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文库
换一换
首页 蚂蚁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及其意义

  • 资源ID:53197002       资源大小:86.12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    下载费用:10积分 【人民币10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快捷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人民币10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验证码:   换一换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及其意义

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及其意义 兼评林毅夫教授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 比较优势战略理论是主流的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之一。在经济发 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一一兼评lt; {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 gt;一文中,该理论在国内的主要倡导者林毅夫教授2003较为完整地 阐述了其主要观点一国的产业结构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一个经 济系统中产业结构总体水平的升级,从根本上说,依赖于该经济中要素禀 赋结构的变化。因此,一个发展中国家要赶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 应该定位于尽可能快地提升本国的要素禀赋结构。而提升本国的要素禀赋 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所遵循的经济发展战略。如果一国能够遵循 比较优势战略,一方面会诱导该国的企业进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另一 方面企业能够低成本地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这两个因素都有利于该 国创造更多的经济剩余,从而增加该国的资本积累,改变其要素禀赋结构, 实现持续的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本文拟以分工理论与贸易理论为基础对 上述观点做一简要评价。 斯密从其分工理论出发,探讨了国际分工的形成条件,他认为国与 国之间进行分工的依据是各国在产品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李嘉图 1817继承了斯密对分工的认识,但是他认为比较优势才是国际分工的依 据。斯密和李嘉图的贸易理论均以劳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赫克歇尔一俄 林模型扩展了这一基础由于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所以要素禀赋丰裕 程度的差异导致了要素价格的差异;而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后者直接导 致了商品生产成本的国别间差别。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的结论是要素禀 赋差异是国际分工的依据。 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到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再到赫克歇尔 一俄林的要素禀赋论,比较优势理论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比较优势理论的 基本思想在于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时存在生产成本的差异,各国分工生 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即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即可通过国际贸易 增进各国的福利。也就是说,生产成本的差异直接决定了国际分工格局的 形成。要素禀赋无疑是决定生产成本的重要变量,因此我们认同林毅夫教 授关于要素禀赋对产业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的观点。但是,要素禀赋 无疑不是决定生产成本的唯一变量,马歇尔1890年提供了能够影响生产 成本的其它因素。在经济学原理中他分别论述了 “大规模生产”与“产 业区”的问题,他的论述导致了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两个概念的产生。 所谓规模经济,是指伴随着生产能力扩大而形成的单位成本降低、 收益递增的现象。规模经济的成因可能是技术或工艺上的原因、专业化 分工与协作、学习效果、以及建设费用的经济性等。迪克特和斯蒂格利茨 (1977)较早地将规模经济概念运用于国际分工与贸易领域。假定有两个国 家,一个是资本丰裕型的“外国”,一个是劳动丰裕型的“本国”。一种产 品,是具有规模经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现在由于某种原因,外国首先进 入该产业,从而扩大了生产规模,降低了平均成本,即存在“先动优势”。 这意味着,虽然外国由于要素禀赋的劣势,从而在每一产量水平上,其平 均成本都高于本国的平均成本,但是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外国可能以低 于本国平均,成本(对应于较小规模)的实际成本提供较大的数量。而与此 相反,如果本国企业试图进入该产业,受初始规模的制约,只能以高于外 国平均成本(对应于较大的规模)的实际成本提供较小规模的供给。结果本 国企业在竞争中失败逐渐退出该生产领域,资本相对丰裕的外国成为该劳 动密集型产业的主要生产者。 集聚效应,也称为外部规模效应,是指由于厂商的集中与交流而产 生的规模效益。克鲁格曼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由于某种原因而导致某一特 定的产业很强大,那么就会产生强大的外部经济加强该产业的力量。外部 经济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技术性外部经济,指的是知识在厂商之间的扩 散,即厂商可以互相学习,知识技术思想等可以在集聚地形成相对牢固的 基础,从而加强该产业的优势;另一形式是货币性外部经济。它取决于市 场规模。一个强大的本国产业为专业化的劳动和供应商提供了广阔的市 场,而灵活的劳动大军和高效的生产者基础有可能加强产业的力量(朱钟、 杨宝良,2003) o在现实世界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通过产业高度集聚从而 在国际分工中获得优势的例子,如美国好莱坞的电影业,硅谷的电子信息 产业等。产业集聚还可能使产业原本落后的国家超越最初在该产业有优势 的国家,从而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如美国加州的葡萄酒业。 因此规模经济与集聚经济能够导致后天的内生的比较优势,这种 后天的优势可能抵消要素禀赋方面的先天劣势,结果使得商品的生产成本 不再完全依赖于要素的价格,从而弱化了要素禀赋对国际分工格局形成的 决定作用。由于规模经济与集聚经济的存在,国际分工格局在很大程度上 并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是人为选择的结果。“动态比较优势战略”是 上述认识在实践中的反映。该战略的基本思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先 确定适合其长期发展的目标产业,然后再培育该产业的比较优势,最终通 过市场竞争确立该产业的主导地位。所以我们不赞同林毅夫教授关于产业 结构由要素禀赋结构先天决定的观点。 早在17世纪末,配第1690就认识到分工对生产率提高的影响。 斯密则首先系统论述了分工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且劳动生产率的提 高,会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其他因素只是通过影响分工而影响经济增长, 20世纪以来,杨格1928、杨小凯和勃兰特1991等人进一步发展了斯密 的这种观点。 依据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资料以及某个时点不同国家截面材 料的分析比较,库兹涅茨1971得出了如下结论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 在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不论生产的部门结构还是劳动力的部 门结构都是变化着的,即在人均产值的高增长率与生产结构的高变换率之 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分工和专业化理论一方面确立了经济内生增长的微观基础,另一方 面却带来了规模效应。所谓规模效应,是指长期经济增长率与经济规模成 正比。这一结论显然不符合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事实。之所以出现这 种情况,是因为分工和专业化理论强调了分工对经济总量增长的影响,相 对忽视了分工对经济总量或收入分配的影响。分工和专业化理论得以忽 视后者的理论前提是交换与分工发生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条件下。在 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商品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各厂商只能 获得相当于利息的平均利润,经济增长利益被均衡地分配于每个参与主 体,如消费者、厂商及工人,各参与主体收益的变化与经济增长相一致, 因此在完全竞争假定下可以忽视分工对经济总量分配的影响。

注意事项

本文(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及其意义)为本站会员(aaakkpc)主动上传,蚂蚁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蚂蚁文库(发送邮件至2303240369@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303240369

copyright@ 2017-2027 mayi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智慧蚂蚁网络

经营许可证号:ICP备2024020385号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