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内容摘要】 音乐语言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信息传递的工具,是师生交流的主课堂教学要纽带,的语言素质直接影响着效果的好坏。由于很多音乐教师对课堂教学教师语言的重视不够,以至于课堂中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效果。那么,如何体现音乐教师课堂语言的艺术性呢?本文重点围绕这一点进行了阐述。我认为应该注意两个方面:一、教师要有良好的课堂文学素养;二、教师能体现恰当、优美的形体语言。 【关键字】准确性 生动性 形象性 启发性 鼓励性 优美性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这样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 可见,教师的语言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作用。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听一堂好课就像观赏一幅名画令人心旷神怡,又如欣赏一首名曲,虽已曲终却余音在耳。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语言不仅是架起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与纽带,而且是开启学生智慧、激发学生思维、展开音乐想象翅膀的钥匙。一堂好的音乐课,教师除了要注重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考虑学生活动的创编之外,尤其要注重教学语言的表达。 工作不到三年的时间,我也听了好几节同行的课,有很多感慨。深感到教学语言是那么地重要。教师的语言清晰,学生能从中获得快乐;教师的语言亲切温和,学生能从中获得温馨,留下回味;教师的肢体语言优美、和谐,学生能从中获得启发。好的教学语言,学生听得起劲,教学效果显著;差的教学语言,学生听之无趣,索然无味,更别谈教学效果了。语言的优越性是任何教学媒体所不能代替的,语言的美更能突出音乐学科的美。 通过观察与摸索,更主要的是实践,我觉得教学语言的几个方面对教学效果的好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的文学素养 1、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语音的准确性——在音乐教学中,要充分发挥音乐语言的特点,切忌带有家乡方言,要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标准的普通话和优质的音乐会给学生带来听觉的美感享受,它会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把学生导入到自己创设的意境中。 提问的准确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千万别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不知怎样回答。如听了一首曲子之后,老师问:“听完了这首曲子,请同学们来谈谈你有何感受?”学生就会模糊,到底是说曲子的情绪呢?还是曲子所表达的内容等等。 评价的准确性——准确性是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灵魂。没有“灵魂” ,教师的评价语言就没有生命力,无论用词如何考究、语句多么华美, 都会显得苍白无力。所以, 评价语务必恰如其分,有分寸感。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准确而又得体,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最好方法。如学生唱了一首歌,教师评价道:“你的音色真好听!我建议你今后去当个播音员。来,未来的播音员,握个手”这样真实感受的表达是对学生贴切而又得体的评价。“来,未来的播音员,握个手。”则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这里,老师没有夸大其词,建议学生今后去当播音员,并说要和“未来的”而不是现在的播音员握手。 2、教学语言的语速、语调、节奏的协调性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本身虽无意义,但它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物质形式,不但本身具有独立的音响美因素,而且还可以靠此提高语言的感染力、鼓动力,也有助于传情达意。因此,音乐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在学唱歌曲《月之故乡》时,为了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海外游子对家乡的眷恋、急切的怀念之情时,我采用了较慢的语速,低缓和激动的情绪去朗读歌词,以此激发学生对歌曲的内容产生共鸣,这样的处理方式学生易于接受,教学效果也是明显的。而又如在欣赏《丰收之歌》这首歌曲时,歌曲本身描绘的是农民们在割麦时的那种欢乐、跳跃、轻快的意境。而教师若用稳重有余的语调,低缓的语速,较慢的节奏来表现,这样往往会给学生造成一种懒洋洋而又无精打采的情绪不说,还会让学生觉得滑稽可笑,自然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语言的语速、语调、节奏要符合音乐塑造的形象,做到连断分明,轻重缓急,这样才能让学生把握住音乐的脉搏。 3、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教师的语言应当尽可能做到声声入耳、娓娓动听,又有声有色、有张有弛。因为音乐本身作为一种艺术,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要想把学生引入所创设的情景中,需老师的语言生动形象,精辟而简练。如在上七年级第五单元《欧洲漫游》时,导语中有一句是这样的:“这次的交通工具非常特别,我们不是乘火车,也不是坐飞机,我们要乘着歌声的翅膀进行我们今天的欧洲之旅”,这句. 话就让学生充满了好奇,什么样的音乐呢?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有在欣赏乐曲时,教师的语言引导要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又要让学生在“动情、动心、动容”之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教师讲课时若不苟言笑、表情冷漠;或没精打彩,神不守舍;或语调平淡,语言干瘪,那么,语言始终调动不了情感,说话人只成了一台只发声不传情的“机器”,就会严重地影响教学效果。 4、教学语言的组织性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教师存在语言上的问题:语言罗嗦、不够精练;语无伦次、东拉西扯;含糊其词,表述不清;累赘重复,缺乏逻辑。一堂好的音乐课,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应该紧扣教学内容。从导入到结束都要带领学生遨游于音乐的海洋,应环环紧扣,富于逻辑,引人入胜。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师能运用恰当、优美的肢体语言。 人们彼此之间传输信息、交流情感,除了靠有声的口头语言和无声的书面语言外,还可以借助人们的表情、体态、动作。这些体态语,能很好地辅助有声语言,增强表达效果,更好地突出重点。如教师讲授感情成分浓厚的歌曲或乐曲时,假如能在情感、语气、语调、语速变化的同时,再辅之以兴奋、喜悦的面部表情,或辅之以相应的手势动作,则能加强音乐教师情感信息的发射和传递,加深学生对教师有声语言内涵的理解。 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不可避免地需要用一些手势或身体动作来传达情感。如在教唱歌曲《剪羊毛》 时,在导入的时候,教师随着歌曲的旋律做几个简单的舞蹈化的剪羊毛的动作,就能使学生很快进入到老师所创设的意境之中。 还有在上欣赏课的时候,当学生进入情境中后,若老师再用言语来解说很可能就会破坏学生的注意力,而这时为了让学生对所欣赏的乐曲进一步的理解,特别是在一些情绪的变化上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可又不能立即打断聆听的过程,这时老师如果能发挥面部表情,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会成为解决问题的绝好手段。如在欣赏《西班牙斗牛士》时,乐曲有激烈、危险的斗牛场面,但整个乐曲的表现又不单单只表现这些,这里面也渗透出斗牛士沉着应战,信心十足的表情。这个时候,教师如能捕捉到那情感,运用丰富的面部表情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像是和斗牛士一起经历了整个战斗场面的话,怎能不让学生进入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