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 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 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是指对联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格式,其核心 要求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和六禁忌。 对联基本格律六要素,一般认为,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 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本人认为,这六要素可分别从基础、语法、声律 三方面来加以理解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字数相等,指的是,若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 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总之,若连字数都不 能相等,那无论如何也难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对联。 从内容看,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这 种关系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 度互相反衬、对照,即所谓“反对”。如 觉行圆满;功德庄严。(正对) 心平积福;欲重招殃。(反对) 还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 “串对”或“流水对”。 如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 文学效果,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当然,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 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却有意不相关,从 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无情对主要是利用对联的形式特征(对仗),来体现一 种文学趣味和技巧,其内容是次要的。如 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常用无情 对 树已半枯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无情对 总之,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对联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最起码的要求,体现 了最基本的对应性和关联性,故将二者称为基础要素。 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最关键的两个要素。词性相当 ,指上下 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 如名词对名词、 动词对动词, 等等。 如 五蕴皆空观自在;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 “五”和“一”都是数词, “蕴”和“心”都是名词, “皆”和“不”都是副词, “空” 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 动词。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 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 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结构相称,指上下联对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尽可能相同。 如 一心常忍辱;万事且随缘。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 “一心”对“万事”皆为偏正结构,“忍辱” 对“随缘”皆为动宾结构。 3.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声律要素。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 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在联律中,则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 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保持一致。如 漏尽-飞身-去;心空-及第-归。 以-神通力-护持-正法;设-孟兰盆-超度-慈亲。 不过, 本人认为节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节奏包括语意节奏和声律节 奏。狭义的节奏则专指语意节奏。语意节奏主要依语句结构去划分,指根据语意 而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声律节奏则是从平仄要求去看,指句中一定位置 的声调要求(平仄安排)。作者认为,为使概念明确,最好将语意节奏和声律节 奏分别用“节奏”和“音步”来表达。举例如下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节 奏) 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音步) 当然,节奏和音步还是有密切联系的,二者经常是一致的。 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 对与平仄交替。 广义地说, 也包含句脚平仄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 (见六禁忌) 。 平仄相对, 指上下联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之间,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 即上联是平声,下联就要是仄声,反之亦然。对音步的安排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 分明”之说,因为,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能在音步位上平仄 相对即可。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 声。 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 四、六字。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之说。如 心驰-有外-实迷- 有;身处-空中-不见-空。 ○○ △△ △○ △ ○△ ○○ △△ ○○表平声, △表仄声。 此联中,第一三五字不一定平仄相对,第二四六字皆平仄相对。 不过,并非所有 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句式,除了律诗中的对仗句 式外,还有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等句式,以及领字、专有名词等的运用。 如 建-曼荼罗坛-修法;于-阿兰若处-参禅。 直心-乃-万行-之本;贪欲-为-诸苦-之源。 深心-勤习-真言宗-教义;全力-弘扬-大手印-法门。 以上诸联,其音步位就不一定在二四六位置上。 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上联或下联的句 子,其自身的音步(或者说音步位)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只有各分句的句脚 与前一音步之间,可以不考虑交替问题。如 真身已过凡间望;妙法不堪小智听。 ○ △ ○△ △ ○ △○(音步交替,句脚与前一音步也交替) 正信起行真有佛;深心入解本无魔。 △ ○ △△ ○ △ ○○(音步交替,句脚与前一音步不交替) 平仄协调的要求不是绝对的,有时,为了不以律害意 ,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 平仄失替,亦可通融。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 故等固定句式之类的情况下,更可以适当放宽平仄方面的格律要求。 对联格律的上述六要素,大体上还存在某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词 性相当是结构相称的基础,结构相称是节奏相应的基础,节奏相应是平仄相谐的 基础。两个基础要素则自不必说。 有的联家将强弱相当或概念相当作为对联格律的要素之一,作者认为并不恰当。 因为,强弱相当,只是在内容相关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内 容的意思基本上要能相匹配, 越相匹配, 对仗就越工。 如果上联太强而下联太弱, 或者下联太强而上联太弱,其对称性就会受影响。因此,强弱相当主要涉及对仗 的宽工问题。同样,概念相当,也只是在词性相当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 指的是上下联不但词性要相当,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或者说词义也要相当,要 尽可能相近或相反。这也只是涉及到对仗的宽工问题。 若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 ,反之则越宽。 如“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 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 小草”对 “雄鸡”,就缩小为生物“ 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 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鸟 纲以至家禽。其次,若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概念关系越互相矛盾即所谓“矛盾概 念”,对仗就越工,如“有”对“无”、“真”对“假”、“生”对“死”、“聪慧”对“愚痴”等,就属于 工对。 总之, 对联格律六要素, 关系到一副对联是否成其为合格对联的问题。 对此, 楹联界还是有必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共识,并明确加以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