,让患者花小钱治大病的王争艳, 她的“德”最应获得的“邻”不该是送锦旗的患者和送牌匾的领导,而应该是与她志 同道合的同行,那些同样认为要减轻患者医疗负担的医务工作者,那些主动投奔她组 建“王争艳名医工作室”的医生护士。 (三)(三)德不孤,必有邻德不孤,必有邻 德不孤,必有邻:这一题意表达,既严密,也灵活。 严密在于: “德” 是 “有邻” 的原因, 有德者必有邻; 同时, “邻” 的形成必须与“德” 的具体内容相呼应,有明显的事理逻辑。 灵活在于:由“有德”到“有邻”的具体原因可以是多样化的,比如有德者之间的 欣赏共鸣、有德者对无德者的感化重塑,等等,只要能打通“德必有邻”的事理逻辑 即可。 (问题片段)康熙是一位有德之君,他倾听民意,虚心纳谏,推崇光明正大的行政 理念,拒绝阴谋算计的权谋之术。在康熙道德品行的感召下,那些曾经逃至新疆台湾 的奸臣叛将,最终成为了他的忠臣干将。清朝在他的治理下,万国敬仰,八方来朝, 芳邻遍天下。 这一片段典型缺少事理逻辑的支撑。在这一段中,康熙的“德”得到了充分支撑, “必有邻”也有所体现(主要是万国敬仰、八方来朝,奸臣叛将的归顺还略有不妥) , 但最大的问题是,康熙的倾听民意、虚心纳谏、正大光明、拒绝权术与清朝的万国敬 仰、八方来朝、芳邻遍天下究竟有何关系呢,事理逻辑在哪儿呢——这最有价值的一 部分被略过了。缺少了这一部分,严格来说,就无法支撑起“德不孤,必有邻”的必 然联系。 概念的空化与泛化,逻辑的断层与破裂,是典型的碎片化思维的表现,也是在写作 过程中对题意整体语意的逃避与曲解。对这些问题加以正视和重视,有助于提升日常 作文教学的质效。 - 5 - (三)人生如登山 人生如登山。或许因为太在意登上山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