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段的理财重点
不同年龄段的理财重点 理财是一种综合金融服务,专业理财人员通过分析和评估客户生活各方面的财务状况、明确客户理财目标,最终帮助客户制订出合理的可操作的理财方案。 由于收入不同、心态不同、生活方式不同、风险承受能力不同,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理财方式和理财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我们可以从青年时期、中年时期、老年时期三个阶段来分析不同阶段的理财重点。 如果把个人理财分为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三个层次,那么高风险的应该包括股票、借贷、创业等,中风险的应有房产、基金、企业债券等,而低风险的一般包括储蓄、国债、保险等。 青年时期资产配置比高风中风低风3040%30% 图1 青年时期的资产配置比例 中年时期资产配置比例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25%50%25% 中年时期的资产配置比例2 图 老年时期资产配置比例高风险中风险20%低风险60%20% 图3 老年时期的资产配置比例 关注因青年时中年时老年时 60.6%风险控制功能好,回报率稳60.6%59.8% 风险提示及时到12.8%14.2%16.6% 30.616.3%26.1%高回报 43.141.2%长期稳38.8% 40.4%保本增41.536.9% 16.4% 产品的公司背景及实力 17.9% 12.6% 1.7% 宣传及广告0.7% 0.8% 表1 不同时期对金融消费的关注因素 通过对图1、2、3以及表1的分析与比较,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年龄的增长,低风险资产的比例也在增加。 青年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20-30岁期间,大多还处于单身阶段,刚刚进入工作岗位,认为自己到了“可随意操控资金”的时候,没有太多的储蓄观念,这个阶段的人还缺乏消费的计划性,考虑问题还存在短视现象,因此在投资时更注重短期利益,并且由于心态的年轻及野心,更享受“刺激”的感觉,因此对于岁期间,由于刚刚结婚31-40股票等高风险投资更加偏爱,偏重于冒险性理财。. 或准备结婚,这个时期的人为了结婚基金、房贷、养孩子等原因,投资高风险的逐步下降,对于一些奢侈品或不必要支出的需求也慢慢下降。由冒险性理财向稳步性理财逐渐转变。 中年时期对于高风险高收益投资的偏好比例不及青年时期,这个时期的人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们在能够稳步发展的基础上,也乐意做一些高风险的投资。这个时期的人消费观念成熟,投资理财的种类较多且比较均衡,相比青年时期,在投资止损时更加果断,体现出来中年人更加谨慎和务实的特点。 而老年时期的人因为已经退休了,更喜欢安稳的生活,也会花更多的时间享受生活,因此相对投资都是低风险、低回报的产品,更愿意将资金用于储蓄,作为养老金或是希望留给子女,偏重于保守型理财。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只有合理的理财方式,才可以使财富越积越多。有理财专家整理出了理财的八大原则,我想可以借鉴一下: 1)必要的资产流动性:持有现金主要是为了满足日常开支需要、预防突发事件需要、投机性需要。个人要保证有足够的资金来支付计划中和计划外的费用。 2)合理的消费支出:个人理财目标的首要目的并非个人价值最大化,而是使个人财务状况稳健合理。在实际生活中,减少个人开支有时比寻求高投资收益更容易达到理财目标。 3)实现教育期望:教育为人生之本,人们对受教育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再加上教育费用持续上升,教育开支的比重变得越来越大。因此需要及早对教育费用进行规划,通过合理的财务计划,确保将来有能力合理支付自身及其子女的教育费用,充分达到个人(家庭)的教育期望。 4)完备的风险保障:在人的一生中,风险无处不在,因此可以通过风险管理与保险规划做到适当的财务安排,将意外事件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更好地规避风险,保障生活。 5)合理的纳税安排:纳税是每一个人的法定义务,但纳税人往往希望将自己的税负减到最小。为达到这一目标,可以充分利用税法提供的优惠和差别待遇,适当减少或延缓税负支出。 6)积累财富:个人财富的增加可以通过减少支出相对实现,但个人财富的投资则完全具有主动争薪金类收入有限,绝对增加最终要通过增加收入来实现。. 取更高收益的特质,个人财富的快速积累更主要靠投资实现。根据理财目标、个人可投资额以及风险承受能力,可以确定有效的投资方案,使投资带给个人或家庭的收入越来越多,并逐步成为个人或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最终达到财务自由的层次。 7)安享晚年:人到老年,其获得收入的能力必然有所下降,所以有必要在青壮年时期进行财务规划,达到晚年有一个“老有所养,老有所终,老有所乐”的尊严、自立的老年生活的目标。 8)合理的财产分配与传承:财产分配与传承是个人理财规划中不可回避的部分,如何能使财产得到传承,也是很重要的。 合理理财是每个人都要考虑的事情,学会理财也是门学问。 参考文献: [1]刘华. 不同年龄段,建议选择不同理财方式[J].成都日报,2006. [2]作者未知.家庭理财[J].百度文库. .2010.08.27. 网易财经[J].三世代理财观念.作者未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