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市管理与工作体会
近年来,特殊是全市“城市建设三年大会战”实施以来,我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经营和管理,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期,全县城镇化率以年均1个多百分点递增。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12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11万,城镇化率达%。先后被评为省“卫生城”、“园林城”,荣获省首届“人居环境范例奖”,现正在创建“省文明城”和“国家园林县城”。在推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注意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定位确定品位 抓好城市发展,精确定位是前提。在省会南昌的周边县市中,我县不仅生态环境美丽、森林覆盖率达%,而且区位优势明显、距南昌市区和昌北机场均为60公里,即将建成通车的昌奉高速马路,可将车程缩短为30分钟。对接南昌,快速融入“南昌半小时经济圈”和“环鄱阳湖城市群”,成为奉新城市发展的必定选择。基于对自身优势及城市发展方向的分析,我县确立了“打造南昌休闲地、卫星城、后花园”的城市发展定位,着力加快城市建设。 1.高起点规划,抓好顶层设计。规划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的总纲、建设的蓝图和管理的依据。为此,我县在全国进行公开招投标,选择一流的规划设计院,高标准、高起点抓好总体规划。在区域层面,将奉新放在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圈”的范围进行分析,明确“生态经济强县、新兴产业基地、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定位。在县域层面,依据“一河两岸,五桥四区”的城市发展格局,科学支配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和休闲区布局,并着眼50年、甚至100年,预留好28平方公里的拓展区。在功能层面,进行精细化规划,抓好限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城市设计等规划编制,优化空间布局,打造一区一品、一街一景的建设效果。 2.高品位建设,做足山水文章。依据山水园林城市的标准,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00万元在潦河上建设橡皮拦水坝,形成近2平方公里的人工湖,建成两岸近8公里的亲水园林街区,打造生态园林城的艺术长廊。依据“内环”完善功能、便利生活,“外环”拉开框架、疏解交通的思路,规划建设“五纵八横”双环结构的城市主干路,城市道路总长达42公里,在建的天工大道拉开城市框架近5平方公里。依据“将森林引进城市、让花园进入社区”的思路,抓好城市绿化,规划建设8个森林广场和4座森林公园,每年新植乔木1万多株,每年新增绿化面积20多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平方米,大大延长了生态园林城的艺术内涵。抓好小区连片开发,每年新建高品位住宅小区20多万平方米,穿插配套建设16栋各具特色的高层建筑,形成“森林、建筑、水系”有机统一的生态园林城艺术轮廓。 3.高标准管理,爱护生态环境。把环境爱护放在突出位置,加大投入,完善城市环保设施。投资4500多万元,建成全省首批日处理污水1万吨以上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县城污水处理率达70%。依据城市发展规划,拟扩建至日处理污水2万吨规模;投资1亿多元的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即将完工并投入运行;投资9000万元的垃圾无害化处理厂正在建设之中,日处理实力可达400吨;投资亿元、全长38公里的城市下水道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正在规划实施当中,到2015年基本实现雨污分流目标。 二、经营激活投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用于城市发展建设资金投入逐年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资金制约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最大难题之一。只有以“经营”的理念和手段,走“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加”的城市经营路子,才能有效破解发展资金难题,全面激发城市发展活力。近年来,我县累计投入60多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除少量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外,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市场运作筹集,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城市建设投入机制。 1.加强土地经营,运作市场资金。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加强市场运作。通过道路、桥梁、公园、广场和文化、教化、体育等设施的合理布局,把“生”地做“熟”,形成“科学规划-土地收储-公共设施建设-上市出让-土地再收储”的良性循环。土地出让价从2003年的13万元/亩提高到现在的210多万元/亩,累计通过公开拍卖出让土地获得资金亿元,成为城市建设资金的重要。 2.大力招商引资,撬动社会资金。面对国内市场,引进理念新、实力强的开发商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实行BoT模式建设桥梁、道路、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出台激励政策,吸引民间资本建设学校、医院、商场等配套设施。近年来,累计投入30多亿元,其中仅引进的上市公司伟星置业投入达8亿多元,社会投资已成为城市建设的有生力气。 3.包装城建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把握国家政策,细心包装项目,全力向上争资,累计争取城镇建设转移支付资金2亿多元,成为筹集城市建设资金的重要渠道。 4.搭建融资平台,用好银行资金。领先在全省县级政府设立金融办公室,组建国资信用担保公司,充分发挥城投公司作用,共争取基础设施建设融资贷款4亿多元,极大地缓解了建设资金压力。 5.经营国有资产,盘活沉淀资金。充分发挥国资公司的主体作用,对国有山林、水电资源、矿山、河道采砂、经营性公房等资源性资产,以及出租车经营权、广告运用权等无形资产,进行有偿经营运作,累计筹集资金7亿多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城市建设资金的有力补充。 三、民生维系稳定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拆迁改造是经营城市、提升形象的重要途径,更是关注民生、改善人居的必要手段。如何实现平稳拆迁、和谐拆迁,关键要把民生利益放在首位。新世纪以来,我县全面推动旧城改造支配,共实施沿河北路改造建设等拆迁安置工程19个,拆迁面积达40多万平方米,安置涉迁户3626户,老城区改造任务基本完成。整个改造过程做到了和谐拆迁、妥当安置、平稳推动。 1.以人为本有情操作。每一个拆迁工程项目均成立临时的拆迁协调工作组,耐性细致上门做好宣扬说明工作,对拆迁双方的冲突纠纷尽可能实行调解,尽量避开法律诉讼程序。通过举办听证会、调解会、座谈会等方式,使涉迁对象充分相识改造意义、权衡利弊,主动协作拆迁改造,有效化解了纠纷。同时,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适当提高补偿标准、降低房屋折旧率、放宽实物安置的条件,兼顾群众利益,取得了绝大多数涉迁户的理解和支持。 2.敏捷多样妥当安置。城镇居民房屋拆迁实行就地安置,其中私产房涉迁户可选择货币补偿或产权置换,公产房涉迁户符合条件的可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或租住廉租房。对城中村改造实行集中安置,统一支配用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自行建设。由于方式敏捷,大大减轻了拆迁阻力。 3.大力建设保障住房。已新建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公租房1681套,面积达11万平方米,总投资近亿元,解决了大部分困难涉迁户的安置问题。目前,正接着大力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力争每年建设1000套以上,到2015年保障性住房覆盖全县20%的城镇居民。 4.全力解决就业社保。探讨制定了《奉新县失地农夫保障和就业暂行方法》,加强失地农夫就业培训工作,主动向园区企业举荐就业,对自主创业的供应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对“4050”人员优先支配公益性岗位,已有3200多名失地农夫实现了就业或自主创业。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将失地农夫全部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范围;对符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家庭,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并适当提高保障标准;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