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提出什么理论 答自有人生,便有教育。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是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 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 答 (1)生产劳动的教育(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4)原始艺 术教育(5)体格和军事训练。 3.试述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 答 (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2)以生产经验为教育内容,内容包括 多个方面(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4)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5) 男女教育有别,根源在于分工(6)教育还没有专职场所和专职人员。 第二章 1.奴隶社会教育制度形成于何时有哪些历史性变化 答形成于夏代。历史性变化 (1)教育目的原始社会时期是为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的 需要;在夏代,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后代培养成能射善战的武士。 (2)教育内容原始社会包括生产劳动教育、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 原始艺术教育、体格和军事训练;在夏代,变化有重视军事训练、宗教教育和人 化道德教育。 (3)教育方式与手段原始时期在于言传身教,教育在生产活动中进行;在夏 代,教育主要为学校教育 ,夏都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地方上也有学校。 (4)等级性原始时期教育权利平等;在夏代,教育具有明显的等级性。 2.六艺教育的内容是什么 答礼乐射御书数 礼五礼 “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 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以宾礼亲邦, 以 军礼同邦国, 以嘉礼亲万民” 。六仪祭祀之容,宾客之容,朝廷之容,丧 纪之容,军旅之容,车马之容。 乐诗歌、音乐、舞蹈。乐教包括乐德、乐语和乐舞。 射射箭的技术训练 御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 书文字 数数的顺序名称、记数的符号、甲子记日法、朔望的周期、计数的方法、 十进位和四则运算。 总之,六艺教育既重视思想道德及文化知识 3.春秋时期历史性的教变革有何表现 答表现私学取代官学。 “官学衰废” “私学兴起” 。由于世袭制度、王权衰落、 战争动乱导致了官学衰废。而阶层的变化与教育的更新需要私学的兴起。与官学 相比,私学建立在土地私有的个体经济基础上,私学的社会阶级基础是以新兴地 主阶级为首的,包括工、农 等自由民反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阶级联盟。私 学在组织上政教分设,教育对象为平民,私学的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是专 业化的脑力劳动者;教育思想上,私学思想自由,各派有自己的的教学思想、教 育实践;教育内容上,私学教育突破了“六艺”教育,传授各派政治观点;教育 场所上,私学无固定场所,以教师为中心,可自由流动;私学目标是培养多规格 人才。 4.孔丘在教育史上有哪些贡献 答 (1)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强调重视教育; (2)他创办大规模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局面,成为百家 争鸣的先驱; (3)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是文化教育下移至平民; (4)培养从政的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 ,为封建官僚制改革准备条件; (5)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与整理,编诗 书 礼 易 乐 春秋作为 教材,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 (6)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对教学方式有所创新,强调学思行相结合; (7)首倡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8)实行因材施教,发挥个人专长,造就 (9)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10)提出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要重视立志,明确人生方向; (11)要求教师有良好职业道德,以身作则,学而不厌; (12)认真总结教育经验,提出不少创见,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第三章 1.分析战国时期私学兴盛的原因 答 战国时期是社会大转变时期, 生产力大发展为更多的人脱离物质生产从事脑 力劳动,为思想、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物质产品和更宽广的 活动舞台。战国时期又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各阶级矛盾尖锐,构成了战国 时期思想学术、文化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战国还是一个思想科学文化大繁荣时 期,战国时期各政治集团为了加强自己的势力竞相网罗招致士人、由于士需经过 一定的学习与训练才能造就,因此人们拜师求学,促进了私学的大发展。百家争 鸣,各家各派为了传播自己的思想,进行施教,促进了私学的发展与兴盛(养士 之风盛行与百家争鸣) 2.试述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与意义。 答 (1)性质是一所由管家主办而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兼有官学与私 学的双重性质) ;是一所集讲学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2)特点学术自由;待遇优厚。 (3)意义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 性和创造精神;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留给人以思考。 3.试比较儒墨教育思想的异同 答 (1)两家在对教育作用的认识上都肯定教育必须为政治服务,都阐述了环境 和教育对人品行形成的影响, 而墨家从人性平等立场认识阐述教育作用是比儒家 的人性论更显进步。 (2)两家教育目的都是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培养人才。儒家要将人才培养成 为君子, 注重三方面修养 “仁知勇” , 教育观点为 “学而优则仕” ; 墨家要培养 “厚 乎德行” “辩乎言谈” “博乎道求”的兼士或贤士。兼士与君子在外表与内质上都 有很大不同,表现了完全不同的人格追求。 (3)在教学内容上,儒家以道德教育居首要地位,以六艺为教学内容,偏重社 会人事和文事而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墨家教育内容主要是政治和道德教育、 科学和技术教育、文史教育、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 (4)两派在教学方法上也各有特色,儒家学思行结合;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好学与事实求是的态度。墨家主动;创造;实践;量力。 4 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不同 答(1) 两人都提出了分工思想, 认为人类靠分工协作得以生存, 而荀况提出 “群” 其范畴更广并表现了明显的社会等级意识。 (2)两者教育理论基础不同,孟子 “性善论” ;荀况 “性恶论” 。 (3)教育思想上,孟轲以“内发说”为特征特别强调学习中个体的自觉。 “深造 自得” “盈科而进” “教亦多求” “专心致志” 。而荀况提出“外铄说”重视个人知 识的积累。 (4)孟轲在教育作用与目方面的看法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教育的目 的在于 “明人伦” ; 荀况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 “化性起伪” , 目的在于培养 “大儒” , 基本主张是“学恶乎始恶乎中曰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 (5)教育内容上,荀况重视古代典籍的学习,尤其是儒家经典的传播。 (6)荀况对学习过程有相当完整而系统的分析闻--见--知--行 5 评法家教育思想的得失 答从进化的历史观引出了“法后王”的主张,从富国强兵的愿望导出对“耕战” 的倡导,这些都是进步的,而后来走向轻视传统文化的极端,和否定教育文化的 偏颇就消极了。法家主张绝对的“性恶论” ,只讲法治而弃置人治,实际是否定 了教育存在的价值。 尽管法家不少主张适应了完成统一的需要, 但法家对人们所 理解的教育持否定态度。法家教育思想勇于实践,不仅会摧残教育本身,还会窒 息思想文化的发展。 6 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