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统治集团人事变迁论蜀汉灭亡之缘由
从统治集团人事变迁论蜀汉灭亡之缘由 从统治集团人事变迁论蜀汉灭亡之缘由 内容提要:刘备托孤百帝城后,蜀汉进入相府掌权时代。诸葛亮在为相期间,治理蜀国有着巨大成效。其后继者诸如蒋琬、费祎、董允等遵循诸葛亮成规,维护了蜀国的安全和国内的团结。但在此之后,蜀国由于最高领导层人事的变动,宦官参与朝政,使其内政走向腐败,并最终导致亡国。本文通过对蜀汉后期史实的论述,说明了一个国家拥有好的领导层的重要性。 关键词:蜀汉 内政 后主 四相 宦官 诸葛亮掌权时期 公元223年,后主“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1)诸葛亮作为蜀汉第一代领导成员,第二代主要领导人,具有军政经验、治理能力和献身精神。其中,尤以其内政能力最为显著。陈寿亦称其“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2)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3)他主政后,总揽内外,对蜀国进行了多方面的治理。 首先,笼络益州土著豪强大族,缓和主客矛盾。初,刘璋为益州牧时,未能调和同益州豪强大族的矛盾。后先主入蜀,对此方面问题虽作有改进,却不完善。诸葛亮在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中得出,要使蜀汉政权稳固,重用地方豪强,对土著大族给予支持和开放的政策十分重要。为此,其大力擢用益州人士。初,张裔被送于孙权,后归蜀。“丞相亮以为参军,署府事,又领益州治中从事。亮出驻汉中,裔以射声校尉领留府长史。”(4)又于建中元年,赐杨洪“爵关内侯,复为蜀郡太守,忠节将军,后为越骑校尉,领郡如故。”(5)马忠初“除汉昌长……建兴元年……以忠为门下督……拜忠牂牁太守……后召为丞相参军……又领州治中从事”。(6)如此诸如张翼、张嶷、李恢等无数。雷近芳教授在其《试论蜀汉统治集团的地域构成及其矛盾》一文中提出:“除刘备父子外,蜀汉统治集团有籍可考者189人。其中关张等北方故旧人士22人,占11.64%;诸葛亮等荆襄人士66人,占34.6%;李严、黄权等巴蜀集团人士92人,占48.1%;马超、姜维等甘陇人士9人,占4.7%。”(7)从此文统计可知,蜀汉政权近半数职位属巴蜀人士。而巴蜀大族得到进身之途,都乐意拥护诸葛亮,同其他四方面人士共同治理蜀国政权。 其次,坚持以外来人士掌握领导权。巴蜀人士虽占蜀汉统治集团近半数职务。但诸葛亮深知,蜀汉政权对于巴蜀人士而言,毕竟是外来政权。巴蜀人士自己更关心减轻战争负担,如何过上好生活。在困难时刻,仍有一部分人投靠他国。如“郡丞朱褒反”。(8)“苏祁邑君冬逢,逢弟隗渠等,已降复反。”(9)为了杜绝这一举向,确保蜀汉政权,诸葛亮严格防止蜀汉人士掌握最高领导权。我们可以从诸葛亮用李严这一事上可以看出。李严早期从刘璋,“刘璋以为成都令,复有能名。”(10)后刘备入蜀,“严率众降先主,先主拜严裨将军。成都既定,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章武二年,先主征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11)李严本以才干著名,同诸葛亮一起受先主托孤之重。然诸葛亮深知李严代表益州大族利益,不能予以重权。故“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12)不使其参与中枢决策。杜琼虽被“拜为谏议大夫,迁左中郎将,大鸿胪,太常。”(13)然其“为人静默少言,阖门自守,不与世事。”(14)诸葛亮通过这一系列手段,使得刘备故交牢牢抓住了蜀汉的领导权,也避免了同巴蜀人士发生矛盾,有损蜀国国力。 再次,蜀汉本是小国,其经济在战争频繁下,仍保持一定的发展,(15)这与诸葛亮的经济政策有着很大关系。他为了度过“民贫国虚”(16)难关并支持战争,实行先农后战的政策。在汉中黄沙、谷口、沔阳、赤崖、武都兰坑、阴平沓中及渭水之滨展开军屯,生产粮食。同时重视水利灌溉工程。北伐时,对都江堰“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17)农业上,实行先“存恤”,后役使的政策。使蜀国出现“田畴辟,仓库实,器械利,蓄积饶”(18)的兴旺景象。蜀以织锦独步三国,“江东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19)其价格昂贵,能换取大量黄金,用以支持前线作战。诸葛亮鉴于“决敌之资,唯有锦耳”,(20)大力提倡织锦。经济政策的出台,使得经济发展迅速,成都“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隧百重,罗肆巨千,贿货山积。”(21) 第四,厉行法制,限制土著豪强大族横行。初,刘璋懦弱无能,对益州土著豪强大族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助长了益州豪强的骄横专权和政权的衰弱。诸葛亮在治蜀过程中,针对这一积弊,以法治国。“尽忠益时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22)“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北肃然。”(23)张裔称其:“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24)更难能可贵的之处在于,诸葛亮自身勤政廉洁,推行德化。“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25)其后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养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斯所言。”(26)他虚心纳谏,设立参署,集思广益,提倡僚属“勤功吾之阙。”(27)街亭战败,“请贬三等,以督阙咎”。(28)蜀汉在其治理下,政治清明,阶级矛盾缓和,赢得人民拥护。 蒋琬、费祎掌权时期 应该说,诸葛亮为相时,对蜀国的政治及经济政策作出巨大贡献。其死后留下的蜀国,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政治与经济的实力。其后继者蒋琬、费祎等人肩负了振兴蜀汉的重任。他们在诸葛亮死后,对其在世时的政治制度、经济政策并没有作过多的调整,而是保留其原有性,使之正常、良好的向前发展。而同时,因为蒋、费等人高尚的个人品德,使蜀汉内政依然充满活力。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弱冠与外弟泉陵刘敏俱知名。”(29)诸葛亮向先主称其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30)蒋琬至以州书佐的身份跟随刘备进入蜀地,先后任广都县令、什邡县令、尚书郎、东曹掾、参军、长史、抚军将军。(31)“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32)故“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并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33)蒋琬在诸葛亮为政之时,是以长史加抚军将军在内任职的。长史,总理府事。主持丞相府留守事务,参与内部后勤工作。诸葛亮在《出师表》里面把他与郭攸之、费袆、张裔这三个并列,称他们四人为“贞良死节之臣”。(34)后“亮卒,以琬为尚书令,俄而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35)成为执掌蜀国政权大事第一人。在这里要说明一下,尚书令的职务,不过是主管天子在宫内的秘书处而已。虽则实权很大,可以批驳三公九卿的奏章。但是,自从西汉霍光以来,尚书令之上另有一位“录尚书事”的大官。这位“录尚书事”的大官,不管本职叫什么,都在事实上是真宰相。后主叫蒋琬做尚书令,而没有立即叫他兼“录尚书事”,并非不肯让他继掌诸葛亮的职务,而是蒋琬本来只不过是一个丞相留府长史、抚军将军,地位太小,声望不够。所以,必须先升他为尚书令,然后,过了一个很短的时间,再升他为行都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