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日记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水平的影响研究
《如何让学生从日记走向习作》课题研究培训讲稿: ―――日记对小学生写作水平的影响 正安县土坪镇中心小学 吴政 一、消除惧怕心理,激发写作兴趣 我校四至六年级的学生,虽然部分学生已有了两三年的习作体验,但是怕写作文仍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有关“习作”部分中强调:“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对照这段表述及结合教学实际,我们不难发现问题在于:1、不明白写作目的。2、缺乏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不能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写作素材。 要想改变学生的现状就要有一个适当的“抓手”,日记不失为一种好形式,和教师统一内容的“片段”练习相比,日记的表达内容宽、泛,且能从根本上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确是自我的需要。如何让学生爱上记日记的习惯呢?首先是降低选材的难度,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学生既可以尽情地书写自己的喜、怒、哀、乐等对自己的认识,又可以抓住一天中难忘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瞬间、一个闪念、一点发现、一点感悟、一点收获等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去写,学生易于动笔并让学生在自缺乏的是我们对美“生活中并不缺乏美,己的写作实践中领会到. 的发现。”逐渐增强写作的信心。其次是降低表达的难度,因内容的相对单纯,学生对内容的组织、安排也容易了许多;因内容是真实的,本身就符合生活的逻辑,学生在表达的时候大多流畅、生动,易于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又转化为继续习作的动力。第三是降低习作教学的难度。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个个充满个性的生命个体,家庭背景不同,生活阅历不同、思想认识不同、知识基础不同??通过“日记”,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习作情况,并利用“日记”这块阵地,查漏补缺,有针对性地将习作教学的难点分解为更细小的点加以练习。这样学生接受起来快些,老师教起来就容易些,也能有效地激发教师“教”的积极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兴趣。”教师和学生,尤其是学生,当他们在“日记”的写作中不断获得自我肯定的体验时,才会对习作产生真正的兴趣。 二、顺应心理特点,培养观察习惯 习惯是由多次重复而形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定势。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好的观察习惯的培养,对学生的习作甚至一生的发展 都有重要的意义。. 小学中高年段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力仍较差,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因此,认识事物的自觉性和敏感性往往不强,持久性也较差。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好新奇,好活动,好胜心强,富于幻想。根据学生这样的特点,我们注意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发学生的观察动机,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定格画面” 在学生的周围,“美”如繁星闪闪烁烁并不缺乏,缺乏的是学生的留心观察。起初,老师首先要做有心人,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美的瞬间“定格”。如有一次做作业时,班上突然有一位同学流鼻血,这位同学一边仰着头,一边用手在书包里摸索着找纸。坐在他后面的同学看见了,急忙下位帮他找纸,找到纸后还将纸拧成圆柱形给流鼻血的同学塞上。老师马上“定格”这一画面,让大家都来观察,重点观察两位同学不同的动作、神态及语言。结果那天同学们的日记写得出乎意料的好。 其次,学生做有心人,每天放学前交流各自头脑中定格的画面,彼此激发,互相丰富。 “设计场景” 生活中随机、偶发的“美的瞬间”固然多,但也不能缺乏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场景”设计。因为只有在一次次观察实践中,才能逐步形成观察习惯。场景的设计亦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由易到难地安排。可先观察“静物类”,如文具、玩具、自然界里的花草树木等。“静物”便于学生反复观察,便 于教师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其次可观察“活动类”场景。在打篮球、踢足球、跳绳等学生喜爱的活动中观察。请看郑灵希同学写的一个跳绳片段: ??这时候,绳子似乎也更听我的话,手和脚也成了好朋友。绳子在我的头上脚下一闪而过,像彩环似的上下翻飞起来,我越跳越快,向前甩动的绳子,发出呼呼的响声,脚尖踩着地面发出哒哒哒的响声,就像乐队在演奏乐曲呢。我就像一只小蜜蜂在跳八字舞,又像一只敏捷的小燕子在疾飞?? “活动类”相比于“静物类”场景的观察,难度要大得多,但从以上一组精彩、流畅的片段描写中,我们不难发现“活动类”场景却更符合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学生对活动的乐此不疲,也会直接迁移到对“活动类”场景观察的乐此不疲。孔子说的好“知之者不如好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经常创设富有新意的“活动类”“静物类”场景,对学生观察习惯的培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榜样激励” 小学生年龄小,模仿力强,好胜心强,在日记的写作中要多树榜样,多表扬。我觉得课题组的韩敏老师做得特别好,她每天坚持对学生的日记进行批改,及时进行点评、总结,既表扬整篇写得好的,也表扬一个词一句话写的好的;每周总结,将一周中写得好的日记张贴于墙;每月总结,将好的日记收入班级《孩子们的心声》中。适时地表扬树立榜样,既可以激发被表扬同学的写作内驱力,又可以让其他的同学学有榜样。 三、让写的契机成为悟的途径. 让写的契机成为学生悟的途径。学生在日记的写作中,选材、立意、构思、语言表达甚至情感等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变化最大的莫过于情感。起初在学生的日记里,大多写一些好玩的、好笑的活动或事情。渐渐地,你就会发现学生的情感浙浙丰富起来,细腻起来。不仅常常能够冷静地反思自己在学习上的得与失,还能够从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中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甚至还能从父亲“善意的谎言”背后体会到浓浓的爱意。不仅赞扬身边关心他人,拾金不昧的同学,还从自己做起关心老师,关心同学,关心父母,甚至对校内外自私自利,损坏他人和集体利益的行为加以谴责??这些“变化”正是学生不断“悟”的结果。 让写的契机成为教师悟的途径。“三八”节时,学校德育组要求三至六年级学生写一篇感恩父母的作文。我虽然已提前布置每人回去为母亲做一件事,但结果仍令人十分震惊。全班54人,有4人搜肠刮肚也未找到合适的写作素材,有16人显然是在胡编乱造;帮妈妈洗一盆衣服竟用了一天时间,给妈妈捶背竟把妈妈的肩周炎捶发了??显然,这已不单单是作文了,而涉及到学生的做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看着学生这样的日记及习作,我们确实有必要重新认识 中。” 语文教学的内容。教书是我们的职责,育人更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习作也同样可以发挥它的育人功能。在和学生经过一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交流过后,完成的习作就大不一样了。一位学生这样写到“??我看了看桌上美味的菜肴想:妈妈那么辛苦,我应该做一件让妈妈高兴的事情。想着想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