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毕业论文
Error! No text of specified style in document.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与路径选择 前言 推动新型城镇化,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定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定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必定要求。依据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的要求,在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基础上接着主动推动工业化进程,消退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冲突,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关键就在于大力推动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城镇化的建设,让更多的农夫实现身份、职业和观念的全新转换,能够缩小社会成员在财宝安排、发展机会、享受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异,增加社会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加快城镇化的建设,把大量的农村人口变为城市居民,既可以转变旧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供应收入水平,扩大现代化城市文明的惠及面,也可以使留在农村的人口提高资源的占有水平,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共同富有。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确定的,人为地提高和阻挡是不行能的。过度城市化或滞后城市化都不利于国家和地区的总体发展。作为领导者,关键是要保持醒悟的头脑,发挥好政府职能和市场机制的协同作用,推动城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顺当的度过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留下了许很多多的珍贵的阅历以及深刻的教训。我国的城镇化以及城镇化进程,将来发展的机制、道路、模式等都是非常困难的,也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如何合理有序地推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成为摆在国人面前的一大课题,所以要提出新型的城镇化道路,以寻求一条合适我国今后的城镇化发展的道路。 一、新型城镇化的含义和特征 城镇化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西班牙工程师A.Serda(1867)在《城镇化的基本理论》中提出。20世纪50年头以来,随着发达国家相继步入后工业化时代和发展中国家快速推动城镇化,世界城镇化进入到新阶段,也即是其次次浪潮。作为一个自然的历史进程,城镇化的世界性普遍意义起先为人们所相识。[1] 吴江.重庆新型城镇化推动路径探讨[D].西南高校,2010 1] (一)中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缘由 1.人口城镇化不彻底。目前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包含了大量的农夫工。据统计,2012年,我国外出农夫工在城镇缴纳养老,医疗保险比例仅14.3%和16.7%。他们长期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也影响了内需的充分释放。 2.城乡用地集约程度不高。多年来,我国人口不断增加,耕地持续削减,导致人地关系惊慌的格局。但在城镇化过程中,城镇间粗放用地的状况仍很一般。很多城市,削减大广场、大马路、大办公楼,奢侈了大量土地。 3.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加剧。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能源消耗偏高,环境污染严峻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4.当前城市发展模式存在弊端。一些城市建设以西方发达国家现状作为参照系,要求我国城镇发展要与西方发达国家现状看齐,全然不顾这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经验的辛酸历史。片面将“生态城市”“花园城市”理解为表面建设,搞大广场,宽马路,大公园等各种景观工程,奢侈资源。 5.百姓对城镇化提出新要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百姓也希望能享受更好的城市生活。 (二)新型城镇化“新”在何处 新型城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为发展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 城市集群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 和谐、特性显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实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城镇化。[1] 梁前广.河南省推动新型城镇化探讨[D].河南高校,2012,(1):10~11 1]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意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变更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相宜人居之所。城镇化的核心是 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很多学者普遍认为: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意爱护农夫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不是简洁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的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三)新型城镇化的特征 1.城乡统筹。 克服“城乡分割”局面,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以及反哺的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的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就是要变更和摈弃过去那种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减弱并逐步清除城乡之间的樊篱,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支配、确定国民收入安排格局、探讨重大经济政策的时候,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夫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爱护。 2.以人为本。 遵循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升城镇的文化、完善公共服务。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要做到能让人得到最大的实惠,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人性化建设城镇,让人们生活安康华蜜。 3.市场主导。 与传统城镇化最大不同的是,市场主导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的推动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法制建设,爱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允,促进城乡资源的自由流淌,加快新型城镇化的进程。 4.途径多元。 因为我国员宽阔,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处于同一水平。并且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文化、地理环境和资源状况等因素都千差万别,所以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只要保持发展的最高原则不变的状况下,详细的实现途径应当要允许各个地区依据自己不同的自身状况,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1] 庄栋.基于城乡统筹的陕西新型城镇化模式探讨[D].西安外国语高校,2012,(6):28~30 1] 二、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 由于我国幅员宽阔,每个地方的社会与自然发展环境、发展阶段等都有很大的差异,在城镇化的道路中,这些年来,在我国全国先后出现了各种各样新型城镇化的改革尝试,很多地方结合自身的条件和特点走出了一些具有明显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种“模式”: (一)珠江三角洲模式 1.珠江三角洲的基本状况 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是由西江、东江和北江入海的时候冲击沉淀而形成的一个三角洲,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其位于中国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毗邻香港与澳门,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被美称为中国的“南大门”。 珠江三角洲,也就是指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佛山、东莞、深圳、惠州、肇庆、江门、珠海和中山市,该区域总面积41698平方公里,在2008年的时候,总人口达4230余万,其中建设用地面积高达6640平方公里,是我国重要的都市发展圈之一。珠江三角洲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潜力无穷,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以及贸易交易场所。 2.“珠三角”模式 (1)国家实惠政策。国家政策以及制度赐予了珠江三角洲的城镇化供应了很多机遇和契机,国家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