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上海嘉定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
20202020 届嘉定区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一模)届嘉定区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一模) 语语文文试试卷卷 考生注意:考生注意: 1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 (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 3.考试时间.考试时间 150150 分钟。试卷满分分钟。试卷满分 150150 分。分。 一一 积累应用积累应用 10 10 分分 1.1.按要求填空。按要求填空。 ((5 5 分)分)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荀子《劝学》 ) (2)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 ) (3)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傲岸不屈的人格志 趣。 2.2.按要求选择。按要求选择。 ((5 5 分)分) (1)随着时代发展,原来只为少数人欣赏的高雅艺术, 更普遍地走近了大众。如果用诗句来描述这一 现象,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 (2 分) A.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B.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C.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D.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作为一篇文章的引言,以下这段文字后面将要谈论的内容最可能的是( )(3 分) 信息时代,信息的存在形式与以往的信息形态不同, 它是以声、光、电、磁、代码等形态存在的。 这使它具有“易转移性” ,即容易被修改、窃取或非法传播和使用,加之信息技术应用日益广泛,信 息技术产品所带来的各种社会效应也是人们始料未及的。 在信息社会, 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大大减 少,取而代之的是间接的、非面对面的、非直接接触的新式交往。这种交往形式多样,信息相关人的 高三语文试卷第 1 页 共 12 页 行为难以用传统的伦理准则去约束。 A.信息存在形式的更新 B.信息社会与信息伦理 C.人际交往形式的多样化 D.信息技术产品与交往方式 二二 阅读阅读 7070 分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3 3——7 7 题。题。 ((1616 分)分) 意图及修正意图及修正 ①一个作家之所以写作,乃是因为他有话要说。然而,作家的初始意图与最终形成的文本之间存 在着巨大的空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会不断修改其意图——否定、抛弃、订正或重组,甚至可能对原 初的意图形成彻底的颠覆。 ②有学者指出,在由构思到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存在着两个作者: “经验的作者”和“模范的作 者” 。 “经验的作者”总留有特定身份的种种烙印,总是受制于一定时代的意识形态、宗教和文化氛 围、个体的特色精神气质、认知心理和思维习惯。这些经验内容对于作者而言既是一种资源和动力, 同时也意味着偏见和局限。 “模范的作者”指的就是文本的叙事策略,是指作家在写作过程中编织或隐 藏在文本中,以召唤读者辨识其意义的一系列叙事设计。 ③列夫·托尔斯泰作为一个经验作者,由于他的贵族血统的影响,由于他所受到的东正教浓郁氛 围的渲染,当他在报纸上读到一个妇女因受到年轻军官的引诱而背叛丈夫的新闻时,他的愤怒是可以 想见的。他觉得自己有义务以这个新闻为题材写一篇小说,来表达自己的社会责任,这就是托尔斯泰 写作《安娜·卡列尼娜》的最初动机。当然我们也已知道,在作者最终完成的那个文本中,所有的这 些偏见和局限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修正和克服。托尔斯泰这一脱胎换骨的变化,显然是由于模范作者 对经验作者的拯救。在经验作者向模范作者转化的过程中,总会产生各种意想不到的变化。 ④可是,所谓的偏见难道在写作中是完全无用,只是等待被克服的东西吗?写作活动本身只是提 供了一个生产过程或场域而已,作品总是未完成的或有待完成的。在这个场域中,作者自始至终都在 与自己的矛盾、怀疑,乃至偏见作战。列夫·托尔斯泰一方面受到自身经验的局限;另一方面,社会 和时代风尚的巨大变革对这种局限所形成的挑战,作家本人也能洞幽烛微洞幽烛微。写作本身就是这样一个充 .... 满各种歧异、矛盾和价值冲突的场所。在写作过程中,托尔斯泰固然受到了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 民粹派思想的影响,认识到将土地归还给农民这一类的时代要求的正当性,但在《安娜·卡列尼娜》 中,他不假思索地贬损农民的例子并不少见,他对安娜特别是对众多女性的看法,也不是没有问题 的。 高三语文试卷第 2 页 共 12 页 ⑤退一步说,即使作者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克服了经验作者的种种局限和偏见,从而使作品脱胎换 骨,我们是不是可以据此认为,原来促使作者产生写作动机的那个个体经验就不重要了呢?那个促使 作者拿起笔来写作的意图就可有可无了呢?经验作者的品格、人格、道德激情以及种种修养,也完全 可以被忽略呢?如果我们这样看待文学,我们是不是从一个糟糕的“作者中心”的绝对主义者走向了 另一个极端,变成了更为糟糕的取消作者的相对主义者了呢? ⑥作者意图与文本意图的差异从根本上说是由文学叙事方式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或者说是由语 言的性质所决定的。一个作者写作的缘由在于他有话要说。这个简短的陈述中包含着两个人所共知的 关键:他要说什么,如何去说。假定文学作者有某个见解需要发表,那他完全可以将它直接陈述出 来,或者采用概念和逻辑的方式将这一观点条分缕析地写成一篇学术论文,这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 他要说的话得到概念、语法和逻辑的限定,而减少被误解的可能性。文学的言说方式就是一个隐喻的 方式:诗歌通过意象去指涉隐藏在它背后的存在或意义,而叙事文学则是通过故事去包裹它所要说的 话,这不是一种解释或证明,充其量只是一种暗示和象征性的类比。 ⑦当然,文学的言说方式之所以是一种隐喻的方式,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那就是文学语言本身 实际上也是一个隐喻。作者所描述的世界并不能像电影场景那样让我们直接看到,而必须通过语言符 号的中介作用于读者的想象。作者的意图是一回事,他通过语言文字所呈现的“文本意图”当然是另 一回事。一旦正确地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作者将自己的初始观念试图贯彻于整个 作品,说到底是一个荒谬的想法。 (选自《文学的邀约》 ,有删改) 3. 第④段加点词“洞幽烛微”在文中具体是指敏锐地察知对作者自身经验的局限 所形成的挑战。 (2 分) 4.为第③段画线句找一个作家作品的例证,以下最合适的一项是( )。 (3 分) A 司马迁《史记》 B 曹雪芹《红楼梦》 C 杜甫《月夜》 D 铁凝《哦,香雪》 5.以下对“模范的作者”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 分) ... A.模范的作者反对时代的意识形态和氛围。 B.模范的作者也难以克服作者的所有偏见。 C.模范的作者会不断修改作者的初始意图。 D.模范的作者与经验的作者可以互相影响。 6.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 (3 分) 高三语文试卷第 3 页 共 12 页 A.隐喻的言说方式只用于诗歌和小说。 B.文学作品不能呈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