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文库
换一换
首页 蚂蚁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组织行为学之态度

  • 资源ID:54687612       资源大小:317.90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    下载费用:10积分 【人民币10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快捷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人民币10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验证码:   换一换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组织行为学之态度

态度态度 一、态度的概念及构成 1.态度的概念 态度attitudes是关于客观事物、人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要么喜欢要么不喜欢。它反映 了一个人对某些事物的感受 。 也就是说态度指的是对特定对象的情感判断。 个人之所以保持某 种态度,是因为他可以从态度中得到好处。 态度可帮助人将自己的知识、经验、信心组织起来, 变得富有意义。它能作为一种参考框架使个人所见所闻变得确切而恰当。 态度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对待特定的人、群体、观念、组织或事件的情感、信念和行为倾向 (积极或消极的评价) 。 对这个定义应作几点说明 ⑴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 ⑵态度总有一定的对象。它包罗万象,如人、物、事件、群体、制度、民族、国家以及代 表各类事物的观念等等。 ⑶态度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和情感色彩。 ⑷态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2.态度的成分 态度的核心是价值观,态度由三部分组成态度认知、态度情感、态度行为 认知成分如“歧视是错误的” 情感成分喜欢或不喜欢 行为成分对某人或某事以一定方式行动的倾向。 3.态度的功能与作用 ①态度影响社会性判断。 (莱波特试验) ②态度影响耐力。 (基督教徒与犹太教徒关于耐痛水平的实验。 ) ③态度影响工作效率。通常,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喜爱并有良好的态度,就会努力去工作, 产生高效率。但是,事实比这种设想更复杂。心理学家得研究证明了这一点 一、态度的形成 (一)态度的形成大多具有三个步骤,它们是 1、顺从在社会影响下,外显行为与他人一致。没有深刻的认识和情感,比较表面化,受外部 控制。在 1974 年对美国中学高年级的一次调查中,对“喜欢哪个党”这样的问题,孩子们的回 答里 70%与父母一致。 2、认同 喜欢某人或某物体, 内心乐于与他人一致, 采取相同的表现。 有较多的情绪情感掺入, 是主动过程,外界奖惩已不再影响态度。 3、内化将自己的信念与外界事物的情感认同联系起来,并使之成为人格的一部分。 (二)态度形成的理论 1、学习论 (1)基本观点 有的心理学家认为, “态度的形成是一个中性概念与一个带有社会积极或消极含义概念重复匹 配的结果。”如,学生本是一中性词,如与“偏激的”一词发生多次联结,就产生“学生是偏激的” 的偏见。 (2)强化物质强化与精神强化;自我强化与他人强化。 人如同时受到两种相反的强化,其作用则取决于两者的相对强度。 如,对青少年来说,来自同伴的赞许比来自父母的反对,其力量大得多。 (3)模仿模仿实际上强调的是通过榜样人物形象的示范而产生的联想效应。 2、诱因论 诱因论是把态度的形成看作是权衡各种可能情况的趋近(pros)和退避(cons)而后采取最 好抉择的过程。 (1)认知反应论 例如,有人主张减少养老保险金。对此,可能有两种反应一是认为老人不易,社会应该照 顾老人,于是反对这种观点; 二是认为有比照顾老人更需要资金的地方, 于是就赞成这种观点。 这种理论的关键在于人是积极进行信息的加工而产生认知反应,而决不仅仅是对于他所遇 见的任何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2)期望-价值论 这种理论认为,由于诱因冲突的复杂性,人在做抉择时总要对每一种情况进行评价,力图 采纳达到最好效果的立场,而拒绝那些似乎会带来坏效果或未必能带来好效果的立场。而人们 进行情况评估时,一般都试图通过预期后果的价值(value)及出现这种后果成功的可能性,即 概率(probability)的估量,以便取得最大的主观效用(utility) ,其公式为 UVP。 这一理论的优点在于把人的态度形成看成是有理性的、主动决策的过程,这是它比学习论 进步之处。但是,它把人的态度形成都看成是个人为得失而深谋远虑的表现,则不完全符合实 际。事实上,人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并非事事都是通过决策造成的。 (3)个体经验 由于经验的积累与分化而慢慢形成 如四川人喜爱吃辣椒;山东人爱吃大葱 二、态度的改变 (一)什么是态度的改变 1.含义态度的改变是指人在对事物已有态度的基础上 一定的变化。 2.种类①态度的强度改变;②态度方向改变。前者是“量”的变化,后者是“质”的变化。 3.过程 凯尔曼(H.Kelmen,1961,认为态度的形成或改变经历了 (1)顺从阶段(表面上的) (2)同化阶段(情感上的) (3)内化阶段(思想观念上的一致) (二)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1.态度本身的特性 2.个体特征(能力差异、性格差异、自我意识) 3.个人的群体观念 (三)态度改变的理论与模式 1.平衡论(balance theory) ★由海德(FHeider,1958)提出的有关人际关系和态度变化的一种社会认知理论, 也称 P-O-X 理论 。 ★纽科姆(TMNewcomb)的 A-B-X 理论 海德平衡理论(P-O-X 模型) 图例P认知主体;O认知单元中的他人;X认知单元中的某个对象;图中“”表示 亲切或重要,“”表示无关紧要。 P 是一个认识主体,O 是一个认识客体,X 是第三者(可能是人,也可能是某一事物) 。他 认为 P 与 O 之间是自发形成协调关系,同他们对X 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P 和 O 如果对 X 的 态度一致,则他们之间的关系协调、平衡;如果不一致,则他们之间的关系就会紧张、不协调、 失去平衡。为了消除紧张、不协调,恢复平衡,P 与 O 需要加强沟通,交换意见,达成共识, 以便使关系保持平衡。 该模型有八种可能,其规律是三边乘积为,则态度平衡,否则,态度不平衡。 P 与 O 关系紧张取决于下列因素 1. P 对 O 的亲密程度。P 对 O 越亲密,当 O 对 X 的态度与 P 不一致,就越紧张。 2. X 对 P 的重要程度。X 对 P 越重要,当 O 对 X 的态度与 P 不一致,就越紧张。 3. P 与 O 因 X 发生的相互作用的频率。 P 与 O 因 X 发生关系的次数越多、 程度越深, 就越紧张。 4. P 与 O 对 X 的分歧程度。分歧越大,就越紧张。 5.P 对自己态度的自信程度。P 越坚信自己正确,就越紧张。 结论 ⑴海德认为,不平衡状态会引起内心紧张,产生痛苦和焦虑,主体P 有将这种不平衡状态 转向平衡状态的欲望和要求; 如,P 为母亲,O 为儿子,X 为儿子恋人。 ⑵海德认为,不平衡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变遵循“最小努力原则”,即个体将尽可能少地改变 情感关系以促进平衡状态的达成。 ⑶消解不平衡方法有三 ①改变 P 对 O 的态度; ②改变 P 对 X 的态度; ③设法改变 O 对 X 的态度。 这个理论对我们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协调人际关系,有一定参考价值。它能使我们找到人际关 系紧张的根源。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寻求多种办法加以解决。 美国心理学家纽科姆也使用了类似的“ABX”的模式来表明这种关系。 A-B-X 理论 认为 A 和 B 既可因对 X 看法一致而建立友好关系,也会因两人对X 有不一致的看法而出 现紧张状态(stress) ,其紧张取决于 ⑴A 喜欢 B 的程度。越喜欢,不一致时就越紧张; ⑵X 对 A 或 B 的重要性。越重要,不一致时A 或 B 就越紧张; ⑶A、B 因 X 而交往频率越高,

注意事项

本文(组织行为学之态度)为本站会员(sunhongz112)主动上传,蚂蚁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蚂蚁文库(发送邮件至2303240369@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303240369

copyright@ 2017-2027 mayi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智慧蚂蚁网络

经营许可证号:ICP备2024020385号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