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水共治的实践与启示 调研报告
“五水共治”的实践与启示 “五水共治”是浙江改革开放以来工作力度最大、持续性最好、成效最明显的一次大规模、群众性的治水实践,现已取得重大的阶段性成果。三年治水实践启示我们,治水关乎民生、关乎转型、关乎法治、关乎生态、关乎改革、关乎文明,也检验和推进党的建设,可以说是关乎全局,牵一发而动全身。回顾治水历程、总结治水经验、思考治水举措,对浙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山”重要思想、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坚决打赢“五水共治”攻坚战、巩固战、持久战,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实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抓“五水共治”就是抓民生建设,是顺民心、得民意的德政工程,三年治水已经并将继续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然而,曾几何时,水之殇,成为浙江百姓之痛、经济之患、生态之伤。 2013年11月,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作出“五水共治”重大战略决策。浙江以“重整山河”的雄心和“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响了铁腕治水攻坚战,要求各地以治水倒逼转型 发展,以治水和转型的实际成效,向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 五水共治,好比五个手指,其中治污水是重头戏、大拇指,百姓观感最直接,治好污水,百姓必会竖起大拇指。到2015年底,以“清三河”为主要抓手,全省消灭垃圾河6500公里、黑臭河超过5100公里,在全国率先实现所有建制镇都建成污水处理设施。昔日垃圾河、黑臭河变成了景观河、风景河和可游泳的河,城郊、城乡接合部、乡村环境得到极大改观,很多河道沿线成了集防洪、治污、景观、休闲等于一体的水生态风景线,“山水浙江、诗画江南”的美景正日渐呈现。面对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由衷地高兴、支持并参与其中,更是以撰文、写诗、作赋、绘画等方式,热情讴歌浙江治水的伟大实践,毫不吝啬地予以点赞,全省社会公众对治水的支持度连续达到96%以上。 二、抓“五水共治”就是抓经济建设,是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一招,三年治水倒逼浙江经济转型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对浙江而言,加快转型升级是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由之路,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三年治水实践证明,“五水共治”对污染企业釜底抽薪,对落后产能猛药去疴,同时能够“腾笼换鸟”发展生态经济和新兴. 产业,能够发挥转型升级的“乘数效应”,是倒逼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招、管用之法。 抓“五水共治”,本身就是抓有效投资促转型。我省把治水项目列入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内容,要求集中落实一批立时见效的应急项目,启动一批有决定性影响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一批“千里海塘”式的大工程大项目。几年来,全省“五水共治”重点项目已投资近2000亿元。 以治水为突破口,浙江接续打好“三改一拆”、浙商回归和培育七大产业、特色小镇、“四换三名”、“四边三化”等转型升级组合拳,推动我省经济向形态更高级、结构更合理、质量效益更好的方向转变。特别是以治水倒逼拆违汰劣,以拆违根治低小散的污染源,近三年来,全省累计拆除违法建筑4.7亿平方米,涉及土地46万亩;三改5.8亿平方米,整理利用土地45万亩,为“换鸟”腾出了“笼子”,为转型提供了空间。如今,通过治水倒逼工业转型,浙江经济更加生态化,已出现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和工业对水环境的源头性污染明显削减的可喜现象。 三、抓“五水共治”就是抓法治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在浙江的生动实践,三年治水成为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的大平台、试验田、试金石 省委打响全省“五水共治”发令枪之时,正是最高法、最高检出台《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 的解释》之际。司法解释对适用“环境污染罪”及处臵过程中“妨害公务罪”情形的明确,为我省依法治水提供了强大的法制保障。 浙江适时出台、严格执行水污染防治条例、河道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用好法治的武器;同时成立了由环保、城管执法、公安等多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机构,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对污染企业、违建行为形成立体打击的高压态势,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绝不手软,绝不姑息,绝不搞“下不为例”,确保打出的每一拳都能“干净利索”“直击要害”。截至2015年底,铅蓄电池、电镀、制革、造纸、印染、化工六大重污染行业纳入整治范围的企业有5740家,关停了2219家。2015年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2万多件,执法监管力度为全国罕见。 浙江三年治水,是顺应民心的举措,也是不断发动社会群策群力、全民参与的过程。在党委、政府的主导下,企业更加主动地承担了治水护水的社会责任,群众投工投劳参与治水的建设、管理和监督,群团组织和学校社区构建起志愿者队伍,新闻媒体积极宣传引导和舆论监督,营造了全民治水的良好氛围。这一过程,既增进了全民环保的社会共识,也增强了公民依法办事的法治意识,维护了法治的威严,更有效促进了社会治理和社会稳定,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局面, 实现了“治水任务要完成,社会稳定是底线”的目标。. 四、抓“五水共治”就是抓生态建设,是践行“两山”重要思想的创新载体,三年治水使生态省建设目标进一步落到实处 早在2003年,作为试点省份,浙江将生态省建设作为“事关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提出要花20年左右的时间,“把浙江建设成为具有比较发达的生态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生态家园、繁荣的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省份”。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到安吉余村调研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2015年3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正式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进党中央文件。“两山”重要思想体现了我国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要。浙江构建“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用统筹的思想、系统的思维来抓好“五水共治”,对生态环境进行统一保护、系统修复。既统筹推进“五水共治”,城乡协调并进,陆海整体联动,岸上岸下标本兼治,跨区域全流域综合治理;又统筹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堵齐抓共推,实现环境综合整治。 水还是生产之基。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决定了什么样的水体水质,浙江“缺水”,有海岛地区资源性缺水制约,也有一些山区工程性缺水因素,还有经济强县人口. 剧增的供应性缺水,但主要是污染造成的水质性缺水,根子就在过于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五水共治”,浙江把水质指标作为硬约束倒逼转型,就是要以短期阵痛换来长远的绿色发展、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五水共治”以治理水环境质量为切入口,以修复生态环境为重要目标,以倒逼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根本方向,契合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本质要求,无疑是践行“两山”重要思想的具体抓手、创新载体、有力举措。 五、抓“五水共治”就是抓深化改革,是对生态及其维护系统的重构,三年治水提升浙江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要从时间表倒排最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