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文库
换一换
首页 蚂蚁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留侯论教学设计范文

  • 资源ID:54690804       资源大小:18.50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    下载费用:10积分 【人民币10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快捷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人民币10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验证码:   换一换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留侯论教学设计范文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留侯论教学设计范文 设计指导思想 文言文教学最难的地方在于对“言”和“文”的处理。无疑,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言”,但在如何重视“言”上,各人的理解很不一样。很多人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梳理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现象上,以为这样才是重视“言”。自然,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现象需要我们把它们明确地“分离”出来,但除了这种“分离”,我们能否搞一点整体性的把握,搞一点信息筛选事实上,信息筛选、整体把握,是驾着飞机在文本上作低空盘旋,是对“言”的充分尊重和照顾。本着这一思想,我在梳理本文(苏教版选修课本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第四课)字词的基础上,首先让学生跟文本对话,通过推理与想象,了解张良成功原因的两种不同的观点,进而比较不同的文本,让“言”反复出现在学生的学习视野。有了这种对“言”的充分重视,现代文教学的一些方法自然就能合理地使用起来,就能做到“言”、“文”结合。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立意的制造性和新颖性,学习苏轼的治学精神。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主次分明的写作特色。 3、培育学生辨证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学习本文立意新颖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 2、难点比较不同的文本、培育学生的辨证思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过提问,解决文中字词 在课前充分预习的前提下,让学生自由提问、共同解决字词问题,同时教者也可以在自由提问的基础上,适当加以补充。提问与补充,估量更多地要涉及以下一些内容,教者最好能心中有数。 1、实词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见通“现”,表现,显露)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折使受摧折,使动用法) 郑伯肉袒牵羊以逆(逆迎接) 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下居于之下,谦逊地对待,名词活用为动词) 臣妾于吴者(臣妾称臣称妾,或充当奴隶) 忍小忿而就大谋(就成就,完成) 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惊使受惊。怒使发怒。都是使动用法)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王立王,称王,名词活用为动词) 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全成全) 2、虚词 匹夫见辱(见被) 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卒通“猝”,突然)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安怎么)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方正) 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特只) 句践之困于会稽(之连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乃竟) 3、一词多义) 过必有过人之节(超过,超越)/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错) 怪其事甚怪(奇怪)/油然而不怪者(以为怪异,意动用法) 其非子房其谁全之(语气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语气副词,表示揣测,相当于“大概”) 所以所以微见其意者(用以的方式)/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的原因) 二、熟悉文本,感知不同观点 留侯论是一篇史论,属于议论文。本文集中论述了张良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能忍”,“忍”字贯穿全篇。但作者的立论,是建立在驳论的前提和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对于张良成功的原因,在作者之前已经有流行的看法得益于圯上老人所授的奇书太公兵法。根据目前流行的说法,在文本之中存在着一场围绕张良成功原因的对话苏轼与前人的对话。在补充留侯世家的记载之前,应该让学生首先接触文本,跟文本对话,通过推理与想象,了解张良成功原因的两种不同的观点。 讨论本文蕴含着关于张良成功原因的不同观点,你能根据文中有关语句来谈谈吗 明确作者认为张良成功在于他能“忍”,而前人认为张良成功在于他读得到了一本奇妙的书。 三、比较阅读,了解治学精神 在前面比较不同观点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了解苏轼文章立意的新颖性,可以通过投影,把留侯世家里的相关文字提供给学生。引用如下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曰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 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并葬黄石。每上冢伏腊,祠黄石。 讨论留侯世家和留侯论二文,除了对于张良成功原因的说法不同之外,还有哪些不同点 明确圯上老人为谁前者认为是鬼物,是谷城山下的黄石,他能预见到张良“后十年兴”;而后者认为是秦之世出而试之的隐君子。老人来到圯上的用意是什么前者认为是为了授书,这样张良“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来“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而后者认为是为了“深折”少年张良,教他“能忍”。 归纳刚才讨论出来的两个不同点,加上前面观点的不同点,这三个不同点在苏轼的文章里都有体现。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本文是一篇史论,实际上也是一篇读书笔记。作者仔细读书,却并不迷信前人的看法,他善于思考,敢于怀疑,一翻旧案,自抒新见,这样治学精神和思维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四、梳理材料,归纳对比特点 提问刚才发生在张良身上的这件事,根据课本第2段开头的一句话,我们可以用最简洁的字眼来概括它,这就是“受”,即受兵书。那么,除此之外,本文还写了张良的几件事你能用文中现成的词语加以概括吗 明确一件事是“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这“一击”用课本的注释来说,就是指“张良曾与力士用铁锤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遂”一事,这样可用“击秦帝”三字来概括。还有一件事是“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时“子房教之”,这可用“教高祖”三字来概括。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本文共写了有关张良的这样三件事击秦帝、受兵书、教高祖。 提问这三件事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明确都围绕“忍”字,分别是不忍、能忍、用忍。它们分别是从反面、正面、正面来论证“忍”的,通过正反对比,观点显得鲜亮、有说服力。 提问本文还提到了哪些人物 明确还提到伊尹、太公,荆轲、聂政,郑伯、勾践,项羽、刘邦。 提问他们又是分别从什么角度来论证中心论点的 明确伊尹

注意事项

本文(留侯论教学设计范文)为本站会员(baihuanyun)主动上传,蚂蚁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蚂蚁文库(发送邮件至2303240369@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303240369

copyright@ 2017-2027 mayi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智慧蚂蚁网络

经营许可证号:ICP备2024020385号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