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族谱与族谱文化的概述
(一)中华族谱与族谱文化的概述 xx: “国有史而知兴替,家有谱而世系明”,中华民族历来有编志、修谱的良好 传统。族谱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精粹,珍贵遗产,底蕴深厚,涵盖古 今。 大革命家 xx 曾曰: 欲兴民族,先从团结宗族入手。毛泽东主席也曾指出: 祖宗不敬,谈何爱国。族谱,是血缘文化之产物,是一个家族之史书。记 录家族流源,历史发展,繁衍生息,世系演变,支脉迁徙,辈序字派,祖家业 绩,家规家训等,历来深得普遍家庭的喜爱,并获得多数家庭的珍藏,世代相 传。 族谱俗称家谱或宗谱,又称家乘、支谱、世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 表谱。家谱大致包括十三项内容: 序文、凡例;世系世表;源流、宗派;诰敕、象赞;别传、墓志;祠堂 记、祠规;家规、宗约;家训、家范;义田记、义庄记;墓记、墓图;艺术、 著作等,一般三十年左右续修一次,举凡子孙的繁衍,显赫人物的表彰,家族 成员的生与死,都要记录在册。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 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 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 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 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也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 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是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 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功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如 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作为数典认祖、研 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的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族 1 1 / 7 7 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氏族的融合中,逐渐 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 族谱是从文字产生以后,一直伴随着家族制度存在和发展的一种特殊的文 献或簿籍。那究竟什么是族谱呢?“谱”是一个派生字,原字为会意字的“普”,后 来由于用“普”字表示一种文献、簿籍,所以加“言”旁成了形声字的“谱”。 《说文》无“谱”字,当系漏收。因为《史记》、《汉书》及稍后的字书 《释名》、《广韵》均有“谱”字(《史记.三代世表序》: “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十二诸侯年表序》: “太史公读春秋历、族谱”;《汉书.艺文志》: “历谱者,序四时之位”,《xx》: “考定律历,著三统历谱”;《释名.释典艺》: “谱,布也。”;《xx.释言》: “谱,牒也”。)。徐铉编《说文新附》增收“谱”字是对的。“普”和“谱”意义完 全相同,都表示全、遍之义。《诗.小雅.北山》: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左传》、《孟子》、《荀子》及汉人引《诗》均作 “普天之下”(见《左传》昭公七年、《孟子.万章上》、《荀子.君子篇》、 《韩诗外传》卷一、《史记.司马相如传》、《后汉书.桓帝纪》、《白虎通 德论.封公侯篇》等。),是溥、普通用的证明。赵岐《孟子注》: “普,遍。”(《孟子.万章上》赵岐注。)普天下就是遍天下。《易.乾 卦》象辞: “见龙在田,德施普也”,《墨子.尚贤中》: “圣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都是全部、普遍的意思。刘熙《释 名》说: “谱,布也,布列见其事也。”(《释名.释典艺》。)张守节《史记正义》也 说: 2 2 / 7 7 “谱,布也,布列其事也。”(见《史记》卷十三《三代世表》正义。)所 以,作为一种文献体裁,凡同类事物,不予选择或遗漏,全部、普遍的布列出 来,皆可谓之“谱”,如年谱、历谱、乐谱、家谱等等。 族谱名称繁多,大致有宗谱、世谱、家谱、家乘、会通谱、统宗谱、支 谱、房谱等称法。从中国家谱发展的历史看,宋代以后修谱的宗旨发生了变 化,此前家谱作为官吏铨选和巨姓望族婚姻门第参考的依据作用已逐渐丧失, 编纂家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 且比较关注亲亲之道的提倡。家谱的编纂也逐渐由官方垄断走向民间私修。总 的来看,宋元时代民间私修家谱尚未形成风气,并不普遍,而这一情形的转变 主要是在明代。家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 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 史文化的全过程。 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 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 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 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 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 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 再修、无休无止。因此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但第一部家谱是什么样子?修撰于何朝何代?是官修还是是私修?因为历 史上缺泛记载,至今尚不得而知。到了宋代,由于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 破,民间编撰家谱风气开始兴盛。于是家谱也日益多了起来。在这一时期的家 谱中内容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世系图,若想知道谱中某人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 一看此图便即了然;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 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 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结性的文字,长者 50 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 人物小传。使人知其本源,而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整;第三部分为附录。对研 究姓氏的源流、迁徙、分布、文化等都有较大价值。 3 3 / 7 7 家谱究竟有多大数量,至今还没有人作出确切统计。因为家谱像其他所有 私家家谱一样,还有秘不示人的家规。每当家谱 30 年一小修,60 年一大修后, 旧的家谱除留下极少几套保存在宗祠或族长手中外,其余都要全部销切,而代 之以新的家谱。这种特殊的风俗习惯,当然为古老家谱的保存制造了人为障 碍。不过,尽管如此,家谱作为生活轨迹的记录,仍有不少被保存了下来。至 于散落在民间的家谱,无疑还有更大的数量。 族谱记载着家族内部的血缘关系,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而成的社 会组织,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这种社会组织才能够维持和发展。一 个家族的始祖及始祖母是谁?始祖如有几个妻的话,谁是嫡谁是庶?各有几个儿 子?儿子们的妻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家族的各支各房是怎样一代传下来的? 现在众多族人的父、祖、曾祖、高祖等等是谁?谁和谁是堂兄弟、从兄弟、再从 兄弟?一个家族如果不遇到特殊情况,人口总会不断地蕃衍,当人口增殖到一个 家族包容不下的时候家族就会分开,从旧家族中分裂出许多子孙家族,过了一 段时间,新家族又会再分开,这些众多的同祖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必须十分 清楚。新家族的始祖是从旧家族的哪一代分开出来的?它又怎样一代的传到现 在?新家族同旧家族以及别的新家族之间是什么关系?总之,家族成员之间以及 同祖的各个家族之间的各种复杂的血缘关系都必须清清楚楚。在没有文字的时 候,这种血缘关系靠一代的口耳传授,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时间久远,记忆难免有偏差。当文字产生以后,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关系 记录下来,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