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育理念重塑与实践
文学教育理念重塑与实践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 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 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不过很多人片面地以为教育就是为社会主义经 济建设服务,极端凸显教育的经济功利性,忽略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 立德树人,教育的现代性本质上指向人的现代性。十八届四中全会决 定特别强调,“改进美育教学,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很多人 都热衷于教育大改革大转型的宏大叙事,却很少深究这句话蕴含的国 家对教育培养现代理想人格和促动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切期待。我们知 道,在美育教学体系中,文学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织构成,自然承载 起了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重要职能。在当前应用技术、就业导 向等工具理性话语占据主流的文化场域内来谈文学教育,似乎有些不 合时宜。但是文学教育毕竟是融审美教育、知识教育、道德教育等于 一体的人文教育,对于大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不言自 明,所以探讨文学教育现状、存有的主要问题及其改革设想,无疑具 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文学教育现状与主要问题 当前文学教育面临着边缘化、形式化和知识化的困境,文学教育的审 美价值和功能无法有效发挥,导致文学教育陷入更加尴尬的境地。文 学教育边缘化实利主义教育背景下大学文学教育的尴尬与失落。在 当前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教育 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强调教育对于经济现代化的实利主义价值,有 其充分的时代合理性,尤其对于纠正我们长期以来人才培养与社会需 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其间 存有着某种风险,即在发展这种实利主义教育的同时,能否保持教育 的人文性,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防止教育的失衡和异化。我国大学教 育更加注重人的技术理性层面的培养,偏向于实用技术技能的知识性 传授和培训,相对应弱化了人之为人的精神性发展。大学生人文素质 培养并没有引起教育实施者的充足重视,人文教育类课程普遍以精细 化的专业面孔出现,而在通识教育领域则大多被忽视。文学教育虽然 能够影响人的思想感情、伦理观点和精神品格,净化人的灵魂、激励 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对于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 的促动意义,但是在这种实利主义教育背景下,因其审美非功利性不 可避免受到冷落,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文学教育形式化文学教 育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意义的被遮蔽。因为实利主义教育思潮的影 响,“目标至上以及工具的有用与有效成为价值衡量的主要甚至唯一 标准,道德与情感退避三舍,人沦为欲望与工具的奴隶。以抚慰 心灵、净化灵魂为己任的文学,对真、善、美的呼喊淹没于技术主义的 滔滔洪水”,“文学教育无用论”的观点盛行于大学校园,很多教育 实施者深以为然,学生也因其无益于提升就业技能而兴味寡然。所以 在教育实践中,文学教育生存空间极其有限。即使在国家教育政策的 引导下,很多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但也面临着课时紧张、考 评不够、师资队伍支持不足等问题。譬如徐中玉编写的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大学语文,从仁者爱人、和而不同、 胸怀天下等方面分类型讲述文学作品,所收作品虽有削足适履之缺憾, 但理念很好,体现出了教材编写者的良苦用心,仅仅这样一个较宏观 的体系架构很难在三十余课时内完成。文学教育形式化现状的根源在 于,人们没有充分理解到文学教育之“用”正体现在对大学生人文素 质培养的重要性上,文学教育的价值功能被完全遮蔽。央视“新闻 11” 栏目深度采访复旦投毒案,林某在接受采访全程中表现异常冷静理性, 看不出丝毫对生命的尊重、对逝去舍友的忏悔,但是在采访末尾林某 说他正在看文学经典,为什么要看文学经典“因为我过去理科的书 看的太多了,文科看的太少,我的思维太直了。”虽然这仅仅个极端 案例,个中意味却发人深省。 文学教育知识化文学教育本体性的长期误读与异化。长期以来,文 学教育知识化、科学化倾向较为突出,文学教育本体性遭到误读,导 致文学教育缺少了文学的灵魂,缺少文学欣赏的方法,缺少审美水平 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两点变异一是过于突出文学教育 的工具性,重视提升学生汉语言听说读写实用水平,突出技能训练, 却忽视了文学教育的人文性。不可否认,文学教育对于改变当前大学 生写作水平匮乏的尴尬现实具有直接促动作用,但是文学教育的更高 价值体现在审美性与人文性。譬如有些高等院校文学教育课程讲授 仍然延续了中学语文教育思维,重点注重文言作品翻译,或肢解现代 作品的篇章结构、艺术技巧,却忽视了传统文化理念和人文精神魅力 的体现。二是过于突出文学教育的人文性,一味沉溺于思想演绎和哲 学迷宫,弃文学教育的本体性“审美性”于不顾。譬如在文学 教育课程讲授中,不带学生进入作品实行审美体验、情感体悟,而是 片面强调与文学作品相关的文史背景、文化思潮和哲学理念,看似玄 乎深奥,实则背弃了文学教育的本体。在当前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 新一代大学生普遍存有拒绝价值、消解意义的心理行为,对于这些凭 空而生的抽象理念往往厌烦抵制。缺乏审美性的深刻体验,无法调动 学生的审美思维,也就无法达成理想的人文教育成效。 二、大学文学教育改革的可行性 随着时代语境的变化,即使问题重重,文学教育逐渐为教育实施者所 重视,出现了一些新的改革发展机遇。教育政策调整带来了改革契机。 教育部推动高考改革试点,语文教育地位的提升已成共识,这表明教 育实施者开始正视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汉语教育的缺失。毫无疑问, 中学英语与汉语教育改革必然会引发连锁反应,带动大学英语与汉语 教育改革,更何况人们本来就对大学英语教育知识化的弊端诟病已久, 汉语教育改革即将迎来良好契机。汉语教育的核心范畴是文学教育, 改革汉语教育,首在改革文学教育。所以教育政策的调整,将会为大 学文学教育创造前所未有的条件保障,而这正与高校综合型人才培养 目标相适合。文学教育危机论营造了改革氛围。当前很多大学生汉语 写作水平较差、人文素质不高、历史文化情感淡薄,已成为普遍现象。 人们将这些问题归咎于大学教育技术化、人文教育虚无化,也有很多 有识之士提出了文学教育危机论,激烈批评大学文学教育在人文教育 中的缺席与失语,激切呼吁加快文学教育改革。文学教育危机论的提 出,尤其是部分颇有话语权的教育界人士执旗高呼,提升了文学教育 的注重度,文学教育之于人文素养培养的价值功能逐渐进入教育实施 者的视野,因为只有充分挖掘出文学教育之于人文素养培养的“功利 性”,才能让文学教育在实利主义教育思潮中更好地生存发展。近期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增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 办发〔2015〕71 号),提出“普通高校要在开设以艺术鉴赏为主的限 定性选修课程基础上,开设艺术实践类、艺术史论类、艺术批评类等 方面的任意性选修课程”,广义的艺术范畴本就包括文学,这种政策 导向对文学教育改革来说弥足珍贵。传统教育经验资源提供了理论支 持。文学教育改革并非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颇多可资借鉴之资源。 譬如我国传统文学教育理论不成体系,但是其中很多文化理念和制 度设计仍有较强的现代意义;西方科学主义文化思潮颇为兴盛,但并 不防碍人文主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