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争夺医疗器械外包业务
中印争夺医疗器械外包业务中印争夺医疗器械外包业务 21 世纪的头五年正是医疗器械领域异常活跃的五年。无论在产品研发、技 术创新和应用、企业的联合兼并方面,还是在法规的制定修改、管理模式的 完善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这五年中,医疗器械外包业务正和亚洲市场形成紧密联系。从广义上来说, 医疗器械制造的外包与汽车、机电设备、建筑工程的外包生产并无本质区 别;但是,必须注意医疗器械生产也有其特殊性,医疗器械的外包业务存在 着种种限制,承接门槛也相对较高,标准、技术都将是企业必须郑重思考的 问题。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印度等亚洲新兴工业国的崛起,医疗器械外包业 务及其带动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将是又一个诱人的商业机会,以国家为单位 的竞争对手之间的争夺也将更加激烈。 快速增长的领域 外包是指企业由原来内部生产和经营活动转变为从外部供应商处购买,这个 词在欧美国家已流行多年,各大公司纷纷将自己的业务分解,转移到不同国 家和地区。2003 年,仅美国公司在外包业务上的支出就达83 亿美元,占当 年国际外包总量的近五成。 外包业务的广泛开展对企业原所在国的工人来说可不是个好消息,他们可能 因此失业,所以外包一直以来都是比较敏感的话题之一。不过,在经济全球 化的浪潮中,外包这种生产模式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必然。例如,现今的汽车 工业就是通过了外包业务取得了很好的效益。为取得低费用和专业制造技能 的优势,越来越多的医疗器械公司也将顺应这一潮流。事实是,一旦行业中 有一家公司因外包业务而获得优势,其他公司想要避免在竞争中落败就必须 跟进,这种连锁反应不可避免。 1998 年底 , 强生公司宣布解雇 5800 名工人 , 同时新聘用 1700 名技术人员 。 有分析人士认为,这是强生公司将公司发展重心转向产品研发,而将大量的 制造业务交给外部供应商所采取的行动。此后几年间,强生公司医疗设备和 诊断部门的全年销售额从 1998 年的 86 亿美元猛增到到 2005 年的 191 亿 美元。与此同时,强生公司的战略调整也引人注目,目前,公司大部分产品 的制造都由外部供应商负责。 强生公司并不是唯一采取外包策略的美国企业。2000 年,波士顿科学公司 (BostonScientific)宣布将它自己的生产基地设在美国迈阿密和爱尔兰, 波士顿的 1950 名工人因此失业,公司同时宣布将更多依赖供货商完成公司 产品的生产。事实上,墨西哥、爱尔兰和亚洲各国正成为医疗器械制造的重 要工厂。由于在爱尔兰拥有同样的生产基地,以生产心血管支架而闻名的美 敦力公司也已经决定关闭位于美国加州的工厂。 随着世界医疗器械市场竞争加剧,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的医疗器械公司正想 方设法地降低制造、研发和临床试验等方面的费用。寻找加工成本低,又无 需转让核心技术的外包业务“车间”,自然成为这些公司降低成本的主要方 法。 有资料显示,2003 年世界医疗设备和器械市场总收益为 1,762 亿美元,此 后三年间平均增长率约为 6.5。2006 年,这一市场预计将达到2,100 亿美 元 。 以 2003 年的市场规模和比例估算 , 医疗器械市场销售产品成本约为 617 亿美元,占总收益的 35,其中约有 167 亿美元需付给外包件承办供应公 司,约占 27。目前,发达国家的医疗设备公司通常致力于产品设计和成 品组装,有些部件,如金属、塑料、电子等主要部件,多采用外包生产,委 托给亚洲生产的外包件虽然总量不大,但增长趋势明显。总的来看,医疗器 械外包业务可以粗略分为 4 个部分,即金属配件、塑料配件、电子配件和增 值服务,前三部分属于产品的制造或生产加工,而增值服务显然不属于制造 业范畴。 其中,生产金属配件的利润最高,特别是精密金属配件加工生产的利润更 高,原因一方面是医疗设备中所用金属配件的质量要求相当高,相应的专业 化生产要求更严;另一方面是能够提供合格金属配件的制造商相对较少,一 些植入到人体内的器件所使用的金属部分的生产质量标准更是苛刻。而塑料 和电子配件几乎被等同于日用品供货,因此利润相对就低。这一市场中参与 竞争的厂商非常多,受终端市场和外包市场增长的驱动,金属配件制造商和 增值服务(工程服务和整机装配)提供商的业务增长机会最大,而塑料和电 子配件业务增长一般。目前还没有非常准确的每类业务的市场统计 竞争激烈的赛场 和许多其他领域一样,中印两国在外包业务方面的竞争正在加剧。我国和印 度同为亚洲最大的外包业务的承接国,除了具有制造成本低、人力资源相对 丰富这两大优势之外,中印两国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都十分重视CE 和 ISO 等国际生产标准,正以此为目标,不断提高行业水平。这对国外医疗器械公 司意义重大,有助于确保产品质量。而据笔者观察,在某些方面,印度似乎 比我国更具有优势。 中国近年来,亚洲新兴市场持续的高增长已经成为促进全球经济总增长的重 要因素。其中,中国和印度两国的表现尤其引人注目,特别是我国的“三来 一补”加工业发展迅速。“三来一补”是四种利用外资形式的总称,具体指 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这四种贸易模式。 1980 年,深圳开始出现国内第一批“三来一补”企业。经过20 多年的发 展,我国正承接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外包业务,业务更覆盖了各个行业,其中 也包括医疗器械行业的加工业务。更有人把中国称之为“世界工厂”。 在这一大背景之下,我国的医疗器械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在中低端产品方面 已初具生产链条规模,同时较低的人力成本和大量熟练的产业工人为开展外 包加工业务打下了基础。以 Nypro 公司为例,该公司是一家生产塑料成形 件的公司,其产品可用于许多工业领域,也包括医疗器械用的流体控制阀。 目前,该公司医疗器械方面的收益约为其总收益的1∕4。该公司早在 30 多年 前就在我国开展业务活动,目前在我国已设有12 家工厂,雇员约 7000 人 左右,占公司员工总数的一半。 2004 年,Nypro 公司在我国开始制造医疗器械部件,其目标相当明确,就 是要由此拓展亚洲市场。另一家生产医疗器械塑料部件的Dielectrics 公司 也将在我国设立第一个工厂,名为 Dielectrics 亚洲公司,公司位于厦门。 该公司表示,希望以此来拓展其在我国和日本的业务。很可惜,我国承接的 医疗器械外包业务有相当部分都是利润率偏低的塑料配件。 印度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实施了经济特区SEZS政策,对初来我国设厂的外 国公司给予优惠政策。印度政府也仿效我国的做法,正在设立经济特区,希 望以其较为宽松的法律环境吸引更多外国公司前往投资。 印度的一大优势是语言优势。由于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许多人都能 操一口流利的英语。这在承接外包业务的过程中,可以避免语言障碍带来的 不少麻烦,沟通交流更为顺畅、节约不少时间。 目前,印度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超过 20 亿美元。近几年来,其增长率一直 保持在 10%~12之间,印度医疗器械制造企业也在大踏步前进。以印度 班加罗尔市的 Wipro 公司为例,1945 年创建时只是一家生产植物油的公 司,现已发展成为一家能提供包括医疗器械生产在内的多种服务的外包件公 司。2003 年,其员工人数增加了近一倍,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