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报告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报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报告 我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工作,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 改善,村民素质明显提升,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现将我县民 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告如下 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县位于云南省东部, **市东南部,是云南省 47 个革命老区县之一。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地势西北高、 东南低, 最高海拔米, 最低海拔 737 米。 全县辖 5 镇 3 乡 109 村委会(社区)792 个村民小组,其中 3 个民族乡和 8 个散 杂居民族村委会中, 共有 46 个村委会 404 个村民小组。 2016 年,全县有 33 个民族,其中汉、壮、彝、苗、回、瑶 6 种 民族为世居民族,有少数民族人口 71138 人,占全县总人口 404664 人的,少数民族比例居**市各(县、市、区)首位。 **是一个“山区、民族、贫困”三位一体的民族散杂居农业 县,民族地区群众绝大部分居住在低热河谷槽区和高寒冷凉 地带,由于历史、地理、自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 县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基础薄弱,市场开放条件差、自身发展 能力弱,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教育科技落 后,民族经济发展十分缓慢,2016 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 3160 元, 民族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 2016 元 (高良乡 2001 元、 五龙乡 1712 元、龙庆乡 2298 元) ,比上年增 181 元,比 2016 年增 643 元。 (二)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采取的措 施 多年来,县委、政府立足县情,牢牢把握“共同团 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把科学发展与民族工作有 机结合,在突出工作实效上下功夫,在实践中着力破解各族 群众关注的难点问题,积极整合部门力量,不断加大对民族 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投入力度,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 设,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民族示范村建设,改善群众的 生产生活条件,注重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收,加快少 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1、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以来,县委、 政府把增强民族地区的发展后劲、改善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 环境作为中心工作抓好抓实,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 点,以改变村容村貌为结合点,以增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后劲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竭尽全力改善民族地区的基础 设施建设。在民族地区 31 个村委会 285 个村小组中实施整 村推进项目建设,修建村组公路 62 条公里,几乎所有村组 实施村内道路硬化;以修建水池、水窖和铺设管引为重点的 人畜饮水项目设施不断加强, 60以上的村组解决了人畜饮 水问题;着力改善群众的发展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强化安 居房建设,做到抗震、人畜分居、整洁实用;以生态建设为 突破口,强化沼气池、卫生厕、卫生厩三配套建设,整治村 容村貌,亮化、美化村庄,有效遏制脏乱差;强化高稳产农 田建设和与之配套的小水池、小水窖建设,保证群众生产用 水需要,提高土地等级和农业产出率。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 逐年加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生产力水平不断 提高,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民族地区基本实现了村村通 路、村村通电,电视覆盖率达 100%以上。 2、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在各级各部门的指导帮助 下,民族乡村结合实际,在巩固传统产业的基础上,以市场 为导向,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突出当地特色和优势, 尤其是注重突出当地的区位优势、 传统产业, 结合市场前景, 做好支撑产业的培育,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为群众拓宽增收 致富路子,使单一的经济结构向多元化发展。高良乡新安村 瑶族群众,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仔猪养殖、劳务经济三大产 业,并利用劳务输出中学到的建筑技术,融入本民族文化元 素,自己设计建盖的 40 多户风格迥异的洋楼让人深感敬佩。 丹凤镇牛宿村委会下宜卡村是一个只有 21 户 94 人的小村 子,群众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在做好传统产业的同时,发展 庭院经济,做强做大林产业,全村共有果树和林地 760 亩, 人均有 8 亩,人均收入仅林产业一项就增加了 250 多元,村 民们不仅摆脱了贫困,还步入了小康生活。该村村民黎德顺 3 3 / 1515 种植泡核桃 33 亩,培育出售泡核桃、冬瓜树、杉树、川滇 桤木等绿化和造林苗木 20 余万株,还搞起了特色景观苗木 培植,销往昆明、宜良及周边县市,实现纯收入 12 万元。 龙庆、五龙、高良 3 个民族乡则依托得天独厚的低热河谷槽 区资源优势,进一步发展经济林果、畜牧、生姜、优质稻、 冬早蔬菜等特色种养业。五龙乡大力开发民族生态旅游,充 分利用民族文化、饮食、民俗等优势,以资源为依托,以文 化为载体,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和宣传营销力度,着力打造以 “凤凰谷”、“南丹山”为重点的生态旅游品牌,推出“农 家乐”休闲度假旅游,大力挖掘民族文化,办好民俗文化节 等来增加群众收入。目前,来自民族地区声名在外的诸如黑 尔糯米、龙庆鸡枞、龙庆火腿,高良五龙的牛干巴、优质米、 土蜂蜜等颇具特色的品牌农特产品已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 地,贫困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撑产业已初具规模。 3、加大扶贫攻坚力度。通过争取项目、部门支持、 挂钩帮扶和群众参与等措施,不断提升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 后缀。特别是近两年来实施的“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 “866”工程建设,对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十 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866”工程建设中, **县民族地区 因贫困面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发展后劲不足而成为 “866”工程建设的主战场,民族地区各族群众也因此而成 为“866”工程的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县两批“866”工 程共涉及 36 个贫困村委会 323 个村小组 18679 户 86943 人, 规划建设项目 4110 件,规划投资万元。其中,有 31 个贫困 村委、285 个村小组、17157 户 74488 人在民族地区,规划 建设项目 3528 件,规划投资万元,受益人数、项目数量、 资金投入所占比例均在 85以上,高良壮、苗、瑶族乡和龙 庆彝族、壮族乡几乎实现整乡推进。项目投入资金之巨、项 目数量之多、受益人数之广都成为历史之最。项目的实施, 不仅改善了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进一步优化了产业 结构,培植和开发了特色产业,更重要的是坚定了各族群众 战胜困难、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的决心和 信心。五龙乡脚家箐村委会白石岩村坐落在石山上,建沼气 池时,由于建设地点离房屋较近,不能爆破,村民们发扬愚 公移山的精神,披星戴月地与顽石拼搏,用铁锤和錾子起早 贪黑地凿,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34 户农户硬是在石山上实 现了户均 1 口沼气的目标,远远超出了 18 口的规划数。 4、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县委政府结合我县民族教 育校点分散、语言种类多、发展不平衡的实际,高度重视民 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以提高民族地区劳动者素质为根本,把 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来抓,积极探索适合民族地区 发展的办学模式、办学路子,加强基础教育,逐步改善民族 地区的办学条件,努力提高教育水平,全县已形成一个以中 小学教育为主,职业技术教育和短期培训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