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作用
地方志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作用 地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海量的文化信息。海南可以利用本省丰富的地方志资源,结合正在开展的三级志书编修,做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这篇大文章。 海南历代修志,主要着眼于存史。改革开放以来,修志的功能取向不断扩展,更多地考虑资政和育人,同时兼顾为当地经贸、旅游和文化建设服务。近日,中办和国办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的目标。地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也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海量的文化信息。海南正可利用本省丰富的地方志资源,结合正在开展的三级志书编修,做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这篇大文章。 传承海南独特的文化基因 海南的地域文化,具有中华文化共同的特征,崇尚礼、义、仁、智、信,讲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这些理念,留存在民歌、民谚里,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海南地域文化的个性也十分鲜明。海洋文化、华侨文化、岭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构成了海南文化的基因。长期以来,各种文化要素. 相互融合渗透,互相交流促进,在中原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独具本土特色的海南文化形态。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要素和文化形态,在海南历代地方志书中都有详细记载。明正德《琼台志》记述海南风俗:“习礼仪之教,有华夏之风……俗有古风,其俗朴野”;清道光《琼州府志》记述文昌县“民俗素朴,情长礼厚,雅治诗书”;民国《海南岛志》记载海南侨情:“海南人民习于航海,故侨居国外者多。民国以来,远游之风益盛,其久客致巨富者殊不乏人。……所至能自成风气,笃于乡土观念,团体之力颇强。对于内地慈善、教育之举,亦能热心赞助。” 新时期修志,应该如实记载海南独特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把海洋文化、华侨文化、岭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所包含的文化基因用志书的形式凝固下来。要认真编写海洋渔业志、华侨志、民俗志、文化志、琼剧志等,使海南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用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激励团结统一、奋发向上的群体意识 地方志书在教化人心、巩固信仰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中华文化特有的标志性形式,地方志向来贯穿一条“经脉”,那就是统一、奋进的精神。从古到今的地方志书,无不弘扬一种团结统一、奋发向上的精气神。明正德《琼台志》记载“冯冼氏遣子仆帅首领迎武帝于丹阳”,“遣孙魂迎高祖总管韦洸入广州,朱崖与岭南同归。”从字里行间,后人可以窥见当年冼夫人维护国家统一的凛然大义。清道光《琼州府志》记载崖州协水. 师营分管洋面,“东自万州东澳港起,西至昌化县四更沙止,共巡洋面一千里;南面直接暹罗、占城夷洋,西接儋州营洋界,东接海口营洋界。”可见中国的海洋主权古时已涵盖整个南海。海南地方志卷卷闪耀着开拓奋斗的光影,从蛮荒时期的外徼之境,到“文物彬彬,有中土风”;从昔日贬谪之地,到今日建设国际旅游岛,营造幸福家园。不管旧志、新志,都客观记载了一幕幕历史演变。 当今,正可以通过编修地方志,汲取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为建设“最好最美海南”、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凝聚团结奋进的群体意识,激发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要认真做好读志用志工作,努力开展地方志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军营活动,拓展“互联网+方志”工作,抓紧建设海南史志馆,打造一个由“书面方志+虚拟方志+物化方志”组成的地方志成果使用平台,形成海南方志文化的崭新品牌。 为建设“最好最美海南”提供历史智慧 上天眷顾,海南生态环境优越,气候怡人。但自古以来,并非富庶之地。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生活环境也有了较大改观。如何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赶上发达省份的发展水平,同时又保护好海南的生态环境,是对执政智慧的现实考验。现在,全省上下正在同心协力建设国际旅“治游岛,不但要有扎实的工作计划和步骤,更要有大的谋略。. 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地方志的生命价值在于资治。我们可以从历代方志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从方志中窥探先辈海外交往的足迹。一般说来,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易的大宗商品主要是丝绸、瓷器和茶叶。但在海南,主要贸易商品是大米、牲畜和木材。早在南宋乾道年间,占城国就派人来琼买马。朝,“凡番贡多经琼州,必遣官辅护。”清康熙四十二年,准许商船使用双桅,并可配备自卫刀枪。民国初年以降,海南进口的货物主要是煤油、汽油、洋纱、白糖、大米等,出口主要是赤糖、槟榔、椰子、兽皮、猪、牛、咸鱼等。文昌、琼海一带还有大量进口木材的记录。岛东地区造屋喜用乌盐木。乌盐系海南民间俗名,通称坤甸木,源自印尼早期的木材集散地坤甸市。由此可知,海南东部的乌盐木系由东南亚海路运来。 现今“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沿线国家共识。海南正可以趁此东风,弘扬祖辈传统,加强与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尤其要找准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优先领域,把海南建成名副其实的海洋大省。 从方志中借鉴“为政以德”的理念。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讲究公正法治。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立法执法、知法守法,离不开道德要求。建设国际旅游岛,更需要有一批讲文明、有道德的公务员队伍。清道光《琼州府志》:”这里“养民之道,务在为民祛弊,犹之植嘉禾者必先除稂莠也。. 所讲的就是执政以德,祛除弊端,为民造福。海南旧志中这样的例子,所在多多,值得今人借鉴。 从方志中体察先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儒家认为人是天地万物的一分子,人和自然是一个共同体。因此,必须“体天下之物”,爱护、体恤大自然。这种思想在海南历代志书中均有体现。明正德《琼台志》:“山川非但表识疆域,物产尤赖毓秀。”山川大地,不能只理解为我们居住行走的地方,要知道,我们世代赖以生存的物产要靠山川来哺育、涵养。《琼州府志》所收录的一些诗文,也隐含了这种思想。如王弘诲的《桥头溪》,李珊的《绣隐庄》等。建设国际旅游岛,保护好海南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当务之急。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严守生态红线,把旅游景点融合到大自然中,把游人融合到天地美景当中,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度假天堂和幸福天堂。 通过读志激发我们的历史意识。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有一种历史意识,要有家国天下的情怀。从历代志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海南发展的大致脉络:唐时,“琼与中原隔,自然音信疏。”(李德裕诗);宋代,“先生无地隐危身,天赐黎山活逐臣。(杨万里诗)”明朝,“前代珠崖郡,于今少窜臣。”(钟芳诗)“处处弦歌闻属邑,琼南谁道是天涯?”(邢宥诗)海南从唐宋时期作为贬谪之地,到明代经济文化的勃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央王朝对海南从鄙视漠视改为高看一眼。敕令进行大开发。,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称誉海南为“南溟奇甸”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南的开发建设随之委顿。“岛北之海口市,于前清咸丰八年天津条约辟为通商口岸,贸易尚盛。”但由于外国把持海南的海关和海运,海南经济逐渐半殖民化,海南沦为列强的特产和原料产地。解放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南的开发建设。特别是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南经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