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脑卒中院前急救诊疗指导规范(2021年版)
595 21.21.脑卒中院前急救诊疗指导规范脑卒中院前急救诊疗指导规范 596 中国脑卒中院前急救诊疗指导规范目录中国脑卒中院前急救诊疗指导规范目录 一、院前教育 二、急救响应 (一)呼叫受理 (二)急救派车 (三)快速抵达 三、现场评估 (一)现场环境评估 (二)生命体征评估 (三)脑卒中评估 (四)既往史评估 (五)院前急救人员专项培训 四、现场处置 (一)紧急处置 (二)一般处置 五、转运 (一)卒中急救地图建设 (二)就近转运 (三)优先转运 六、衔接 (一)提前预警 (二)院内团队响应 597 据统计,2013 年中国脑卒中的年龄标化患病率为 1 114.8/10 万人,年龄标化 发病率为 246.8/10 万人, 是我国的第一位死因, 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 70%~8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救治能力是检验脑卒中救治 效率的试金石。近年来 AIS 治疗发展迅速,快速的血流重建是治疗的核心,包 括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 尿激酶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AIS 患者发病后接受静脉溶栓具有时间依赖性,溶 栓越快效果越好;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 4.5 小时的患者,应该按照适应证和禁忌 证严格筛选患者,尽快给予 rt-PA 静脉溶栓治疗;对于部分地区如果没有条件使 用 rt-PA,且发病在 6 小时内,可严格选择患者考虑静脉给予尿激酶溶栓。AHA 推荐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 (AIS with large vessel occlusion, AIS-LVO) 患者在静脉溶栓后接受血管内治疗, 同样也具有时间敏感性。 然而在真实世界中, 我国 AIS 患者的救治效率并不理想,形势严峻。相关研究显示,我国在发病 3 小时内能达到急诊的 AIS 患者只有 21.5%, 而院前延误是导致 AIS 患者不能在时 间窗内到达可开展溶栓治疗的医疗机构的重要原因之一。 脑卒中的救治可分为三 个阶段:发病-呼救、呼救-到院、到院-救治,而院前急救涵盖前两个阶段。为了 进一步提高脑卒中院前急救的整体水平、规范院前急救工作,我们参考国内外的 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与脑卒中救治现状,编写本脑卒中院前急救诊疗指导规 范。 一、一、院前教育院前教育 快速识别脑卒中是启动脑卒中急救生存链的第一步, 影响着紧急医疗救护服 务的急救效率和质量。 患者及其家属缺乏对脑卒中症状的有效识别并且未能及时 拨打 120 急救电话是院前延误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脑卒中患者对脑卒中的主要 警报特征的单项知晓率为 70%,全项知晓率只有 3%~16%,而发现脑卒中症状 并能拨打急救电话的患者比例就更加稀少。研究显示,提高公众对脑卒中症状的 有效识别能够缩短患者发病至治疗的时间(onset to treatment time,OTT)。2016 年我国专家在面臂语言试验(face arm speech test,FAST)基础上结合中国文化 特点提出了“中风 120”这样便于公众理解的脑卒中识别方法: “看到 1 张不对称的 脸,查 2 只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聆(0)听讲话是否清晰”,帮助患者和家属迅 速识别脑卒中并立即拨打 120 就医。此外,通过紧急医疗救护服务入院的患者会 598 比未使用紧急医疗救护服务的患者在院前延误的时间更短, 能够更快地到达有救 治能力的卒中中心进行治疗。因此,要求相关急救人员积极参与到针对公众的脑 卒中科普教育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宣教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另一方面可以提高 公众对急救人员的认识,从而提高紧急医疗救护服务的呼叫率。而且,不断的公 众宣教可以督促急救人员对脑卒中最新指南以及进展的学习, 从而进一步提高急 救人员对脑卒中识别及急救能力,进一步缩短治疗延误,提高脑卒中救治质量。 【推荐意见】 1. 加强患者对脑卒中认识的教育。 2. 推荐患者及家属使用快速脑卒中识别工具,如“中风 120”。 3. 推荐患者及家属通过紧急医疗救护服务入院。 4.建议院前急救人员参与到针对公众的脑卒中科普教育中。 二、急救响应二、急救响应 (一)呼叫受理(一)呼叫受理 在接到 120 急救电话时,调度员作为脑卒中院前急救的第一个环节,承担着 询问、识别、调度和指导等多方面的工作,应能够根据呼救方提供的信息和症状 体征对疾病进行初步判断,快速识别疑似脑卒中患者。识别潜在脑卒中患者是正 确调度的前提,既往研究显示,仅通过急救电话,调度员能识别出 30%~50%的 脑卒中患者,调度员可以使用脑卒中评估工具识别疑似脑卒中患者,来增加识别 脑卒中的准确度,如 CPSS 等。 (二)急救派车(二)急救派车 优先派车可以帮助缩短脑卒中救治时间。一旦考虑疑似脑卒中,应该采用最 高优先级派遣车辆。瑞典一项研究显示,优先派遣可以显著缩短发病至到院的时 间,使溶栓率从 10%提高到 24%,且不影响其他疾病的转运。调度员可以依据 指挥系统,就近派出符合脑卒中急救要求的救护车。急救车除配备常规的快速血 糖监测、心电监护仪、复苏器材、氧气、急救药品以外,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配备 快速血生化检测、车载脑卒中宣教视频等。在急救车到达现场前,可以通过电话 指导患者(家属或看护人员)进行简单的自救,比如停止活动、注意放松休息、 如何避免误吸等。除做好急救车药品设备的准备,还应做好急救出诊人员的人力 配备,尽量安排责任心较强、经验丰富、技术优良、沟通能力好的人员出诊。 599 【推荐意见】【推荐意见】 1. 推荐调度员使用标准化工具如辛辛那提院前卒中量表(CPSS)等快 速识别脑卒中患者,加快院前急救的反应。 2. 一旦考虑疑似脑卒中,推荐采用最高优先级派遣符合脑卒中急救要 求的救护车。 3. 在急救车到达现场前,调度员可以通过电话指导患者(家属或看护 人员)进行简单的自救。 4. 建议根据当地情况,尽可能详细设定快速的脑卒中反应目标时间, 并定期对时间点遵循情况进行质控。 (三)快速抵达(三)快速抵达 快速抵达的时间应根据地理位置、 急救医疗资源的分布以及交通情况进行灵 活的设定,在保证人员、车辆安全的情况下应该以最快速度抵达现场。必要时与 110、119 等部门联系,请求社会应急联动;实时监控救护车的行驶轨迹与前方 路口的交通情况,尽量取得交通管理机构的支持,实现一路畅通。可联合地面救 援、空中救护等现代科技所组成的全方位综合高效救援体系。 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紧急医疗救护服务快速反应时间标准,建议各个区域 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区域的统一标准, 并经常性对时间节点的遵 循情况进行质控,从而形成区域的统一标准。 三、现场评估三、现场评估 (一)现场环境评估(一)现场环境评估 急救人员到达后,首先应对疑似脑卒中人员所在环境进行评估。安全的环境 有助于急救人员对疑似脑卒中患者做出正确诊断,并进行相应处置。后续的现场 处置应首先确保所处地点的安全。只要发病地点不存在危险并适合就地抢救,急 救人员可在患者身旁快速判断有无损伤和反应;如果发病地点存在危险,需首先 将患者转移至安全地点。 (二)生命体征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