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指导
记叙文写作指导 篇一记叙文写作指导教案 记叙文写作指导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记叙文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2、掌握记叙文写作的技巧。 教 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人们常说“文无定法”,此话并不错。然而,交给学生一些基本 的写作知识,并有步骤的进行训练,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很有 必要的。记叙文这种文体,是我们经常写作的。这节课我们主要进行 记叙文的写作指导。 二、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写作记叙文首先要了解记叙文应具有的特质 ,在把握记叙文特 质的基础上再去精巧的构思内容。 首先要体现“记叙”性质。 即记人或叙事。记人或叙事,二者必居其一,但又不能以此否定 另一面,因为人与事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塑造须 得以事情为依托,事情的过程又得靠人这一行为主体来推动;当然, 人可以是“虚拟化”的人,譬如动物、自然物或想象物等。 所以,是否是 合格的记叙文,就要看它是否塑造了一个完整的人物或叙述了一个完 整的事情。 其次要强化“背景”和细节的设置。 记叙文中,人物的活动不是单一的几个动作、几句话语,事情的 叙述也不宜直来直去,不然,文章就会显得平板,行文缺乏波澜。好 的记叙文,人物活动、情节展开必然是建立在一定的背景之下,这背 景,就是我们平时强调的环境;强化“背景”设置,就是强化环境描写。 可以说,好的环境描写不仅能渲染人事氛围,增强文字的情感色彩, 而且使行文富有曲折的美感。同样,人物活动,情节推进,也离不开 细节, 尤其是人物的性格思想, 往往就是靠几个细节来完成的。 因此, 强化典型的细节也非常必要。 再次要挖掘典型意义。 记叙文,记人或叙事是基础,但所写的人或事又必须具有一定的 典型性,作者通过文中的人或事传达某种情感或思考,这就是人事的 典型意义。很多记叙文,读后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更难说打动人心, 很大程度上是没有挖掘出人与事中的典型意义。 最后要突出中心。 记叙文的写作必须围绕中心叙事,因为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 , 它贯穿全篇的始终。动笔之前,要先确立中心思想,然后围绕中心思 想选择组织材料,文章的每一段、每一节都应紧扣中心。 (二)学习技巧 记叙文的写作有很多的技巧,本节课我们从开头和结尾,中间写 作内容构思,写作手法等方面来学习。 1、凤头豹尾法 “凤头”就是要求文章的开篇要漂亮,能吸引读者的目光。 开篇要新颖,使用一些不新鲜的开头,即使不令人厌倦,也不会 引起读者多大的阅读兴趣。开篇要简洁明快,不能拖泥带水,长篇大 论,半天说不到正题上。 开篇的方法有 可以设置悬念, 吊起人们的胃口; 可以单刀直入, 切入正题;可以运用修辞格,营造一种氛围;可以抒情开篇,拔动读 者的心弦;可以引用名言,显得精炼又深刻。无论哪种方式,都应力 避矫情、堆砌、言之无物。 作文的结尾也是一道重要的“工序”。写得不好,会使文章结构松 弛,黯然失色;写得好,会使文章浑然天成,大添异彩。结尾通常可 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是启迪人心的结尾。在结尾处写出肺腑之言,或 充满激情地呼吁,或给人富有哲理的启迪。二是诗情画意的结尾。在 结尾处展开想像,用描写的手法向读者展示一幅优美的图画,或用名 言抒写自己的情怀。三是促膝谈心式的结尾。在结尾处,告诉读者自 己对问题的看法,对生活的感悟,语言要力求亲切感人,朴实自然。 四是照应开头的结尾。这种结尾,结构圆合,因为前后呼应,常给人 一气呵成之感。 2、冰糖葫芦法 在作文的谋篇布局阶段, 如能找到一个贯穿全文的线索 (小竹棒) , 那么众多的材料(葫芦)就能很快串连成章。这种方法之所以快速, 是因为构思时思维具有单一性的特点, 只要找到能贯穿全文的“小竹棒”, 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不需要多层次、多角度思维,就能把全文的 布局安排好。文章的线索种类有很多,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一是以时空为线索。 就是按事件发生时间的先后和空间转移次序,或以时间、空间交 错转换作为线索。如孙犁的荷花淀就是按时间与空间的先后顺序 来安排线索的。 二是以问题为线索。指按事物的不同内容或问题的不同性质为顺 序来安排线索。 三是以因果为线索。按事件发展的因果关系安排线索。或前因后 果或前果后因。如鲁迅的小说药写华家小栓因痨病得不到正确冶 疗难免一死的结果。从深层看,写夏瑜等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由 于没能发动群众, 得不到群众的支持之因, 而导致牺牲失败为其结果。 这是双层因果关系的层次安排线索。 四是以情感认识为线索,按作者对人物事件的情感走向或认识发 展为线索来组织叙事写人。杨朔的荔枝蜜是很典型的按作者情感 和认识线索来叙事的。那么如何确定文章的线索呢 一要能联系文章各部分,即线索能完满地表达主旨,忠实地传达 作者意图, 把组织材料和表达主题统一起来。 二要选用使用起来顺手, 不牵强的线索,能把不易联结的材料勾联起来,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 作用。三要选择能有始有终的线索。 3、曲径通幽 杨朔的散文荔枝蜜意在由蜜蜂而赞颂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 并表达自己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意愿。但文章并没有直接道出这一主题, 而是通过展示作者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变化,曲折有致地表达了主题。 作者开头写自己对蜜蜂在感情上“疙疙瘩瘩”, 接着写自己因吃了荔枝蜜 而“想去看蜜蜂”, 然后又写了蜜蜂的辛勤劳动与养蜂人的介绍。 文章结 尾写作者做梦“变成一只小蜜蜂”。由此可见,“曲径通幽”是曲折委婉地 逐步显现主题的谋篇手法。 在用这一方法时要注意 “曲径”是手段, “通 幽”是目的,手段要为目的服务。二是行文的曲折应适当 有度,不要为曲折而曲折。 4、抑扬生变法 所谓“抑扬生变法”,就是指在文章中对所写之物,或欲扬先抑, 或欲抑先扬,陡然一转,或褒扬抬高,或贬低否定的一种艺术手法。 运用这种方法来构思写作,往往可以使文章波澜陡起,摇曳多姿,从 而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例如琐忆一文,文章旨在通过对有关鲁迅关怀青年的几件小 事记叙, 歌颂鲁迅的伟大人格。 然而在文章的开头, 作者却写了自己“不 敢去接近他”, 因为之前作者道听途说了许多关于鲁迅的议论, 如“鲁迅 多疑”、 “世故”、 “脾气大”、 “爱骂人”、 “睚眦必报”、 “不容易接近”等等。 然后笔锋一转,开始记叙自己与鲁迅交往的几件事。通过这几件事, 作者得出的结论正好与道听途说的相反,鲁迅恰恰是一个心胸广阔、 人格伟大的人物,他对青年无限关心和爱护,对敌人无限仇恨,他的 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他人格的体现。 文章采 取这种“欲扬先抑”的叙述方法, 既更好地凸现和歌颂了鲁迅的伟大人格, 又增添了文章的波澜,使文章摇曳多姿。 在正确运用抑扬生变法应注意两点一是要从整体上着眼,安排 好轻重、 主次、 详略。 不论欲扬先抑, 还是欲抑先扬, 所“欲”都是目的, 所“先”都是手段。前者抑是为了扬,重点在扬;后者扬是为了抑,重点 在抑。切不可详略不分,平均用墨,更不能轻重例置,喧宾夺主。二 是要掌握好“度”和转换的自然。过了一定的“度”,就可能失实或有悖于 事理而影响表达效果。转换不自然,就可能虚假而不能令人信服。所 以万万不可掉以轻心,草率从事。 5、烘托艺术 从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