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思考与练习题
思考与练习题思考与练习题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把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写在括号内)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把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写在括号内) 1.有关教育目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教育目的是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 努力方向和 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B.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C.教育目的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 (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 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D.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是通用的 2.以下有关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理解错误的是() A.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不同 B.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C.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区别之一是,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 D.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都是各级各类教育应当遵循的指导原则和依据, 所以两者可以 相互代替 3.个体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不包括() A.卢梭B.裴斯泰洛齐C.马斯洛D.涂尔干 4.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不包括() A.纳托普B.杜威C.孔德D.凯兴斯泰纳 5.教育适应生活说的创始人是() A.杜威B.斯宾塞C.卢梭D.涂尔干 6.提出“真正的教育应当建立在实际需要的基础上,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的是() A.裴斯泰洛齐B.卢梭C.斯宾塞D.孔德 7.有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硕,不包括() A.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B.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 C.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发展 D.人的个性社会化发展 8.教育目的的确立要充分考虑的因素不包括() A.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B.人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人的需要 C.家庭发展的需要D.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 9.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不包含() A.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B.培养中国共产党的接班人 C.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 D.提高全民素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10.首次把提高全名族素质纳入教育目的是在() A.1991 年B.1986 年C.1996 年D.1999 年 11.将“培养学生的长袖精神和实践能力”表述为教育目的是在() A.2001 年 6 月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B.1999 年 6 月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C.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199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2.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不包括() A.德育B.美育与智育C.体育D.职业教育 13.德育的基本任务不包括() A.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社会公德、 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 法的好公民 B.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信念, 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 裕二努力奋斗的献身精神 C.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使他们形成科学辩证的思想方法, 正确认识世界 和人生 D.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14.智育的基本任务不包括() A.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为学生各方面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B.使学生掌握身心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身心卫生保健习惯 C.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增强学生各方面能力 D.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15.美育的基本任务不包括() A.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以及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 B.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他们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C.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和行为,使他们在生活中体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 D.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增强学生各方面能力 16.以下对培养目标理解有误的是() A.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 体要求,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B.培养目标是有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 C.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一样,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D.培养目标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 17.有关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的说明不正确的是() A.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B.教育目的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它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特征 C.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一样具有普遍适用性 D.培养目标要根据教育目的来制定, 同时教育目的又要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来实现 18.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一直有“双重任务论”的说法,所谓“双重任务论”是指() A.为更高级别的教育培养合格新生和提高公民素质 B.提高公民素质和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劳动者 C.为更高级别的教育培养合格新生和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劳动者 D.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职业技能 19.认为“中小学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国民基础教育”的 是() A.素质教育论B.双重任务论C.就业准备论D.升学教育论 20.2001 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规定,九年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 不包括() A.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B.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C.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素养和认为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D.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法制,成为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和又红又专的人才 21.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就是() A 教学目的 B 教育目的 C 培养目标 D 教学目标 22.()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 教育方针 B 教育政策 C 教育目的 D 教育目标 23.()对教育方针的表述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 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B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4. 1957 年,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 A 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B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C 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D 培养脑体结合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25.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有计划有步骤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 把其责任交给() A 国家 B 地方 C 家长 D 学校 26.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的教育目的的主张体现了()思想 A 社会本位论 B 个人本位论 C 社会效益论 D 教育无目的论 27.()认为个人的发展完全取决于社会,将个体的发展所依赖的社会条件无限夸大 A 神学教育目的论 B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 C 教育无目的论 D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 28.美国教育家()提出教育无目的论 A 杜威 B 洛克 C 斯宾塞 D 康德 29.法国教育家卢梭的教育目的 体现了()思想 A 社会效益论 B 教育无目的论 C 社会本位论 D 个人本位论 30.涂尔干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属于() A 神学教育目的论 B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 C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D 教育无目的论 31.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