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前 言 “十二五”期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是推动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和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交通运送业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交通运送业为主线,着力调整交通结构、拓展服务功能、提高发展质量、提高服务水平,构建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运送体系。必须充足发挥信息化对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现代交通运送业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着力在信息化环境下强化各种运送方式高效衔接,提高公众信息服务水平,规范市场运营秩序,增强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提高政府决策管理效能,促进行业可连续发展。 交通运送部党组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提出“必须把推动交通运送信息化建设摆在‘十二五’规划中的突出位置,通过一批带动性强的行业重大信息化项目的实行,全面提高交通运送智能化、现代化水平。” 根据《交通运送“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了《公路水路交通运送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公路水路交通安全应急、出行服务、市场监管、决策支持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任务和重点,充足体现了发展现代交通运送业的规定,描绘了交通运送信息化发展的蓝图,提出了信息化建设的行动大纲,对“十二五”时期公路水路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十一五”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交通运送行业全面推动信息化建设,切实加强部省联动、共建共享,以示范、试点工程建设为依托,不断提高信息资源开发运用水平,在交通运送动态信息采集与监控、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开发与运用、交通运营综合分析辅助决策和交通信息服务四个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发展开始进入协同应用和综合服务的新阶段。 (一)加强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运营管理系统建设,通行效率明显提高。 重点加强了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公路重要路段、大型桥梁、长大隧道、高风险水域、重要航段和公路客货运送枢纽、港口等基础设施运营监测与监控系统的建设,深化了路网、航道运营和养护管理的信息化应用,有效保障了交通基础设施的通行能力,提高了服务水平。 ——20个省(区、市)实现了高速公路联网监控,路网监控与信息采集设备布设逐步加密,部分高速公路重要路段实现了全程监控。 ——28个省(区、市)实现了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已开通电子不断车收费系统(ETC)的车道数约为1300个,平均覆盖率(设立ETC车道收费站数量占高速公路收费站点总数量的比例)约为15%,全国ETC用户数量突破50万,提高了车辆在收费站的通过效率,减少了油耗,有效缓解了收费口交通拥堵。 ——开发了1:25万全要素全国公路电子地图、1:5万全国农村公路电子地图、257幅电子海图和2068幅港口电子平面图,有效支撑了公路水路交通运送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和服务。 ——国省干线交通量调查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快,已建成连续式交通量观测站1428个,间歇式交通量观测站22778个,数据采集自动化限度逐年提高。 ——各地建设了超限运送车辆监控、治超检测站远程监控等系统,部分省市实现了省内检测站点治超管理信息联网,车辆超载超限率控制在5%以内,在治超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国初步建设了52个重点水域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实现了所辖水域内船舶的跟踪监控;结合卫星定位系统开发的船闸过坝管理系统,实现了船舶合理编队,提高了船闸通过能力。 ——“数字航道”示范工程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长江干线和京杭大运河逐步开展,航道管理模式从现场管理向远程管理转变,提高了航道通行能力和运用效率。 (二)加强行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信息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公路水路交通公共信息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内容逐步丰富,手段更加多样,服务覆盖范围更加广泛。 ——各级交通运送主管部门的交通政务门户网站建设全面推动,逐步扩大了行政许可网上受理和政策法规等政务信息服务,逐步深化和丰富了出行信息服务,得到用户的好评,部网站在政府政务网站评选中名列前茅。 ——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全面启动。交通运送部网站提供了全国路况快讯、公路气象预报、航道通告、海事气象等信息服务。在全国23个省(区、市)组织实行了交通信息化示范工程和推广工程,推动了各省级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 ——公路同城、异地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和港口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在部分城市得到应用,方便了公众购票。 ——部分地区建设了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在提高物流效率、减少运送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依托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试点工程建设,重点整合和共享了交通运送行业公益性、基础性、增值性科技信息资源,并面向社会和行业提供了交通科技信息服务。 ——依托交通记录信息系统工程建成了交通记录数据电子图书馆和记录信息数据库,提高了交通记录工作的服务水平。 (三)加强公路水路交通运送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市场监管能力明显增强。 加强了公路水路运送经营业户、从业人员、营运车辆、船舶等重要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并在公路水路建设和运送市场监管信息化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 ——通过部省道路运送信息系统联网试点工作,已有28个省(区、市)实现了部省联网,初步建立了全国道路运送经营业户、从业人员和营运车辆基础数据库,为实现全国范围道路运送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奠定了基础。 ——全国27个省(区、市)开发应用了省级统一的道路运政管理系统,并由原有单一许可办证功能向运政协同管理延伸;全国IC卡道路运送电子证件的应用试点工作逐步开展;道路运送移动稽查系统在部分地区得到应用,有效提高了执法效率。 ——组织开展了水路运政管理系统的升级改造工作,并在各省(区、市)逐步推广应用,初步实现了对水路运送公司、船舶、航线的信息化管理;通过海事信息一、二期工程和船舶、船员“一卡通”工程建设,规范了全国船舶管理和船员管理业务。 ——组织开发了部级公路水路建设市场诚信及工程质量信息服务系统和公路及水运工程评标专家管理系统,部分省市开展了公路水路建设市场、运送市场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对加强工程管理,维护市场秩序,规范市场经营行为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 加强交通安全监管和应急系统建设,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运用船舶自动辨认、船舶交通管理、全球卫星定位、低极轨道搜救卫星、高频、甚高频、卫星通信、视频监控等多种技术,加强了对公路水路基础设施和运送装备的监测监控,交通运送安全监管与应急反映能力显著增强。 ——以国家公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中心建设为依托,初步实现了对全国部分重点公路路段的视频图像、交通流数据的接入,路况阻断信息的汇总分析和气象对区域路网的影响分析,为跨省市公路交通突发事件的协调处置奠定基础。 ——依托上海世博会入沪营运车辆联网联控专项工程,重点营运车辆动态监管的试点地区已经扩大到30个省(区、市),车辆范围由长途客运、危险品运送车辆逐步向旅游包车、重型载货汽车、半挂牵引车等重点营运车辆延伸,初步建立了全国重点营运车辆动态信息互换平台。 ——覆盖全国沿海和重要内河水域的船舶自动辨认岸基网络系统基本建成,涉及132座基站和22个中心,实现了300总吨以上船舶的有效监控;基本实现全国沿海和长江干线多种安全和遇险通信方式的连续覆盖;建成了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