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师的话,当科学家】听老师的话
【“听老师的话【“听老师的话, ,当科学家”】听老师的话当科学家”】听老师的话 时代周报专访世界化学奖得主、中科院院士、武汉大学教 授张俐娜:“你快到时,先挂个电话来。今天天气好,我陪俐 娜下楼散散步,晒晒太阳。”电话那头,武汉大学教授杜予民 细心嘱咐时代周报记者。 3 月 31 日这天,他的老伴张俐娜接受胆囊手术快 1 个月 了,身体正逐渐复原,但她有些“恼”。“本来是一个小手 术,但医生特别慎重,‘害’得我这阵子只能疗养,什么工作 也不能做。”正说着,杜教授递来茶水,她有些“挑剔”, “要热水”。“嗯,是热的。” 张俐娜的一位学生后来笑着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他们两老 很恩爱,给张教授打电话时常常听到她“吩咐”杜教授,予 民,……又一会儿,予民,……而杜老先生也乐意听她的。 年过七旬的张俐娜,于 2011 年 12 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 士,并在最近收获了 2011 年度美国化学会安塞姆佩恩奖,这 一奖项代表国际纤维素与可再生资源材料领域的最高水平,国 内唯一获此殊荣的科学家。而由于手术,病榻上的她无法出席 3 月 27 日在美国的颁奖仪式,只能通过视频感谢 120 余名来自 世界各地的科学家的祝贺。 第 1页 共 13页 “其实,我的身体一直很好,而且,院士可以工作到 80 岁。”谈起科研,张俐娜依然充满激情。 不过,一旁的杜教授偷偷叮嘱时代周报记者,“她身子虚 弱,不要拖得太久”。然后,这位在可再生资源领域亦颇具声 望的大学者走出病房,轻轻合上门,将时间留给记者和他深爱 的妻子。 听老师的话当科学家 张俐娜 1940 年出生于福建省光泽县,其父原名张国熊,与 中共早期领导人张国焘是嫡亲的堂兄弟。此后,他改名张杰, 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其间,与后来成为历史学家的谷雾光结 为好友。因欣赏张杰的人品与才情,谷雾光将胞妹嫁于他,而 张俐娜便是他们的长女。 “我的母亲是中小学老师,父亲一直在大学图书馆当馆 长,退休之后还义务工作十多年。他们都非常热爱自己的事 业,他们对奉献及责任的诠释,影响我很多。” 江西师范大学网站上一篇怀念老馆长张杰的文章写道:翻 看他 1985 年的日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几组惊人的数据:用 毛笔在修补过的书的封面和书脊上写上书名、册次、索书号和 登录号,84 天共写 8900 余本,平均每天写 106 本;用毛笔在 中外期刊合订本封面和书脊上写上刊名、刊期、卷次和年份, 34 天共写 2346 本,其中,中文期刊合订本平均每天写 99 本, 第 2页 共 13页 外文期刊合订本每天写 22 本…… 父亲身上的品质似乎“家传”给了女儿。“我并非因为兴 趣而选择化学,是责任让我对它产生了兴趣。当我选择学习化 学并从事这个领域的工作后,我很投入、很认真,并因此取得 了一些成绩,此时,成就感又推动我继续钻研,从而形成良性 循环。” 其实,1955 年,张俐娜初中毕业时,恰逢国家扩大中师招 生,拟为农村及偏远地区补充小学教员。“为响应国家号召, 我决定报考师范专业。”但她的一纸志愿却被班主任马叔南 “挡”了回来。 “组织上认为你能力全面,希望你成为科学家。”当马老 师将组织的意见传达给张俐娜时,她有些抵触,“我当时已打 定主意当一名小学教员,而且还是被宣传的典型。” 但很快,张俐娜想通了,决定服从安排。“我不承想成为 大科学家,但希望自己做好科技工作,像父母及班主任期望的 那样努力学习,为国家出一份力。” 回忆当年,张俐娜不经意间反复提及诸多让当下的人们依 然陌生的语义宏大的词汇,比如,奉献、责任、使命。而武汉 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张俐娜的学生陈云解释,这是一种真实 的表达,她曾经接受的教育便是如此。“打个不恰当的比方, 如今,不少人很务实,‘谁都可以下地狱,只要那个人不是自 第 3页 共 13页 己’;但搁在那个年代,优秀如张俐娜者,她怀有一种强烈的 使命感,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我所理解的‘责任’意味着:既然选择了科研,我就应 尽量做好,即便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父亲被送进牛棚,家 里遭遇各种变故,我依然会认真完成每个实验。” “我生长在这片黄土地上,这不是某个人而是中国人的黄 土地。我要建设它,这不会因为我的父亲被关押或者亲戚遭受 迫害而改变。我会尽最大的努力孝敬父母,但我不会放弃科 研。”张俐娜说。 曾为毛主席专列研制刹车皮碗 1963 年,张俐娜从武汉大学化学系以优异成绩毕业,因出 身特殊,家庭关系复杂,她没能留校,而是被分配至北京铁道 科学研究院。在那里,她第一次体会到“成就感”。 据称,“文化大革命”初期,中国曾发生过较严重的列车 事故,一列运载越南留学生的火车从广州开往苏联,在寒冷的 北方某地因刹车失灵发生故障,尽管司机凭借经验和技术避免 了翻车,但车体严重损坏,一车留学生吓得全趴倒在车厢里。 经调查分析,事故原因被认定为刹车皮碗失效。“由于橡 胶不耐久,这种材料制成的皮碗在南方的使用寿命很短,而合 成橡胶制品,尽管在南方经久耐用,但无法‘抵御’北方的寒 冷,容易发硬、变脆。” 第 4页 共 13页 进入北京铁道科学研究院后,张俐娜接手的第一个任务就 是研制新型的刹车皮碗。看上去一副“娇小姐”模样的她,常 常要带着新研制的皮碗,独自跑到天寒地冻的荒山僻野―黑龙 江大小兴安岭地区进行机车实验,记录运行情况。 张俐娜记得,自己经常搭乘运送牲口的农车,臭味很重。 “旅馆条件也很差,风一吹,房门摇摇欲坠;而呆在房间里, 四处的声响听得一清二楚,被子还散发着一阵阵臭味。” 有一次,张俐娜从旅馆出发,要爬过一个坡儿才能搭上火 车。当时,气温低至零下四十多摄氏度,冰天雪地里,她爬了 好几次但都没有成功。眼看火车逼近,心急如焚的她意外碰见 另一位远行者。他连拉带拽,好不容易才把年轻的张俐娜拖上 坡来。 几年后,张俐娜研发的刹车皮碗被运用于毛主席专列以及 中国开往苏联的国际列车,性能很好。“由于时期特殊,这项 工作没有报奖,但我这样的知识分子(指出身特殊,记者注) 能被铁道科学研究院认为是受欢迎的学者,这是一种莫大的鼓 励。” 上世纪 70 年代初期,受到重用的张俐娜开始接手援外科研 项目,直至 1973 年调回武汉大学。 “我在铁道部研究院工作了十年,知道每个研究所都各司 其职,我属于技术与化学研究所,管理材料。如果这方面出现 第 5页 共 13页 状况,比如前述的刹车皮碗问题,那么,我们就负有责任。” “而去年的温州动车事故,关键在于接车车辆。对应的研 究所只要有一个地方未考虑到位,那么,环环相扣,问题就会 出现。而目前,我国对于质量控制的监督、检查并不严格,这 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张俐娜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对列车进行安全性设计时,通 常会考虑保险系数,换言之,若出现来不及调度或其他情况, 一般不至于造成如此重大的损失。“这是监管的问题。 (如果到 位了) ,有些东西是可以避免的。” 工作十年仍是讲师 1973 年,当张俐娜申请调回武汉大学时,她与毕业后即留 在武大工作的丈夫杜予民已分居十年,育有一双儿女。 而鉴于她与堂伯父张国焘的亲属关系,张俐娜的申请被拒 绝。不久,组织上又研究了几个方案供她选择,其一是在武昌 车辆厂入职。“差一点,我就去了工厂,55 岁退休。” 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