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现代科学价值
1 / 8 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现代科学价值 我国的中医药学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飘摇之后,其独 特的整体协调、辨证施治等思维方式和治则治法依然保持了不朽 的魅力。任何一种理论形态、思维方式的生成都不是空穴来风,都 会有其生成的土壤、阳光和水分。中医药学的科学研究传统是在 中国博大精深的东方古文化背景的土壤中形成的,也是东方文化 中孕育出的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中医药学的发展见证了中国特 定时代人类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的变迁。随着科学进步和社会的发 展,西方科学进入后现代时代,映射出向东方回归的痕迹,后现代 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医药学哲学思想有着深深的默契,后现代医学 也与中医药学存在明显的暗合。可以说,后现代科学的脚步正是使 中医药学感受到强烈共振的空谷足音,它预示着中医药学将在 21 世纪与后现代化邂逅。这些都说明,中医药学传统文化中蕴涵着大 量的科学合理性和现实启发性,其优势必须保持。 1 中医药传统科学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现代科学思想 1. 1 系统论思想尽管近代的系统方法是从 20 世纪 40 年代 发展起来的,但一些朴素的系统思想却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在东方 出现了。中国古代存在着典型的有机整体观念,早在公元前一千 多年前就形成了朴素的整体系统观。如在我国最早的著作还把世界看作由基本矛盾 关系所规定的层次系统整体,是一个动态的循环演化的系统整 体。 同样五行说也是将世界看作是由五种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组 成的系统整体,这五种要素彼此相生相克形成不同层次的系统结 构,从而构成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所以这些理论基本上都是将最 基本的物质元素看作是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而整个世界无 非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整体系统,它们之间相生相克,使得整个 世界不断循环演化,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系统整体。公元前 五百多年,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家对系统提出了精辟的看法,在 其经典著作等著作中提出的“有无” “阴阳” 学说用一些更抽象的范畴,如有与无、一与二、始与终、阴与阳 等对立统一的关系来表达自然界的统一性。它们认为“道”是事 物之本源,又是事物的法则。天、地、人都是道的产物,它们具有 统一性。道是天、地、人的主体,也是天地人运动必须遵守的规 律和行动法则,认为世界的起源于 “无生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无穷” 。 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的中国古代医学思想同样包含 有丰富的系统观念。 中“夫天地者,万物 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这句话的启发,提出了时空量子的 空域概念。 中医药学思维中的直觉和理性总是互补存在,这种直觉赋予 了科学家以新的顿悟使其有所创造。 正如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所 说:“量子力学迫使我们认识到,宇宙并不是物体的集合,而是统 一体中各部分相互关系的复杂网络。 但这正是东方神秘主义体验 世界的方式。 ”[3]卡普拉相当重视“体验”的作用,他通过中医和 来 体验事物的相互依赖和时空的相互渗透,通过中国哲学中道与气 的学说体验“空”与“形”的关系,并将这些体验同现代物理学 研究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了对基本粒子结构和关系、量子场 论和宇宙自洽性的深刻理解。 西方思维模式的严密逻辑性决定了其强调“非此即彼”的刻 板和局限性,这限制了创造力的有效发挥,而中国传统文化中体 验的模式认识成果恰恰能够启发和激励科学家的创造和想象力 6 / 8 的发挥。 3 中医药学协调思想为现代科学关于有机事物的研究提供 了有 益启示 李约瑟将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成为 “有机自然主义” [4],因为中 国传统科学思想主要是针对存在有机联系的事物加以整体的认 识和体验,其典型的科学成果应该就是中医药学。这是传统科技 体系中至今仍有现代价值的为数不多的成果之一。 中医药学在不 破坏生命有机体的内外联系的前提下,通过观察、体验和辨证施 治,调节人体内在机能,达到内外平衡,抗病祛邪的治疗特点,以 其举世公认的疗效说明了中国传统思想在认识生命有机体方面 独有的方法论意义。 管理科学是现代科学体系中体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互 渗透的新兴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具备社会有机体特点的组织或群 体。早期的管理科学理论重物不重人,西方的“泰罗制”实际上 把工人看作从属于机器生产工具,用机械论观点看待生产活动中 的人与人、人与机器的关系。 现代管理科学中的 Z 型理论改变了 这种倾向,开始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人际的有机协调。 提出 Z 型 理论的美籍日本管理学家威廉。 大内主张经济组织中每个人和每 个团体正好象人体中的器官,管理的机能主要不是控制而是协调, 这种观点显然带有东方文化的特征。 日本管理学家伊藤肇进一步 指出,日本企业家能够使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复兴,中国经典的影 7 / 8 响应居首功[5]。 从分子到细胞再深入基因,希望能找到针对功能的遗传学早 有定论:基因产物必须在细胞内环境中发挥功能,细胞必须与其 他细胞相互作用,机体必须在多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因此基因表 达及作为结果产生的表型常是通过个体基因型与内外环境相互 作用而被修饰和改变[6]。最新文献也认为,很多人类常见病代表 着我们的基因组与环境毕生相互作用的一种积累,预测基因在复 杂疾病过程中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令人气馁的任务[7]。由上 可见,基因型与表型不总是一一对应。因此单纯以基因表达谱作 为“证”的实质或作为“证” “病”的连结点似欠全面。 中医药学中蕴涵着现代系统科学的基因,复杂性科学的兴起 和发展为中医药学特色和优势的深入挖掘和理解提供了可能。 我 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科技发展呼唤中国传统科学观启迪的今天, 中医药现代化步伐会进一步加快,其科学内涵将会得到充分揭示 和发展,中医药学一定能全面走向世界,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 大的贡献,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中医药学对生命活动的认识,提供了人类认识和把握人体复 杂体系的有效途径;中医药学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认知方法 及其个体化诊疗体系反映了整体医学的特征;中医药丰富的治疗 手段和灵活的方法,符合人体生理病理多样性的特点;中医药浩 瀚的古典医籍,是人类生物信息的巨大宝库;中医药学充分体现 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展示了现代科学一体化的新 8 / 8 趋势。 从以上的优势和特色可以看到中医药学不但具有极强的科 学性,而且在许多方面提示和反映了现代人体科学、 现代生物学、 现代医学以至现代科学发展的方向和研究的前沿。 科学进入后现 代时代,正在从分析的科学嬗变为整合科学,中医药学中所蕴涵 的文化优势、 思维优势将对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发挥重要的启发 作用。 参考文献: [ 1 ] 伊·普利高津.从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 社,1987: 12. [ 2 ]汤川秀树.创造力和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于 东西方的考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9. [ 3 ] 灌 耕.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M].成都:四川人民出 版社, 1983. [ 4 ]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 2 卷)#科学思想史[M].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0. [ 5 ] 林德宏,张相轮.东方的智慧[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 社, 1990. [ 6 ], . , Columbus: 1983: 81. [ 7 ] Peltone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