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意识的本质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在理解物质概念的基础上掌握唯物主义世界观中的意识概念,理解意识具有客观性,理解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正确的理解和把握物质这一哲学概念,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意识的形式主观和内容客观。 新课导入: 每个人都有意识,请问,你的意识几克几分?什么颜色?是尖的还是圆的?能否抓一把出来瞧一瞧?为什么? 学生讨论 如果大家认为意识不可能抓一把出来瞧一瞧,因为它不是花生也不是瓜子,更非糖果,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意识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是不可捉摸的东西?或者可以认为意识是心灵自由创造的东西?抑或神赋予人的神秘莫测的东西? 学生讨论 教师:上述问题都涉及意识是什么的问题,如果能学好本节课,上述问题大家就可以得到正确的解答。 一、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 动物有没有意识? 例:“猩猩救火”的实验 自从地球上出现了人类以后,世界上不但存在着物质现象,而且产生了意识现象。我们看到有些生物的一些举动看上去好像有意识,一些低级生物,比如向日葵会随日照方向的移动而移动,但是这不是意识,只是一种刺激感应性。一些高级动物,比如猿类善于模仿人的举动,会用抹布擦地板,拿扫帚扫地,用勺子舀水,但是模仿的举动只是表面的,并不能达到什么目的,它不会劳动,没有语言,它的心理活动由自然条件决定,是原始的、低级的,只是具有思维的萌芽。而人的意识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有复杂的意识活动,这是人类特有的能力,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之一。 人能够思考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把感觉、思想、情绪等等头脑中产生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意识。 人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作为人类独有的意识,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为什么只有人类才有意识呢? 人有意识,动物没有意识,就是因为任何动物的大脑,都没有像人脑这样发达和完善。从人脑的发达程度来看,它远远超过了高等猿类,高等猿类的脑重不足600克,现代人的脑重平均为1500克,是高等猿类脑重的2倍多。从人脑结构的复杂程度来看,更为高等猿类所望尘莫及。 我们要知道,人脑是随古猿变成人,由猿脑进化来的,它的进化应当归 功于劳动和语言的作用。恩格斯说:“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他们的影响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了人的脑髓。” )意识是劳动的产物2. 人们很早的时候起,就怀着极大的兴趣探索过它的奥秘。古希腊医学之 父波克拉底说:“心灵”的活动必须到人的血液、心脏、胃里去寻找依据。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认为“心之官则思”。直到现在,人们还习惯说“心里想一想”、“得心应手”等。其实,这里有很多误解。人类有意识,不是靠心脏,更不是靠胃,而是因为人类有人脑这个结构非常精密、功能非常复杂的物质器官,我们说,人的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不是有了人脑,就自然而然地有了意识?意识是天生的吗? 学生讨论: “瞎子摸鱼”的故事 教师归纳:我们说,人脑不能凭空产生意识,人们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同客观事物相接触,才能把外部世界的各种事物,反映到大脑中去而产生意识。一旦人脑受到损害,意识活动就会碰到障碍。目前在法律上界定死亡的标准是脑死亡,即一个人的脑电波消失,人的意识活动就停止了,大脑的死亡标志着一个人生命的结束。 这就是说,意识活动是由客观世界引起的,外部的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通过传到神经而传达到大脑,才会产生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人脑不能搞“无米之炊”。因此意识活动,离不开外界的客观事物,意识活动是人类在长期的发展当中产生的。 2、从意识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来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板书) 我们能通过这个结构图来表示这个过程 意识的初级形式 意识 …… 感觉 人脑 即思维 外界事物 感觉 加工 器官 意识的高级形式 ,意这其实就像工厂一样,人脑像“加工厂”,客观事物所以,像“原材料” 识就是产品了。由于人脑具从意识的产生来看,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形成感觉, ,形成有思维的特殊机能,借助于思维,对感觉提供的材料经过一系列的“加工” 意识。 客观世界 人脑好比是个加工厂,“原材料”来源于和处? 成语“胸有成竹”,是说肚子里有竹子吗? 讨论略 准备一面镜子 例:如同镜子照物,镜中的“蜡烛”是客观存在的蜡烛在镜中的反映。注:但又不完全相同,镜子照物,只是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能根据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行抽象思维,把握事物的本 质。如中美撞机事件。 1)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都是经过人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而最终形成的,因而,同 样的客观现实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反映,比如一篇小说、一部电影、一堂讲课,一席谈话,都会引起不同人的不同意识,有的人观后深受教育,感慨万分,有的人观后却似过眼云烟、无甚感慨。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每一个人反映客观现实的每一种意识,都是以他们的观点、信念、知识、经验等形式存于脑中相融合而产生的。 在画家丘罗夫家里有一幅风景画,画面上呈圆锥型的山峰临湖而立。山顶是白色的,但山脚和湖面却闪着蓝光,似乎笼罩着一层蓝色的雾气。而山石远远望去又呈红色。这幅风景画虽然没有秀丽的山水,但画家却视为至宝,镶上精致的镜框悬挂在醒目的地方。有一天,地质学家瓦尔霍夫在画家的家里见到这幅画,画面上的奇特景色立即引起了他的注意。地质学家在画前深思良久,然后问道:“这幅画上的景色是真的吗?”“这是卡顿山脉附近的实地写生画。”画家回答:“传说这个地方好像有什么魔鬼似的,无人敢去涉足。我出于好奇,那天冒险进入这个危险区。果真还没走到湖边就胸闷头晕,恶心难忍。湖边寸草不生,一片死寂。在几乎窒息的窘况下,我草草画好这幅画,回家后病了四年之久!”听了画家的话,地质学家再次陷入沉思。他运用自己丰富的地质学知识,在头脑中反复思索着隐藏在这幅画后面的自然之谜。终于,他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那红色的山石可能就是硫化汞矿石。在高热下它可以分解为硫和水银,山脚下的湖必然是一个水银湖,那湖荡漾的蓝色雾气就是剧毒的水银蒸汽。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想,地质学家带上助手和防毒器具,到这个危险地带考察。果然,一切都如他当初判断的那样,一个地质史上的重大发现就这样产生了。 为什么同样的景色在画家和地质家地眼中的反映却是不同的?他们的知识结构不同,所以在反映事物的时候所使用的知识也不同,于是反映出的意识就不同了。 来看一首唐诗:“桑条无叶土和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请学生解释诗的涵义,并回答为什么对待同一件事物,人们的感受却不相同?)面对干旱的天气,种田人焦急万分,吹打着乐器到龙王庙去祈雨;而那些朱门富户却在家中欣赏歌舞,还害怕真的下起雨来使乐器受潮,发不出清脆的声音。我们看到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阶级立场不同,许多思想意识都具有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