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地理综述
社会文化地理综述社会文化地理综述 摘要摘要 社会文化地理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深入研究社会文化地理对 人们生活和生产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和资料,对社会文化 地理的概念、兴起与发展、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社会文化 地理研究前沿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关键词社会文化地理 社会文化地理 文献调研文献调研 基本理论基本理论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研究前沿研究前沿 1、社会文化地理学的概念 社会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社会文化地理学分析空间中的社会现象, 研 究各种社会类型的区域分布并分析比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研究一定空间范围内的诸文化 因素的分布、组合和发展及其形成条件的科学。它强调地表所发生的文化差异,以文化与环 境的关系论点作为其理论基础,并着重研究人类社会中的文化差异对这个关系的影响。[1] 2、社会文化地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人文主义地理学在西方兴起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60 年代西 方资本主义世界迅速而激烈的社会变化,如经济增长长期停滞,贫困和不平等现象加剧,越来 越多的社会学家和地理学家,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希望找到对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解决 办法。另外,此时的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加深了人的物化,人越来越成为机械的附庸,再加上 帝国主义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这些均任意践踏着人类的理性、尊严。在这种形势下,人文 主义思潮,譬如存在主义、现象学等十分流行,并且成为一种国际性的、引起社会各阶层强烈 反响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运动。 二战后流行于西方世界的这种人文主义哲学思潮和有关地 理学思想结合,诞生了人文主义地理学[2,3]。从整个地理学的发展角度看,50 年代伴随计量地 理革命,空间分析学派和实证主义占统治地位。60 年代末一些地理学家对空间分析学派和实 证主义的研究方式和模型日益不满。以后诞生的人文主义地理学,认为空间分析学派和实证 主义方法也不尽人意,表现在1空间分析学派降低了人的显著作用,不能对人类问题作出合 理地解释,其研究具有很强的机械性。正如伯顿Burton所说,“实证主义分析将我们与地理 环境决定论拉得越来越近,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文主义地理学家认为 ,地理学的研 究。核心是对“地”的人文主义说明。“一个没有人的地理学,在知识上不完善的,在理论上 也是极为盲目”[4];2实证主义的空间分析所追求的普遍性、客观性的空间规律过于抽象。 实证主义所追求的科学推断,不符合实际或仅涉及到事物的个别特征,而忽略了整体的把握。 基于以上空间分析学派的种种不足,一些历史地理学家和文化地理学家等倡议,地理学中的实 证主义应为人文主义替代,以人及其所处的环境为中心,将人作为地理研究的出发点,改变人 作为空间奴隶的地位,重视意义Meanings、价值Values、目标Goals和目的Purposes等的 研究。1976 年,著名地理学家段义孚Yi- Fu Tuan在美国地理学协会会刊Annals,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y发表的论文中,首次使用了“人文主义地理学”这一称法。至此前后,人 文主义地理学的研究进入了高峰时期。 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渊源至少可追溯到1947 年。同年赖特J.K.Wright引入“Geosophy” 一词,定义为“地理认知科学”Study of Geographical Knowledge。赖特认为,对人的主观意念 的研究并不能用严谨的科学准则,对主观意念的研究却能为其他地理工作提供必不可少的背 景和准则。“对事物的地理认知普遍存在于整个人类中,并不仅仅是地理学家的专利„这种 认知首先从许多观察中获取„其收获,被文化、意识、背景等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所限定„ [5] 几乎任何一种人类从事的活动„都被他任意倾向的地理认知所影响。 ” 也就是说,这个世界 不是只有一个而是多个的,同一事物在不同人看来也会不同。就地理现象而言,此一观点强调 了地球表面之异质性及独特性Uniqueness,而并不强调其通性Generality[3]。地理学家已经 意识到了对“主观”研究的需要 ,但是赖特的这些思想却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20 世 纪 60 年代,洛温撒尔D.Lowventhal重新论及“Geosophy”,并就“外界世界和人脑画面”作 了阐述。他认为个人的经历是非常有限的,许多诸如方向、距离、物质空间等基本要素,都是 个人在文化、社会、舆论等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被观察的,这种外部世界及其观察者对它 的理解的一致程度如何,都需要人文地理学家对其进行检验[6]。 另一位主张采用人文主义方法 的英国地理学家柯克W.Kirk的思想则起了更广泛的影响,他认为地理环境不是简单的一个 “事物”,而是由“形状、内聚力和人类活动附加于其上的意义”等各种因素组成的整体,一 旦这个意义形成,就会世代延续下去;另外柯克将“地理环境”划分为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 两部分现象环境和行为环境,前者是地球表面的物质实体,而后者则是那些被人类觉察并再 开发的一部分现象环境„[7],所有这些相对较为零星的阐述,可以认为是地理学家从不同角度 所作的探讨和研究,虽然其研究方向尚不甚明确,没有哲学基础和方法论的指导,但其逐渐积 累起来的成果,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为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未来奠定了基础。人文主义 地理学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是,当时的人文主义地理学萌芽思想与有关的人文主义哲学思 潮结合起来,逐渐完善自己。 由雷尔夫E.Relph 1970[20]、 段义孚1971[8]、 默塞尔D.C.Mercer 和鲍威尔J.M.Powell 1972[9]等,将胡塞尔Hussel的现象学哲学引入地理学的研究中,以期用 现象学的有关方法来取代实证主义方法。同时,理想主义、存在主义和实证主义等也被人文 主义地理学家吸收和利用[10],使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发展有了比较牢固的基础。因此现象学等 哲学和早期人文主义地理学萌芽思想的结合,是人文主义地理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3、社会文化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3.1早期研究 3.1.1环境决定论 地理环境决定论是一种典型的必然论的人地观。这种观点认为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 原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一切人类的社会活动都是地理环境的必然结果。德国人文地理 学家李特尔,把自然现象看作是人文现象的基本原因,认为自然决定人类历史的发展。拉采尔 则被认为是环境决定论者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他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认为既然人类 和生物一样是环境的产物,那么人类就应该象生物一样受地理环境的严格限制,“环境以盲目 的残酷统治着人类的命运”[11],这一论点充分说明了拉采尔的必然论最终一定通向地理宿命 论。当决定论遭到批判以后,代替它的是可能论的观点。 3.1.2可能论导致文化决定论 我们知道,决定论在因果上忽视了随机变化,它认为一个原因只有一个必然结果,而可能 论认为一个原因可以有多种结果,一个结果也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因此,从哲学上看,可能 论代替环境决定论是很自然的[12]。从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