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中学一年级历史说课稿
一.评价理念: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体,开展研究性学习,突出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二.课程标准: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三.评价背景分析与对策: 1.教材分析:本课为唐代民族关系史课,着重介绍了唐代和睦、融洽的民族关系的历史。通过学习,能进一步认识唐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加深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时代特征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本课在这一单元中以及中国民族关系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学情对策:有关唐代民族关系史的影视剧较多,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已有所了解。初一学生处在由儿童向少年转变的时期,对新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且形象思维较强。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材处理:我把本课内容整合成四个活动内容:寻根追源活动;经验交流活动;时空对话活动;民族友谊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各民族的概况,以及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评价工具及方法:讨论,测验,口头评述,及多媒体手段。 根据以上几点我确定本课的评价目标如下: 四.评价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平等,友好交往史实,并能列举唐朝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并且通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阅读课文所提供的历史材料,学会整合课本历史知识,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过编演历史剧,并展示自己所属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其他民族互相交流的图片和资料,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是各族人民长期开发,共同建设的结果,是各族之间友好交融的结果。 4.评价重点: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史实。 5 .评价难点:认识友好互助是各民族关系的主流。 依据教材地位和新课标的要求,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掌握吐蕃的社会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了解回纥、粟末和南诏的社会生活及与唐朝的关系。(2)分析总结各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和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提高综合分析及归纳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1)阅读教材提供的图文资料,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2)编演历史剧,让学生在表演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历史,充分展示各自的个性与才能。(3)通过小记者采访和知识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既勇于竞争又善于团队协作的现代公民素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是各民族人民长期共同努力,友好交融的结果。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我将此内容定为本课重点主要基于两点:一是唐朝与吐蕃的友好交往是唐朝民族政策实施的典范,对这部分内容的深入了解为本课其它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二是当今西藏分裂势力的依然存在,让学生了解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藏族祖先吐蕃人在唐朝就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肉相连的一员,深刻认识唐朝与吐蕃友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政策。对这个内容的理解相对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而且知识点分散在唐朝与各个民族的交往中,需要一定的归纳。 二、教法、学法及教学手段 本课教学面对的是正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初一年级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兴趣广泛,求知欲和表现欲强,但以形象思维为主,学习不易深入,注意力易转移,学习主动性不够。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注意加强教学的趣味化、活动化和人性化,使遥远的历史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实际。遵循“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主要采用创设历史情景、合作探究、开放式教学和激励教学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联系实际等学习形式,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的,激励性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了更好实现教学目标,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使课堂更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理念或意图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我中华》片段,同时展示各民族风俗、服装图片。 展示《唐初边疆少数民族分布图》。 学生欣赏音乐和图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意图:通过歌曲激发情感,通过展示各民族历史图片,让学生在视听情境中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和谐与繁荣,并在情感体验上与本课内容相联,顺势导入新课。 依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教学条件。. [新课教学] 一、“天可汗” 1、唐对东突厥的开明政策 2、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 引导学生阅读前言内容的小故事。提出问题:唐太宗对东突厥采取了哪些政策?唐太宗为什么能得到少数民族的拥戴? 学生阅读本课前言内容并各抒己见,认识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开明之处。 意图: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依据:赏识教育的理论;前言部分的学习主要为本课内容学习奠定基调,即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二、学生小记者采访 表演自编历史剧 《文成公主入藏》 引导学生进行采访和表演历史话剧,并组织学生讨论: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重大意义何在? 教师强调: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促进了吐蕃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学生小记者采访采用分组活动形式,将全班分成四个组,分别代表吐蕃、南诏、靺鞨、回纥四个民族,由小记者对每个民族首领进行采访。 表演自编历史剧 《文成公主入藏》。 意图:将教材主干知识和学生课外收集的相关知识由学生通过自己的叙说传递给全班同学。有利于突破重点。 依据:信息论和新课程的教材观。具有三大优势:一是信息量广泛,全班学生收集的信息比教师一人之力效果要好得多;二是学生兴趣比教师单纯介绍要浓厚得多;三是这种信息是学生通过个体努力与群体合作获取的,有更深刻的经历体验。 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选择典型事例来突破重点。. 依据:学生自主活动更符合初一学生的特点,也有利于学生个性张扬。 三、知识竞赛,梳理主干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教师及时用多媒体投影出事先准备的知识图表,让学生分组抢答。学生边回答,教师边用多媒体展示,最后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 教师提问:唐朝与各民族的关系怎么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学生分组抢答。(原因:唐朝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国家富强。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意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注意力,发挥多信息源的优势;同时通过问题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