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交易
碳汇交易 碳汇交易是基于碳汇交易是基于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及及 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 对各对各 国分配二氧化碳排放指标的规定,创设出来的一种虚拟交易。即因为发展国分配二氧化碳排放指标的规定,创设出来的一种虚拟交易。即因为发展 工业而制造了大量的温室气体的发达国家,在无法通过技术革新降低工业而制造了大量的温室气体的发达国家,在无法通过技术革新降低温室温室 气体排放气体排放 量达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对该国家量达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对该国家 规定的碳排放标准的时候,可以采用在发展中国家投资造林,以增加碳汇,规定的碳排放标准的时候,可以采用在发展中国家投资造林,以增加碳汇, 抵消碳排放,从而降低发达国家本身总的碳排量的目标,这就是所谓的抵消碳排放,从而降低发达国家本身总的碳排量的目标,这就是所谓的 “碳汇交易”。“碳汇交易”。[1][1]简单的说,所谓碳汇交易,就是发达国家出钱向发展中国 家购买碳排放指标,这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森林生态价值补偿的一种有效 途径。这种交易是一些国家通过减少排放或者吸收二氧化碳,将多余的碳 排放指标转卖给需要的国家,以抵消这些国家的减排任务,并非真正把空 气打包运到国外。 在 11 月 11 日公布的 2011 年气候变化绿皮书指出,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逐步建 立碳排放交易市场,这是政府首次在国家级正式文件中对国内碳市场进行表态。 同日,环保 部表示将在重点区域全面推行大气排污许可证制度。而之前的11 月 1 日,由中国绿色碳汇 基金会与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合作开展的全国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在浙江义乌正式启动。 种种迹象表明,虽然仍面临系列难题,从政府到部委再到民间,实行强制性碳减排交易, 建立碳交易市场体系,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的紧迫性已获共识。 林业碳汇因操作成本低、 效益 好、易施行,或成整个碳交易市场突破口。 义乌交易试点 11 月 1 日,全国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在浙江义乌正式启动。试点启动仪式上,有10 家企业 签约认购了首批 14.8 万吨林业碳汇,每吨价格为18 元。这一项目由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与 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合作开展,被认为是中国企业第一次自愿购买碳汇林。 根据资料,此次林业碳汇指标来自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于2008 年在全国首批实施的 6 个 碳汇造林项目,分别为北京市房山区、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甘肃省庆阳市国营合水林业总 场、广东省龙川县、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和浙江省临安市毛竹碳汇造林项目。 项目计入期均 为 20 年,经审定的净碳汇量共为148572吨。 这仅是中国庞大的森林资源中被发掘的一个微小部分。中国森林面积 1.95 亿公顷,活立 木蓄积量 149 亿立方米。中国有世界首位的人工林保存面积 0.62 亿公顷。目前中国森林植 被总碳储量达到 78.11 亿吨,据估计,中国森林的 6 项生态服务功能年价值量达到 10 万亿 元。但中国森林碳汇功能的巨大潜在量, 并不等同于大片的 “碳汇林” 。 京都议定书 规定, 实施项目的土地必须是过去50 年以来的无林地或 1990 年以来的无林地。 除了满足对土地的 基本要求外,还需要制定方法学、证明额外性(也就是确认森林增加了二氧化碳吸收能力) 、 避免碳泄漏等。此外,项目要经过参与国家政府和主管机构批准, 最后由联合国清洁发展机 制执行理事会批准、注册,才可进行真正的交易。 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森林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建华表示, 林业碳汇还有一个很大的 问题,即存在可逆转的风险。20 年期间,可能会有不可能抗拒因素,导致碳重新释放到大 气,比如火灾等;这点不如工业减排项目立竿见影。在朱建华看来,跟大型企业改造设备, 或者风力发电这样的项目相比, 目前即使是比较大的碳汇林项目, 也有数量级的差别。正因 为如此, 森林碳汇交易在整个碳交易市场中的份额还微乎其微, 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待成熟。 此外,目前 CDM 林业碳汇项目主要面对国际碳市场,但由于技术要求高,市场准入手续 繁杂,交易成本十分高昂,所以目前全球CDM 林业碳汇项目非常有限,买家很少,所以常 常是“有行无市” 。 或成突破口 林业碳汇是目前应对气候变化最经济、 最现实的手段,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有效途径。 通 过技术改造实行减排二氧化碳, 每吨的成本一般约要 100 美元;而通过林业碳汇, 每吨的成 本大概 10 美元。而作为交易对象,林业碳汇相对其他碳减排方法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效 果真实可见。 相比于一些所谓低碳工业项目在生产过程中排放新的二氧化碳, 林业碳汇是实 实在在地吸碳和减排。 交易的购买方只要知道林木的蓄积量增加量, 就大概可以测算出碳汇 量。 业内人士认为,林业碳汇操作成本低、 效益好、易施行,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比较经济和 现实的手段之一, 有利于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林业碳汇或将打破我国目前碳交易市场清淡 的局面。此外, 实现林业碳汇交易对于创新林业发展机制、突破林业发展瓶颈、促进林业资 源优化配置、 建立森林生态效益市场化的新机制、 切实提高林农收入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碳交易”是买卖碳排放权的交易,它交易的内容是二氧化碳排放权。据世界银行预测, 全球碳交易总额 2020 年有望达到 3.5 万亿美元,从而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交易市 场。 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依赖于国外市场, 尤其是欧洲国家的市场, 而国内的碳交易市场几乎 是“零” 。此外,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碳卖家之一,尴尬的是,缺乏国内碳交易市场及体系, 主要国际买家不得不到欧洲 BlueNext 市场及美国证券交易所交易,使得中国对碳交易的价 格完全没有话语权。而没有话语权的结果,也一再地延误着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出现。 虽然仍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碳汇交易市场, 但我国近年来已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 如随 着 2008 年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的建立,全国各地掀起成 立环境交易所的热潮,中国初步构建国内碳交易市场体系。 2010 年4月 27 日,国内首个自 愿碳减排交易平台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网上交易平台正式开通,第一个月共成交526 例。 随着交易系统和交易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这一平台将具备与国际机构同等的碳交易技术 能力。2010 年 8 月,我国第一个以应对气候变化为主要目标的全国公募基金会中国绿 色碳汇基金会成立,鼓励企业捐款造碳汇林。 然而目前国内的碳交易所都是地方设立的,没有国家政策引导,存在盲目性、发展道路不清 晰、地方保护主义等缺点,这样不仅不能促进我国碳交易市场形成完整产业链,反而搞乱市 场秩序,造成资源浪费。因此,专家呼吁我国亟需建立国家级碳交易所,整合地方资源,稳 定市场秩序,这也是发展我国碳汇交易市场的关键。 多重瓶颈待破 虽然我国碳汇交易市场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但正如上所述, 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秘书长、 国家林业局气候办常务副主任李怒云说, 卖方要进入碳汇市 场需要有四个环节一是营造碳汇林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林业局制定的 “碳汇造林系列标 准” 实施; 二是要有国家的相关政策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