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重点经络腧穴部分.doc
绪论 1、针灸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内经》 ,主要是《灵枢》 。 2、 《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较为完整的针灸专著。 第一章 经络总论 (1)针感 定义: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观察到针刺穴位或一定部位时,患者会产生一种酸、 麻、胀、重等主观感觉这种感觉称之为针感。 (2)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为太阴在前、 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内踝上 8 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至内踝上 8 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其中 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3)十二经脉循行与交接规律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 经从足走腹(胸) 。循行交接规律: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 接;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4)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规律中焦 ——→ 肺经 → 大肠经 → 胃经 → 脾经 → 心经 → 小肠经 → 膀胱经 → 肾经 → 心包经 → 三焦经 → 胆经 → 肝经 → 肺经(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 (5)奇经八脉 1、定义:奇经八脉即别道奇行的经脉,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 蹻脉、阳蹻脉共 8 条。 2、奇经之“奇”有两个含义:一为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除任、督脉外又 无专属穴位;二为奇经没有表里配合关系。 3、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脉之海、血海 (6)十五络脉 定义: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 15 条,称为十五络脉。第二章 腧穴总论 (1)五输穴1、定义: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称为井、荥、输、经、合的五个腧穴,合称五输 穴。2、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从四肢末端向肘膝关节方向依次排列(2)原穴、络穴 1、原穴定义: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腧穴,是脏腑原气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 2、原络配穴法:原穴和络穴既可单独应用,又可相互配合使用。临床上常把先病经脉的原 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的经脉络穴相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 (3)背俞穴、募穴 1、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2、募穴: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 (4)八会穴 1、定义: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所会聚的 8 个腧穴。 2、八会穴即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 杼,髓会绝骨。 (5)郄穴 定义:郄穴是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 (6)下合穴 定义:下合穴即六腑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 6 个腧穴。(7)八脉交会穴 定义:八脉交会穴是指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 8 个腧穴。 (8)骨度分寸定位法 四横指为一夫,合 3 寸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1)手太阴肺经 (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 1、经脉循行: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联系胃及肺系;从肺系出来,横走浅出侧胸上部 (中府) ,循行于上肢内侧前缘,经过寸口,止于拇指桡侧端(少商) ;分支从腕后分出,止于示指桡侧端。 2、主治概要:咳、喘、咳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3、常用腧穴: (1)中府(肺募穴) 定位:在胸部,横平第 1 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 6 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胸满痛,胸中烦满;②肩背痛 操作:向外斜刺或平刺,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引起气胸 (2)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 定位: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 1.5 寸,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 的凹陷中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 操作:向上斜刺 (3)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定位: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手舟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 主治:①咳嗽、气喘;②无脉症;③腕臂痛 操作:避开桡动脉 (4)少商(井穴) 定位: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 0.1 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鼻衄;②高热,昏迷,癫狂 操作:浅刺或点刺出血 (2)手阳明大肠经 (商阳、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手三里、曲池、臂臑、肩髃、扶突、迎香) 1、经脉循行:起于示指桡侧端,循行于上肢外侧的前缘,上走肩,入缺盆,络肺属大肠; 支脉上走颈部,入下齿,过人中沟,止于对侧鼻旁(迎香) 。 2、主治概要: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3、常用腧穴: (1)商阳(井穴) 定位:在手指,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 0.1(指寸)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②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或点刺出血 (2)曲池(合穴) 定位:在肘区,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②热病;③高血压;④癫狂;⑤腹痛吐泻;⑥.咽喉肿痛, 目赤痛,齿痛;⑦癮疹、湿疹、瘰疬 (3)足阳明胃经 (承泣、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头维、梁门、天枢、归来、伏兔、梁丘、足三里、上 巨虚、下巨虚、丰隆、解溪、内庭、厉兑) 1、经脉循行:起于鼻翼两侧(迎香) ,沿着鼻外侧下行,入上齿龈内,环绕口唇,交会于 颏唇沟处,循行过下颌、耳前,沿发迹,到前额(神庭) ;主干线从颈下胸,内行部分入缺 盆,属胃络脾;外行部分循行于胸腹第 2 侧线,抵腹股沟处,下循下肢外侧前缘,止于第 2 趾外侧端;分支从膝下 3 寸和足背分出,分别到中趾和足大趾。2、主治概要:胃肠病,头面、目、鼻、口齿病及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3、常用腧穴: (1)承泣 定位:在面部,眼球与眶下缘之间,瞳孔直下 主治:①眼睑瞤动,迎风流泪,目赤肿痛,夜盲;②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操作:闭目,拇指向上轻推眼球固定,不宜提插,出针时按压针孔以防出血 (2)天枢(大肠募穴) 定位: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 2 寸 主治:①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②月经不调、痛经 (3)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强壮保健要穴) 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 3 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主治:①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②.乳痈、肠痈;③下肢痹痛,水 肿;④癫狂;⑤脚气;⑥虚劳羸瘦,为强壮保健要穴 (4)厉兑(井穴) 定位:在足趾,第二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 0.1 寸(指寸) 主治:①鼻衄、齿痛、咽喉肿痛;②热病;③多梦、癫狂 (4)足太阴脾经 (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大横、大包) 1、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末端(隐白) ,循行于小腿内侧的中间,至内髁上 8 寸后循行于 小腿内侧的前缘,经膝股部内侧前缘,入腹属脾络胃,上膈,经过咽,止于舌;分支从胃 注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另有一条分布于胸腹部第 3 侧线,经锁骨下,至于腋下大 包穴) 2、主治概要: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3、常用腧穴: (1)隐白(井穴) 定位: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 0.1 寸(指寸) 主治:①月经过多、崩漏;②便血、尿血;③.癫狂、多梦;④惊风;⑤腹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