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对柑橘中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实验小论文
赵玉婷 5101509 温度对柑橘中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实验小论文 【摘要】采用滴定法测定柑橘维生素C的含量及温度对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柑橘维生素C的含量随温度的升高而有所下降。 【前言】维生素C是人类营养中最重要的维生素之一,它对物质代谢的调节有重要的作用。 维生素C主要存在于新鲜的水果蔬菜中,水果中以猕猴桃含量最多,在柠檬、橘子和橙子中的含量也较为丰富。维生素C为无色晶体。味酸,溶于水及乙醇,不耐热,在碱性溶液中极为稳定,日光照射后易被氧化破坏,有微量铜、铁离子存在时更易氧化分解,干燥条件下较为稳定。维生素C制剂应于干燥避光低温处保存。烹饪蔬菜时不宜过度烧煮,且应尽量避免与碱和铜器接触。 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可防晒,治疗坏血病,保护其他抗氧化剂,预防动脉硬化,预防牙龈萎缩、出血。同时可促进胆固醇的排泄,防止胆固醇在动脉内壁沉积,甚至可以使沉积的粥样斑块溶解。 当体内VC不足,微血管容易破裂,血液流到邻近组织。这种情况在皮肤表面发生,则产生淤血、紫癍;在体内发生则引起疼痛和关节涨痛。严重情况在胃、肠道、鼻、肾脏及骨膜下面均可有出血现象,乃至死亡。因此,了解维生素C在果蔬中含量以及温度对其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维生素C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可分为还原性和脱氢型。还原型抗坏血酸能还原染料2,6-二氯酚靛酚,本身则氧化为脱氢型。在酸性溶液中,2,6-二氯酚靛酚呈红色,还原后变为无色。用染料滴定含有维生素C的酸性溶液,当溶液从无色变成微红色时表示溶液中的维生素C被全部氧化。此为本次实验原理。 【材料方法】 1、试剂:2%草酸溶液;1%草酸溶液;标准抗坏血酸溶液;0.1% 2,6-二氯酚靛酚。 2、材料:橘子、卷心菜。 3、器材:锥形瓶、吸量管、容量瓶、微量滴定管、研钵、漏斗、纱布。 4操作 1)提取 称取二十克的实验室中的柑橘,加入20mL2%草酸,用研钵研磨,四层纱布过滤,滤液备用。纱布用2%草酸洗几次,合并滤液,将总体积定容为50mL。 2)标准液的滴定 吸取抗坏血酸溶液1mL于100mL锥形瓶中,加入9mL1%草酸,用微量滴定管以0.1% 2,6-二氯酚靛酚滴定,可以由染料体积计算出1mL染料相当于多少毫升抗坏血酸。 3)样品滴定 吸取两份滤液,每份10mL,分别在常温、50°C、60°C下水浴五分钟,然后滴定。另取10mL1%草酸作空白对照滴定。 的值C样品所含维生素100g)计算每4. (VA?VB)?C?T?100 维生素C含量(mg/100g样品)= D?W式中:VA—滴定样品所耗用的染料平均毫升数; VB---滴定空白对照所耗用的染料平均毫升数; C---样品提取液的中毫升数; D---滴定时所取的样品提取液毫升数; T---1ml染料能氧化抗坏血酸毫克数; W---待测样品的重量(g) 5、注意事项 若研磨后泡沫较多,可加数滴丁醇或辛醇; 整个操作过程要迅速,防止还原型抗坏血酸被氧化。滴定过程一般不超过2min。滴定所用燃料不应小于1mL或多于4mL,如果样品含维生素C太高或太低,可改变样液用量或提取液稀释度; 2%草酸溶液可以防止抗坏血酸被氧化而1%草酸溶液则不行,实验时不可弄混; 提取的浆状物若不易过滤可以离心后留取上清液用于滴定。 【实验结果】 实验室室温:25.1°C 实验所用柑橘重量:19.430g 1、标准液的滴定:V=1.80mL 计算的一毫升染料能氧化抗坏血酸0.556mg 2、表格 温度(°C) 染料体积 Vc(mg/100g样品) V1(mL) mL)V2( 25.1 1.54 1.52 23.16 50 1.48 1.50 20.38 60 1.40 1.40 12.04 其中,空白滴定对照的V=1.27mL 【讨论】 1、由实验所得出的数据结果可知,柑橘中的维生素C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将会有所减少。因此,为了保证Vc的摄入量,水果最好应在常温下食用。 2、误差分析 (1)研磨时的充分程度以及研磨时所加入的草酸的是否能够充分防止维生素C被氧化将会影响到最终的测量结果; (2)柑橘的不同个体、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所含维生素C的值均不相同,因此实验所得结果并不具有普遍性; (3)由于试验时间的限制,试验中的测量次数较少,温度取点也较为疏松,偶然性较大; (4)实验过程中水浴加热5min后取出进行滴定,滴定过程中会有温度损耗; )试验本身所使用的器材误差以及实验者在操作时产生的偶然误差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5(. 影响; (6)柑橘提取液中一些非维生素C还原性物质也会对实验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小结:通过温度对柑橘中的维生素C的影响这一实验,从化学性质及生理作用等方面加深了我们对维生素C的认识,并对柑橘中的维生素C含量有了初步的了解。于此同时,在测量过程中也让我们掌握了微量滴定管的基本操作技术,锻炼了我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丛峰松, 《生物化学实验》, 2007,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05,的生理功能与膳食保障》c《维生素 曾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