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学常识归纳
七年级语文期末文学常识总复习七(1)班 姓名: 学号: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 学 常 识 文学常识的含义: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头,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1、《漫步》选自1985年8月2日《中国青年报》。 作者简介: 莫怀戚,1951年诞生,男,汉族。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协副主席。重庆人。1966年初中毕业,到四川内江插队。1982年毕业于四川高校中文系。 现为重庆师范高校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副主任、教授。1980年起先文学创作。其中一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漫步》 《漫步》是一篇清爽美丽的散文。它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反映了我国文明家庭建设的可喜成就。 文章在选材上颇有特色。作者深深懂得“一滴水可以辉映太阳的光辉”的道理,细心选材,以小见大。文章只是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漫步的小事来写,就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新的时代得到了发扬光大。 在这个三代人的家庭里,“我”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每当家庭出现分歧的时刻,“我”总是主动地站出来,消退分歧,维护团结,增进亲情。“我”家要到田野上漫步,可是母亲不想去。缘由是母亲老了,身体不好,好不简洁才熬过了一个严冬,走远一点就觉得累。母亲的想法并非毫无道理,但是“我”不是消极的表示听从,而是主动地提出建议。“我”劝告母亲,正因为年老体弱,“才应当多走走”。“我”的话渗透着辩证思想,饱含着对母亲的深切的爱,有利于母亲身体素养的增加,有利于家庭温馨氛围的营造。母亲听了“我”的话,不是固执己见,而是从善如流。儿子尊敬母亲,母亲敬重儿子,家庭出现了融洽、祥和的气氛。家庭如同一口池塘,有时波平如镜,有时波浪起伏。在漫步的过程中,这个三代之家就像安静的水面涌起了波澜。在岔路口,“我”的母亲要走大路,“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小路难行,可是秀色可心。在鱼与熊掌不行得兼的状况下,“我”确定舍鱼而取熊掌。“我”认为,母亲年老体弱,余年不多,伴随她的机会已很少;儿子年纪尚幼,来日方长,伴随他的机会还许多。于是“我”委屈儿子,听从母亲,作出了“走大路”的确定。这个确定是明智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的美德。 就在“我”作出了“走大路”的确定的时刻,母亲突然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更了办法:“还是走小路吧。”母亲疼爱孙儿,了解孙儿的心思,知道孙儿宠爱小路旁边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小路终点水波粼粼的鱼塘,于是确定自己克服困难,满意孙儿的心愿。母亲改走小路的确定,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幼”的传统美德。 小路不好走,母亲对“我”说:“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到了一处难走的地方,“我”蹲下身子,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他们怕摔伤了自己所背的亲人,因此走得很慢,很稳,很细致。他们的行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2、《秋天的怀念》选自《史铁生作品集》。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诞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清华高校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须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激励了多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主要作品 《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法学教授与其夫人》(处女作)、《老屋小记》、《奶奶的星星》、《来到人间》、《合欢树》、《病隙碎笔》、《命若琴弦》、《原罪·宿命》、《钟声》、《我的丁一之旅》、《一个谜语的几种简洁猜法》、《中篇1或短篇4》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秋天的怀念》,短篇散文,中国当代闻名作家史铁生著。选自《史铁生散文自选集》。文中描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以与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懊悔。 3、《羚羊木雕》选自《东方少年》1984年第10期。 作者简介: 张之路,男,闻名作家,1945年生于北京,山东诸城人,首都师范高校物理系毕业。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集团一级编剧、国务院授予的有特别贡献的专家。主要有电影文学剧本《霹雳贝贝 》《傻鸭子欧巴儿》,话剧《双龙花盆》,童话集《大鼻头和黑眼圈》,小说集《在楼道拐角》《题王》,长篇小说《第三军团》等。 《羚羊木雕》是作者张之路的一篇微型小说,原名为《反悔》,选自《东方少年》1984年第10期。编入课本的时候,编者对作者原文做了比较大的改动,除了题目之外,首先改动的是主子公的性别,主子公的挚友万方在作者原文里原本是个男生,现在改称为万芳,被称为“她”,这样一改,“我”在课文中也被改动为女生了。文章中的羚羊木雕是指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以羚羊为形体用一种黑木雕刻成的工艺品,另一层含义为本文中心和线索。 4、散文诗两首 (1)、《金色花》选自泰戈尔诗集《新月集》。 作者简介: 拉宾德拉纳特 · 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泰戈尔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 《最终的诗篇》等。 解读泰戈尔诗《金色花》 《金色花》选自泰戈尔诗集《新月集》。20世纪最初的几年,是泰戈尔个人生活中最不幸的时期。1902年,他的妻子逝世,其次年,他的一双儿女又相继夭亡。正是在这悼亡伤逝的哀思日子里,他怀着对孩子的深厚的慈祥,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和对“志向世界”的追求,写下了这部著作。 《金色花》这首用充溢童稚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而又捎带顽皮地与妈妈游戏的心理,含蓄奇妙地表达了孩子须臾不离妈妈的难舍难分的深厚感情。 诗人用第一人称描写那孩子的种种安排,先是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让妈妈到处叫着找他,而他则“暗暗地在那里匿笑”,这种天真的“戏弄”,生动地表现了妈妈与孩子的深厚感情。接着,写成“金色花”的那孩子“静静地开放花瓣儿”,看着母亲工作,让妈妈在小庭院里嗅着花香。这是对妈妈精神上的安慰。诗人进一步绽开幻想,让“金色花”的树阴伴着妈妈读书。最终,那“金色花”在黄昏时又落在地上,变成了妈妈的孩子,倾听妈妈讲故事。妈妈称他为“坏孩子”。这里的“坏”是调皮、调皮的意思,是贬义褒用。那孩子有意不告知妈妈自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