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多重脑震荡后用良bielschowsky还原银法标记神经元脑干轴索的变化研究
附件2 昆明医科大学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请表 项目类别 学校资助项目 学院资助项目 项目名称大鼠多重脑震荡后用改良Bielschowsky还原银法标记神经元、脑干轴索的变化研究 项目申请人 郭剑龙 所在院系 法医学院 专业 法医学 申请人电话 指导教师 于建云 单位和职称 法医学院 (专家) 联 系 电 话 填 表 日 期 2023年11月19日 昆明医科大学教务处制 一、项目团队情况 项目申请人 姓名 郭剑龙 性别 男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91.11 所在院系 法医学院 专业 法医学 年级 2023级 电话 项目组其他成员(不涉及申请人和指导教师) 姓名 性别 年级 所在院系 专业 分工 署名 郭冠麟 男 2023级 法医学院 法医学 试剂配制及染色 高海兆 男 2023级 法医学院 法医学 Bielschowsky银染 何光凯 男 2023级 法医学院 法医学 Bielschowsky银染 黄曾杰 男 2023级 法医学院 法医学 MCC模型复制 指导教师 姓名 于建云 性别 男 民族 汉 出生日期 1962.7 学历 博士 专业 法医病理学 所在院系 法医学院 职务 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 脑损伤研究室主任 职称 专家 研究方向 脑损伤 电话 当前从事的教学、研究工作简介 于建云,男,1962年7月生,外科学博士,法医学二级专家,硕士研究生导师。昆明医科大学法医病理学科带头人,校级骨干教师。现任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脑损伤研究室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函评专家(2001年至今),中华病理学会云南省分会委员,中华神经外科学会云南省分会委员,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编委,昆明医科大学学报编委,美国神经科学与脑外伤学会会员,云南省解剖学会常务理事,云南省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兼常务副秘书长,中国高等法医学教育学会理事。从事教学、科研及教育管理28年,先后副主编、参编全国法医病理学、法医学规划教材11部,发表学术论文104篇。获云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全国高等医学教育研究优秀研究成果一、二等奖各一项。先后主持完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6项。 二、项目简介 用于建云脑损伤研究室的单摆闭合性脑损伤打击装置与大鼠脑震荡(CC)判类回归方程,建立多重脑震荡(MCC)大鼠模型,采用改良 Bielschowsky还原银法显示鼠脑皮层神经元及脑干轴索,并采用Image-Pro Plus 6.0高清楚图文分析系统,根据不同观测研究对象性质,分别用神经元及其突触、神经细胞、轴突的数密度(NA)测量;轴突平均直径(D)、轴突横穿点密度(QA)测量;脑水肿细胞间隙平均面积(A)、细胞平均中心距离(Z)测量等,进行分析,将得出的结果与先前研究的单重脑震荡后轴索银染结果相比较,从而得出单重和多重脑震荡后大鼠皮层神经元及轴索改变特点,并延长实验时间,探讨MCC大鼠皮层神经元及轴索在伤后64天的改变情况,以进一步了解三重脑震荡鼠神经生物学基础。 三、研究目的 (简要陈述所申请研究项目最后要达成的目的) (1)预期得出改良Bielschowsky还原银法在多重脑震荡后显示鼠脑皮层神经元及脑干轴索的优缺陷。 (2)得出多重脑震荡后64天大鼠皮层神经元及脑干轴索银染改变的特点,并与先前研究的单重脑震荡相比较,得出单重脑震荡和多重脑震荡后大鼠皮层神经元及脑干轴索银染改变的特点。 (3)预期培养5名本科生脑震荡研究方面的知识,石蜡切片及银染方面的知识、Image-Pro Plus 6.0高清楚图文分析系统在记录结果中的应用以及记录学研究方法方面的知识。 (4)发表论文1篇。 四、立论依据 (涉及项目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请附重要参考文献及出处) (1)研究意义 随着竞技运动的广泛开展与普及,它在给运动参与者带来极大快乐的同时,也给他(她)们带来了巨大的运动性损伤与痛苦。因运动导致的脑损伤(Sport-related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是发生在竞技运动特别是在拳击、跆拳道、橄榄球、垒球、足球、曲棍球、棒球、篮球等运动员互相紧密接触、竞技性剧烈的运动项目中最为常见的一类损伤[1,2,3,4]。其中,大多数sTBI属于不同限度的脑震荡,又称为运动性脑震荡(Sports-Related Cerebral Concussion,SRCC),Weber.J等[5](1999)报道在各种运动损伤中,SRCC的发病率高达80以上,故SRCC是最多见的运动性损伤类型。通常,一般人的一生只也许发生一次脑震荡(Cerebral Concussion,CC/brain concussion,BC),而在一个爱慕运动的参与者身上,则也许在短时间内发生多次的SRCC。1973年,Richard Schneider发现当一名运动员在经历一次CC尚未恢复时,又遭受第二次SRCC后,会出现更为严重的神经与学习记忆方面的障碍,甚至死亡,1984年美国Saunders和Harbaugh一方面将这一现象定义为二次冲击综合征(Second Impact Syndrome,SIS)[1,2]。经临床与流行病学观测发现,在一些竞技性强、运动员密切接触的运动项目中,运动员极易发生多次性脑震荡(multiply cerebral concussion,MCC)并产生二次冲击综合征(SIS),在遭受过SRCC的运动员,其SIS发生率将上升6-9.3倍,其严重限度与受伤的间隔时间有关[9.10]。于建云等在先前长期CC大鼠研究基础上,初次在国内建立了三重大鼠脑震荡(3MCC)模型(即天天打击一次、连续打击3次的MCC鼠模型),先前于建云等用 Bielchowsky银染法染色单重脑震荡PCC/BC大鼠,光镜显示 单重脑震荡后鼠脑干轴索结构变化表现为直径增粗,或呈串珠状、 畸形状或收缩球样改变,或染色不均,间质水肿等;透射电镜显示轴索超微结构在 BC/CC后 3 h髓鞘开始水肿并出现不同限度的分离,纤维周边及胶质细胞水肿,毛细血管扩张淤血或闭塞、 血小板血栓形成等。BC后 12 h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