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汇报
创建特色学校交流材料 深化校本教研 彰显学校特色 “教育要发展,教研必先行”。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它作为国家推进课改进程的首选策略,其重要性正随着教改的深入而日显突出。在新课程全面推进的过程中,我校聚焦特色化校本教研活动,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行动,在行动中收获,推动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彰显了学校特色。 我校是XX市第一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校,在进入新课程改革之前,学校已开展了16年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和“三算”实验,学校被命名为“全国注提实验教师培训基地”,被评为“山西省三算实验先进学校”。课改实验锻炼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学校教师代表语文出版社在全国各地培训教师1800余人次。我们尝到了教科研的甜头,因此,坚定不移地把教科研作为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进入新课程以来,我校本着“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的指导思想,从实际校情出发,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服务教育教学为原则,以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核心,以构建学习型学校为目标,全面构建校本教研体系,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下面,就我校校本教研活动的总体情况和教研特色 做如下汇报: 一、明确一个研修目标 我校的校本研修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 1 创建特色学校交流材料 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构建一套管理体系 校本教研要适应新形势,取得新成效,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为提高校本研修的质量,我校规范了校本研修管理体系,促使校本研修活动正常化、制度化。 1、建立健全校本教研网络。 在校本管理中,我校构建了“一脊梁、两羽翼、三抓手” 的校本管理模式。(即:以“学校教学工作领导组”为脊梁,负责确定目标、方向、制定整体策略,以“教导处、教研室”管理主体为两翼,以“学习培训、有效备课、反思研究”为三抓手),尝试着通过校本教研来解决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问题,从而达到在校本教研中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成长的目的。校长负总责,教导处、教研室抓具体工作,建立层层管理、逐级落实、全员参与的校本研修管理与活动体制,确保校本研修落到实处。学校形成了学校——学科教研组——年级教研组三级教研网络。年级教研组每周集中活动一次,学科教研组每月集中活动一次,学校集体教研每学期至少集中活动两次。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分层次、有条不紊地进行。 2、建立理论学习制度。 每周一下午的办公时间为学校的集体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及有关新课程理念的文章等。引导教师学会理性地思考教育教学问题,学会运用课改理论,解决课改实验中的新问题。周三下 2 创建特色学校交流材料 午的办公时间为集体教研时间,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3、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积极性。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本研修,校本研修与《实验小学教师考核管理条例》挂钩,凡在校本研修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在外出学习培训、竞争上岗、先进评选等方面优先。我校的校本教研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提炼一种运行模式 本着边研究、边修改、边提升的原则,通过几年的实践,我校已提炼出适合教师不断提高的“四位一体,连环推进”的校本运行模式。 模式如下: 课 课 个 学校 例 题 科 人级组 个 结 集 三三三 对时诊 体对 人 比 断 段 3 创建特色学校交流材料 (一)、学,提升理念。 学校首先让教师们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才能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1、不分学科的全员性专题学习。 专题性学习活动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展和教师们的实际需求展开的,在新课程改革伊始,我们组织“走进新课程”的学习,立足于让教师更新理念,明确课改方向,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又开展了“案例分析法”“行动研究”等专题学习,立足于给教师以操作层次上的指导。在新课程改革继续推进过程中,我们组织有助于引导教师走出某些误区的专题学习,如组织学习中国教育报上连载的《课堂教学改革难题及对策》中的“课堂越活越好吗?”、“大班额怎样合作学习?”、“应打好什么样的基础”等。专题学习中,教师们一改过去的接受式学习为主为互动研讨的学习为主,谈观点、举事例,相互启发,共同构建。应该说,这些针对性的学习是有效的,切实促进了教师观念上的变化,澄清了教师认识上的困惑,提升了教师的理论素养。 2、学科教研组为单位的专题性学习。 如果要使教师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并实践新课程理念,必须将校本研训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路。为了实践新课程,我校以学科教研组为基本单位,每学期在学科教研组内开展新课程系统学习和研讨。比如:每学期第一次集体教研时间,都要进行各学科教材培训,由上一个教研组的教师 4 创建特色学校交流材料 主讲。为了保证学科课程研训落在实处,收到实效,学校要求教研组在假期制订新课程学科研训计划,收集课程培训资料、落实培训内容。每到新学期,学校就要发挥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领头雁”作用,有计划地做好学科知识模块儿培训。我校大多实行教师一至六年级的大循环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学科知识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为防止教师出现学科的知识片面,增加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储备,学校加大了校本培训的力度,把“学科知识培训”作为培训重点,开展了语文学科的“拼音、字词、句型、古诗、阅读、作文”六模块儿培训,数学学科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数学实践活动”四模块儿培训。引领教师对学科知识进行归类式的系统性认知。另外,学校将原有教研组活动时间每周一课时,扩展成每周两课时,保证研修有足够时间。还要求各教研组记载每次研修的活动进程、教师的发言,汇集教师发言资料,做好出勤记录等。这些记录和资料在学期结束作为考评教研组和教师的依据之一。在学科研修实践过程中,各学科教研组各显神通,积极开展观看专家报告录像、学科课改交流研讨会、学科教师谈课改活动、开展参与式研讨、组织案例研究、撰写课改体会等多种形式的研修活动。 3、自主学习,信息交换。 定期和不定期地向教师推荐教育理论书目和教育报刊上的文章篇目,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为教师们研讨提供了共同的话题。倡导教师扩大学习面,看文学名著、时事评论、儿童书籍等,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以增强文化底蕴。在每个办公室设立“教师驿站”园地, 5 创建特色学校交流材料 老师们可随时把自己新搜集到的教育信息,欣赏的美文等张贴在“教师驿站”上,并鼓励教师建立个人博客,达到资源共享。每学期我校还要交流、展示教师的教学设计、听课笔记、读书笔记、教学后记、教学案例、教学论文等,为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