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重点表格总结.doc
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神经麻痹的鉴别 特征 周围性面神经麻 痹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面瘫程度 重 轻 症状表现 面部的表情肌瘫 痪使表情动作丧 失 病灶对侧下部表情肌瘫痪(鼻唇沟变浅和口交下垂) ,额 支无损(两侧中枢支配)皱额,皱眉和闭眼动作无碍: 病灶对侧面部随意运动丧失而哭,笑等动作仍保存:常 伴有同侧偏瘫和中枢性舌下神经瘫 恢复速度 缓慢 较快 常见病因 面神经炎 脑血管疾病及脑部肿瘤 真性与假性球麻痹鉴别 特征 真性球麻痹 假性球麻痹 病变部位 舌咽,迷走神经(一侧或两侧) 双侧皮质脑干束 下颌反射 正常 亢进 咽反射 消失 存在 强哭强笑 无 有 舌肌萎缩 可有 无 双锥体束征 无 常有 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出血鉴别要点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出血 发病年龄 粟粒样动脉瘤多发于40-60岁,动静脉畸形 青少年多见,常在10-40岁发病 50-65岁多见 常见病因 粟粒样动脉瘤,动静脉畸形 高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化 起病速度 急骤,数分钟症状达到高峰 数分钟至数小时达到高峰 血压 正常或增高 通常显著增高 头痛 极常见,剧烈 常见,较剧烈 昏迷 常有一过性昏迷 重症患者持续性昏迷 局灶体征 颈强,Kernig征等脑膜刺激征阳性,常无局 限性体征 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失语 等局灶性体征 眼底 可见玻璃体膜下片状出血 眼底动脉硬化,可见视网膜 出血 头部CT 脑池,脑室及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出血征 脑实质内高密度病灶 脑脊液 均匀一致血性 洗肉水样 临床如何根据发作类型选择抗癫痫药物? 按发作类型选药参考表 发作类型 首选药 次选药 部分性发作和 部分性继发全身性 卡马西平 苯妥英钠 苯巴比妥 丙戊酸 全身强直- 阵挛性发作 丙戊酸 卡马西平 苯妥英钠 强直性发作 卡马西平 苯妥英钠 苯巴比妥 丙戊酸 阵挛性发作 丙戊酸 卡马西平 典型失神、肌阵挛发作 丙戊酸 拉莫三嗪 乙琥胺 氯硝西泮 非典型失神发作 乙琥胺或丙戊酸 氯硝西泮常见脑血管疾病鉴别诊断 缺血性脑血管病 出血性脑血管病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发病年龄 多在60岁以 上 青状年多见 55~65多见 各年龄组均有 常见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 风湿性心脏病 高血压及动脉硬化 动脉瘤、血管畸形、 动脉硬化 起病状况 多在安静时 不定 多在活动时 多在活动时 起病急缓 较缓(时、日) 最急(分、秒) 急(分、小时) 急(分) 昏迷 较轻 少、短暂 深而持续 少、短暂较浅 头痛 无 少有 神志清楚者有 剧烈 呕吐 少见 少见 多见 多见 血压 正常或增高 多正常 明显增高 正常或增高 瞳孔 多正常 多正常 脑疝时患侧大 患侧大或正常 眼底 动脉硬化 可能见动脉栓塞 可能见网膜出血 可能见玻璃体下出血 偏瘫 多见 多见 多见 无 肌强直 无 无 多有 多明显 脑脊液 多正常 多正常 血性、压力高 血性、压力高 CT检查 脑内低密度区 脑内低密度区 脑内高密度区 脑池高密度影 急性脊髓炎与吉兰-巴雷综合征鉴别 急性脊髓炎 吉兰-巴雷综合征 起病形式 急或亚急性(数小时或数天) 急性起病;(数天) 病史 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疫苗接种史; 病前有感染史; 全身反应 无,脊柱畸形,压痛 轻(低热) 神经根痛 可有 轻或无 运动症状 硬瘫 四肢或两下肢弛缓性瘫痪等, 感觉症状 传导束性 感觉障碍不明显或呈末梢型但 括约肌障碍 晚期出现 不伴持续性排尿障碍, 脑脊液 椎管阻塞,蛋白升高 无椎管阻塞,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其他 X线损害 颅神经损害 癫痫发作和假性癫痫发作的鉴别 特点 癫痫发作 假性发作 发作场合 任何情况 有神精诱因以及有人在场 发作特点 突然刻板发作 发作形式多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 眼色 上睑抬起,眼球上窜或向一侧偏转 眼见金币,眼球乱动 面色 紫绀 潮红 瞳孔 散大,对光发射消失 正常,对光发射存在 对抗被动运动 无 有 发作持续时间以及终止方式 约1~2分钟,自行终止 可长达数小时,需安慰或暗示 摔伤、舌咬伤、尿失禁 可有 无 Babinski征 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