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砖瓦的前世今生
xx 砖瓦的前世今生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烧结砖瓦的国家之一。早在7000 多年前的新石器时 代就开始在建筑上使用“红烧土块”;5500 年左右现代形体概念上的烧结砖就已 经出现;4000 多年前就有了制作精美的烧结板瓦与筒瓦;4100 多年前出现了用 “还原法”烧制的青砖;3600 多年前“轮制法”普遍用于瓦的生产。从此,烧结砖 瓦以其具有遮风挡雨、保温隔热、耐久抗风化、抗腐蚀、隔声、阻燃、装饰等 多种功能以及舒适、健康、环保的优异性能与人类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她历 经远古时期的盛世辉煌、近代的衰落和现代的复兴与崛起,伴随着华夏民族绵 延数千年,其本体上的文化附着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论古而知 今。几经沉浮,在科学发展观引导下,有国家各项产业政策的指导和支持,相 信经过我国砖瓦行业广大同仁的不懈努力,中国砖瓦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 遇。历经转型发展的中国砖瓦,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将不断趋向优化和提升, 中国传统的砖瓦文明在新的历史时期将转型发展,以崭新的风貌继续得以传承 和发扬。 1.古代的 xx 辉煌 远在 3100 多年前我国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大型空心砖(长2500px、宽 800px、厚 525px、孔洞率约 60%);春秋晚期或战国初(距今约 2400~2550 年)便出现了画像砖。秦、汉帝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强盛时期之一,秦朝的制 砖水准达到了史上鼎盛。制砖的原料选择和工艺非常严格,规定要由专门的官 窑烧制,有专门的“司空”机构监管。颁布了“物勒其名”制度,即制砖工匠要在其 制作的砖瓦上刻上相关人员所属的部门及姓名,一经发现产品有质量问题,循 此线索,严惩不贷。因此,秦朝制砖的质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谓“敲之 有声,断之无孔”,被誉为“铅砖”。在约 3000 年左右的西周时期出现了瓦当,即 在筒瓦顶端下垂部分由素面到纹饰,增添了瓦和建筑的美感。秦汉时期的瓦当 装饰艺术被称为艺术品中的瑰宝,经历了半圆到圆形当面、由阴线或阳线刻到 浮雕、由具体到抽象、由图案到铭文的演进过程。其精美的文字、奇特的动物 形象、华丽诡异的图案,极具艺术欣赏和文化研究价值。北魏平城(距今约 1600~1700 年)时期出现了琉璃瓦和表面被打磨的、漆黑发亮的烧结砖瓦产 品,也许从那时起,中国就有了皇宫铺地专用的最早的“金砖”;隋、唐时期出 现了闻名后世的青棍砖、青棍瓦;1000 多年前的五代时期出现了窑后砖雕作 1 1 / 1515 品,宋(金)、元、明、清时期的烧结砖瓦装饰艺术开始从皇家宫廷走出惠泽 民间,被大量使用于民间建筑。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屋顶装饰构件、砖雕和皇宫 铺地用的金砖制作更加精美,标志着我国砖瓦制作工艺达到了高度成熟,极大 地丰富了中华民族古建筑文化。 可以说,烧结砖瓦在我国古代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这些辉煌的成就,无不 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和汗水,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和进步做出了 重大贡献。 2 近代的衰落与 xx 砖瓦的快速发展 清朝中晚期,由于统治者闭关锁国、腐朽没落,中华民族备受列强欺凌, 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其间也曾有有识之士引入了西欧的机制砖瓦 技术,当时已经接近欧洲的砖瓦生产技术水平,但终因受外敌入侵和接连不断 的内战,使我国的砖瓦制作工艺陷入了低谷,许多砖瓦制作新技术也沉溺沧海, 从此我国砖瓦工业走入了衰落。 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经历了工业大革命后的现代砖瓦工业在欧洲快速 发展。同时,为应对能源紧缺与环境恶化,欧洲各国在不断提高的建筑能耗标 准的推动下,砖瓦装备技术、生产工艺不断优化和提升,烧结砖瓦的品种、性 能、功能大幅度提高,市场应用比例不断扩展,企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使得 欧美的砖瓦工艺迅速领先世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我国砖瓦工业的发 展与其差距越拉越大。目前,欧洲砖瓦工业在生产上采用矿物学方法分析、研 究烧结砖瓦原材料特性及通过对产品性能的影响指导生产,用现代流变学的方 法研究生产过程并指导设备的设计,用断裂力学方法研究分析产品的性能,用 现代自动化智能控制方法装备烧结砖瓦生产线,用现代生态学理论及方法指导 产品开发,计算机应用技术和机器人已普遍应用于烧结砖瓦生产线。产品种类 多样化(各种功能的产品如装饰用清水墙砖、轻质保温隔热砌块、铺路砖、特 殊用途的工程砖、隔墙空心砖、文化砖、楼板砌块或砖、条板砌块或砖、模板 砌块或砖等)、工厂规模大型化、生产企业集团化、产品功能开发科学化(孔 洞排列及形状、微孔形成剂的使用、永不褪色装饰性等)、装备水平高科技化 (现代控制技术装备的新型机电一体化设备: 2 2 / 1515 如切码运系统设备、机器人、上下架系统设备、挤出过程的模拟及PSM 软 件、全自动化生产线及遥控技术、节能型的干燥及焙烧技术等,所有这些构成 了欧洲及其他发达国家现代砖瓦工业的特征。为适应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和发 展低碳经济的需要,特别是欧美国家要求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愈来愈低的情况 下,新型高效烧结保温隔热墙体材料以其保温、隔热、隔声以及可回收利用等 多种功能普遍受到重视,应用于各种公共和住宅建筑中,成为欧洲建设低能耗 建筑的首选材料。 3 现代的复兴与进步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建设百废待兴。在国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 方针指引下,我国砖瓦工业的基本构架已初步形成。一是经过国民经济两个“五 年计划”,全国各地相继建设起一大批具有千万块标砖产能的国营机砖厂;二是 在砖瓦机械制造方面取得进展,1965 年我国加工制造出了第一台真空挤出机,并 于 1967 年正式投入使用;三是轮窑烧成体系从小窑型向大窑型转变;通过引进 前苏联的隧道式人工干燥室后,自然干燥向人工干燥技术转变;四是我国第一 座烧结砖隧道窑于 1958 年建成。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是隧道窑建 设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当时建设最多的是小断面一次码烧隧道窑,其中也有 内宽 3m 以上的隧道窑,一直延续到 90 年代,其间共建设了约 500 条隧道窑。 这些成就标志着我国砖瓦工业体系在复兴中逐渐形成。我国在砖瓦制作工艺逐 渐进步的基础上,在多孔砖和空心砖研究和生产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1963 年研制成功了承重多孔砖(240mm×115mm×90mm);1970 年原江苏省昆山县 红光砖瓦厂又试制成功了“楼板砖”和“模板砖”;南京新宁砖瓦厂研制和生产了 2MS、1MS(即 190mm×190mm×90mm 和 190mm×90mm×90mm)两种建筑模数 的多孔砖和根据建筑设计要求生产出适应大框架建筑结构的非承重模数的多孔 砖系列产品;1980 年左右原江苏省昆山县红光砖瓦厂又对当时国际流行的新技 术——“空心条板砖”(采用软挤出成型,1800mm×600mm×120mm)取得突破, 并在干燥和焙烧上也取得成功,烧制了近百块样砖。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 建设逐步进入高速发展期,国际上一些知名砖瓦机械和窑炉装备企业纷纷进驻 中国。尤其是 20 世纪 80 年代初到 90 年代,我国先后从意大利、西班牙、德 国、波兰、法国、美国、荷兰等国家引进了数十条先进的烧结砖生产线,通过 对设备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促进了我 国砖瓦行业的技术水平的快速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