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使用心得体会
一年级语文统编教材教学心得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在青阳三中举办的统编人教版新教材培训,听了四位老 师的精彩讲座,我对新教材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统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更重视 学生的发展,着重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更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九月 开学,我有幸成为一年级的语文老师,经过这将近两个月的教学和学习,我对新 教材的认识逐步加深了,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体会,如有不妥,请 大家批评和指正。 一、新教材的几点变化 新教材中添加了很多的插图, 图片的类型丰富,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加强了幼小衔接。 “识字加油站” 、 “快乐读书吧”和“和大人一起读” ,这几个 板块的编排也是从学生实际出发。识字加油站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识字,分担了 课文识字的教学任务,把使用频率高但又不好在课文中呈现的字编排起来,这样 就有利于和学前教育衔接, 引导孩子从口语过度到书面语, 引导学生读书的兴趣。 “快乐读书吧” “和大人一起读” 实现课外阅读课内化,课外阅读课程化,让教 材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孩子的语文生活延伸。看得出来,语文学习越来越重视孩 子的阅读能力。 作为我们一线老师要利用好教材中这两个板块引导学生要大量阅 读,让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充分的调动家庭教育的力量。新教材的课程还 有一些调整先识字再学拼音,这也是幼小衔接的表现,同时也体现了识字的重 要, 在第一单元的识字课中还有效的渗透了中华传统文化, 例如第一课 天地人 看似简单的六个字,却渗透着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 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总之新教材的内容更尊重儿童的天性,更加贴近 学生的生活,更多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自主的探究。比如口语交际,从交际的 实际入手, 通过儿童最喜欢的游戏入手, 让他们在游戏中发现交际的最基本要求。 二、使用新教材的点滴思考 1、充分利用好课文插图 为了增加教学趣味性,编者们针对每一课的内容都精心挑选了插图, ,作为 我们一线的教师绝不能辜负编者们地良苦用心,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些插图。 例如 日月水火的插图,通过实物以及象形文字这些直观的表象来识字,既符合现 阶段孩子的思维方式又可以通过图片提高他们的识字兴趣。再例如口耳目的 插图, 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插图发挥想象,想想三个小朋友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 什么他们说了些什么,又做了些什么通过插图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地观察能力,思 维能力和说话能力。在拼音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利用情境插图来引导学生学习。 引导他们在情景图中找字母,发现图画和字母的共同点,从而巩固字形;还可以 根据插图中字形组织学生在活动和游戏中学习比如和同桌做手指操, 我们还可以 根据情景图来安排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讲故事,老师可以先讲个故事做示 范,再引导高能力的学生自己编故事。将本课所学的拼音有效的融入故事,让学 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去发现。 2、以学生为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将我们教学内容回归儿童的生 活创设真实的情境。例如口语交际一我说你做 ,游戏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 的部分,通过真实的游戏环节孩子明白发指令的人要大声说,被别人听到,其他 人要认真听。课堂就是我们现实的情景,启发孩子们思考课堂中要怎么做,引用 到他们明白课堂中教师讲话要大声,同学发言要大声,其他同学要认真听。源自 生活也要回归生活,真正的将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 “和大人一起读”也是贴 近生活的表现, 这部分内容我们课堂中涉及较少,但是要让学生分享他们和大人 一起读的成果,在分享中回味阅读的快乐,爱上阅读。 3、夯实识字写字教学 “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内 容” 。在第一单元的识字教学中,我大力加强写字的指导与练习,狠抓写字姿势 和写字习惯的培养,让学生从从思想上重视识字写字我按照识字规律指导,第一 单元指导独体字时,让学生掌握笔画笔顺,关注主笔的占位;比如教学“山”字 指导学生第一笔竖应写在竖中线上。在后面识字单元要指导合体字,还要注意指 导学生注意部首、比例、占位、相邻部位的交叉等。做到指导书写时观察、范写、 描红试写、讲评、再写巩固提升五个环节必不可少。 4、重视字词句教学 统编版教材新增加了字词句的应用, 我们的教学实际中更要注重学生字词句 的实际应用, 我们的现实生活离不开交际说话,而语文最基础的作用就是教我们 更好的表达。在教学中,我把字融于词中融于句子中,引导学生多表达,多积累 词语。教材中的每一个板块都是有机的整体,拼音用来识字,识字用来阅读,阅 读用来发展思维,学习表达,积累知识,从而更好地生活。在逐步的积累中提高 语文素养。 总之无论教材怎样变,我都必须认真的钻研教材备好课,这才是实现课堂的 有效性地前提。在备课中,我会认真研究课文的每副图、每个字。认真思考课堂 的引导,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去观察、去发现,去表达,让学生体会 学语文的快乐,爱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