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老子
第 1 课孔子和老子 ※A、教学目标、课标考纲要求 (一)、课标要求◇专题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了解孔子 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和重要意义(2)、知道老子,认识道家思想的重要意义 (二)、会考考纲要求专题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知道儒 家、道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孔子提 出“仁”和“礼”的学说;老子主张“道”、“无为”(2)、了解孔子对儒家 思想形成的重要贡献。 (三)、高考考纲要求三 3、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线索 (1)、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东方文化的主干,与西方文化并称当今世 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形态;儒家文化闪烁着智慧的人生哲理贯穿中国文化, 也传播到西方国家,并对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2)、老子的道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和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知识梳理教学过程 一.孔子的学说 1.生活时代、学派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主张 (1)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礼”,其主要内容“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2)“仁”①“仁”学,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 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体现了古典人道主义, 具有进步意义,后人多加以肯定。②“爱人”实现途径是必须遵循“忠恕”之道,要 求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礼”①“克己复礼”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②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③为实现“礼”,孔子进一步主张 “正名”。体现了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后人多加以否定。 (4)政治主张提倡“为政以德”;用“德”教化百姓,以“礼”治国,逐步改良政 治。 (5)哲学思想对鬼神敬而远之。 (6)教育思想①主张“有教无类”,是教育史上的创举,推动了社会改革,并 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成为最负盛名的伟大教育家。②主张“因材施教”,采取 启发式教学。③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④主张 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敢于“当仁不让师”。 3.影响 ①孔子的学说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 逐渐成为完整的儒家思想体 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孔子的学说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③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被推崇为圣人,受到 后人的景仰。 二.老聃与道德经 1.生活时代、学派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代表作 道德经 ( 老子 ) 。 3.思想主张 (1)哲学思想学说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天命论, 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2)哲学思想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说明对立的东西是 相互转化的,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老子学说的思想精华。 (3)政治思想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4.影响 ①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②老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 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深化拓展】 1.孔子整理和编订古籍 孔子 68 岁时,结束了十多年的流亡生涯,返回鲁国,专心教授学生,整理古籍。 据说, 诗经 、 尚书 、 礼 、 乐 、 易 、 春秋这六部中国最古老的文化 典籍,都是因为孔子的整理、传授,才得以流传后世的。除乐后来失传以外, 其他 5 部重要典籍我们现在仍可获得, 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 统思想, 诗 、 书 、 礼 、 易 、 春秋被奉为儒家“五经”,成为我国封建 教育的基本教材,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重大影响。 2. 论语对后世的影响 论语自问世以来,两千余年间,对中国政治、思想、教育、伦理等多方面无 不产生极其广泛的影响。汉代以后, 论语几乎是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之书。东 汉的时候,它被列入儒经的行列,与尚书 、 周易等合称“七经”。到了宋代, 论语经过朱熹的注解后,便一直成为科举考试最重要的教科书,宋元明清几 朝的做官人、读书人无不受其影响。在古人心目中, 论语是修身治国的宝训。 即使 1905 年科举废除以后, 论语仍是读书人经常诵读的书。今天,该书仍是 一版再版,发行量之大是惊人的。宋初名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 致太平”的传说,古今圣贤的读书经历证明,此话并不为过。 论语中许多话都成为格言流传于后世,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三 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朝闻道,夕死可矣”,“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等等,读来琅琅上口,意味深长。 孔子的这些名言警句, 展现了他深邃的思想, 高尚的情操, 也为后人树立了楷模。 3. 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为何作为开篇第一句 如何理解这句名言的含义。 开头这十二个字, 是通篇的总纲。 老子著道德篇, 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 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前一个“道”同于后一个“道”,都是名词“道路”的意思,但前 一个“道”特指圣人之道。 中间的“道”, 是名词用作动词, 为“行走”的意思。 “常道”, 指没有体道的平常人行走的道路,亦即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 “名可名,非常名。”前一个“名”是指沿圣人之道行走所得到的名;中间的“名”, 是名词用作动词,即“求得”、“占有”的意思;后面的“名”,指功利之名。“常名”, 指常人所追求的名也即功利之名。 注释圣人之道是可以行走的,却不是平常人所走的道路;名是可以求得的,却 不是平常人所追求的名。 【思考提示】 [图片解读] 1.孔子像为何称“至圣文宣王” 提示流传下来的孔子画像有皇家孔子、官家孔子、儒家孔子、布衣孔子、仇家 孔子和海外孔子之分。历代著名画家也绘了孔子画像顾恺之的“孔子为鲁司寇 像”,吴道子的“孔子行教像”,赵孟頫的“至圣文宣王”。 封建帝王时代, 孔子被历朝历代的帝王奉为神圣,他们均把孔子当作维护自己封 建王朝统治的政治工具。汉武帝最先提出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子地位 不断提高。西汉起,历代不断给孔子加封追谥,汉平帝追封孔子为公爵,称“褒 成宣尼公”;而后唐玄宗李隆基加给孔子谥号“文宣”,始称“文宣王”;后宋真宗 封为“至圣文宣王”; 元朝武宗年间 (1307 年 8 月 17 日) 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朝嘉靖皇帝封为“至圣先师”;最后清朝顺治皇帝集历朝之大成,封孔子为“大 成至圣先师文宣王”。 同时孟子被尊为亚圣, 颜回被尊为复圣, 子思被尊为述圣。 2.孔庙“万世师表”匾额是皇帝的真迹吗 提示中国古代皇帝自从汉武帝以来尊孔,清朝建立后,满族统治者迅速吸收中 华民族传统文化,并继续利用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统治。在对孔子的态度上,清朝 与前几个朝代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顺治元年,皇帝就降旨“圣门典例, 俱应相沿”,延续了前朝对各地文庙和山东曲阜孔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