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
浅谈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 摘要阅读乡土中国,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深入理解语文学科特点、 基础知识、能力结构与语文学习方法,把握学生认知规律,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 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静下心来,阅读整本书,了解本书的 学术价值,帮助他们进一步认识中国,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亲近 感;同时,学习社会科学著作的阅读方法,积累阅读学术著作的经验,并养成良 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激发兴趣精略阅读提升能力学以致用 乡土中国是我国著名社会活动家费孝通的一本社会学著作, 作者在进行大量社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乡土社 会特点的学术著作, 描述了中国人最真实的基层生活状态和基本文化 特点,是中国乡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 作者以其 深厚学养和学术功底,构建了中国社会特有的中国伦理体系, 是理解 中国乡村社会的一把钥匙。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高一必修上第五单元为“整本书阅读”,要求 阅读乡土中国。这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次把整本书阅读纳入教学 内容。 语文教材要求阅读整本书,既是为了落实课标精神,也是回归语 文教育传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乡土中国全面展现了中 国社会结构特点,着眼于实证研究与客观描写,表达方式灵活多样,是 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也是社会 科学研究经典论著。高中生阅读乡土中国,有助于认识中国国情 特点,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探索创新意识,提高语文关键能力。在 学生阅读过程中加以指导、检查、评估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 一、介绍背景,激发兴趣一、介绍背景,激发兴趣 乡土中国 来源于作者 20 世纪 40 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 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当时作者应世纪评论之 1 约分期连载 14 篇文章,乡土中国由这些内容、文章辑录而成。 在该书中, 作者把乡土中国看作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 会的一种特具体系,支配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中国的事实来 说明乡土社会的特性。内容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 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作者用通俗、简 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 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 男女有别、 家族、 血缘和地缘等。作为社会学本土化的重要论著,乡土中国对研究 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具有开创性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 前校长陈雨露说“乡土中国是讲述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 会治理结构的代表作,为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提供了重要参 考。” 作者认为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是乡土性的。 以土地为本的乡土社 会人口流动率极低,从而导致村落之间的孤立和隔膜, “乡土社会在 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人们在熟悉的环境中 长大,代代相传的社会习俗指导着他们的行为。 在这种社会里语言足 够传递世代的经验,“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据此, 作者指出文字下乡的困难在于乡土社会的人们没有用字帮助他们社 会生活的需要,提出治愚的根本在于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变 化。作者还从群己关系上将中西方的社会结构进行对比, 认为西方社 会是一种团体格局,团体界限明确,团体成员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 的;而乡土中国社会结构则是一种差序格局,他说“以己为中心, 2 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而是象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 愈推愈 远,也愈推愈薄”。这种差序格局以“自我”为中心,富于伸缩性, 群与己,公与私的界限都变得十分模糊。在此把中国人的“私”心放 在这种格局下进行讨论, “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 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天下。”正是因为这种差序 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因而乡土社会也就没有 超乎私人关系的团体道德观念”, “中国的法律和道德,都因之看所 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普遍性关系的确立, 正是现代社会异于传统社会重要标志之一。 在整本书阅读前, 介绍背景, 概述思想内容, 讲讲与 乡土中国 相关的故事,迎合学生的猎奇心理,激发求知欲,投入阅读。 二、问题思考,精略阅读二、问题思考,精略阅读 阅读与思考结合起来, 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 否则收效甚微。 比如,读到乡土本色中“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教师就可以设计思考题为什么奶妈要“ 偷偷地把一包土塞在我的 箱子底下” 为什么晋公子重耳对“ 与之块”的野人,先 是“欲 鞭之”,后又“稽首受而载之”为什么中国人有“安土重迁”“故 土难离”“叶落归根”“入土为安”的传统为什么秦牧土地、 艾青我爱这土地中那样描写土地 闻一多为什么要写七子之 歌 如果我们能把阅读与思考结合起来,就会觉得乡土中国 对于乡土中国确实认识深刻, 论述精当,内涵丰富,意蕴深厚。为 了开阔思路, 提高思考的质量,还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引导学生 3 把自己的思考所得与同学老师分享。可以是口头的,可以是书面的, 也可以通过其他媒介方式,如微信、微视频等。 中学生阅读整本书不用像专业研究者那样深入, 目的只是在于进 行阅读整本书的基本训练,学会阅读整本书的方法。教学中不能把目 标定得太高,要实事求是,切合中学生的年龄、心理及学习特点,既 要“进得去”,又要“出得来”。再说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只有 一个单元的课时,不允许也不可能深入研究。整本书阅读不能像学习 单篇课文那样,教师固然不需要逐字逐句讲解、归纳段落大意,但也 不能放任自流,撒手不管。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兴趣,提出要求,指 点门径,指导方法。对不同的内容可以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重要章 节要精读,多读几遍,比如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 乡差序格局家族礼俗秩序无为政治等,在阅读中 提取关键词,把握核心概念,梳理文本思路,理解内容大意。其他章 节可以略读或浏览,可以利用重刊序言、后记、目录等,学 习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了解本书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大致 了解主要内容和结构体例。浏览学界对乡土中国的相关评论,可 以帮助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与学术价值,但一定注意把握好“度”, 不必求之过深,更不能“钻牛角尖”。 三、写写随感,提升能力三、写写随感,提升能力 中学生阅读乡土中国不是为了研究社会学,而是作为语文学 习的材料阅读的。这就需要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把自己在阅读 过程中的所思所想, 及时用笔记录下来。 比如, 阅读时可以圈点勾画, 4 勾画出各篇的核心概念、主要观点、精彩语句,重点关注基本概念、 主要材料、论证方法、研究思路和语言特点。学会质疑,对不理解的 词句做好标记,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做好记录, 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讨 论,完成教材中的“学习任务”。可以就书中某一个观点、 一个故事、 某种现象, 生发开去, 表达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看法, 记录自己的思考, 抒发自己的阅读感想。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写全书的梗概或提要、读 书笔记或作品评介,可以是小论文, 也可以是随想、杂感或读书札 记,但一定得是自己有感而发的。 当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