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幼儿的入园焦虑
如何面对幼儿的入园焦急 【摘要】 每年的新生人园都是随着着孩子的哭声开始的,严重的分离焦急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帮助幼儿缩短分离焦急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良性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规律。幼儿教师要爱孩子,用他们喜欢的形式开展教育活动,使之尽快克服分离焦急,融入幼儿园生活。有效地缩短幼儿的“分离焦急”期,使幼儿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快乐地接受教育,从而实现从家庭到幼儿园的平稳过渡。 【关键词】 焦急 家长 教师 家园合作 焦急,指的是个体在预感潜在的危险或不幸时,所产生的强烈的负性情绪和紧张的神经症状Barlow,1988。根据2023年崔松鹤调查,发出现焦急反映的幼儿占了一半左右,入园过一个月以后仍表现出“焦急反映”的幼儿仍有20%。 习性学的理论认为,产生分离焦急的因素是分离焦急是相对复杂的情感反映,部分是由于对不熟悉的事物的一般性恐惊焦急。其代表人物鲍尔比BoWlby,1973认为,婴幼儿面临的许多情境实际都蕴涵着自然的危险信号;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这些环境如此频繁地与危险联系在一起,使得人类于它们的恐惊成为一种具有生物基础的自发反映。一旦婴幼儿有能力将熟悉的事物和不熟悉的事物加以区分,在与熟悉的陪同者分离的时候,婴幼儿就会本能地对陌生的面孔在远古时期,很也许就是猛兽、陌生的环境感到恐惊。凯根1972指出,个体6到10个月时已经具各了以下图式1熟悉陪同者的面容,2这些陪同者在家中的也许行踪假如他们不在眼前。这个时候,忽然出现的与幼儿头脑中的看护人图式不同的陌生人的脸会使幼儿感到不安,由于他们无法解释他是谁或者自己的养护者发生了什么事。婴儿会对无法预期养护者去向的分离表现出抗拒和紧张,因而产生了分离焦急。按照习性学依恋理论,幼儿依恋产生的标志,是怯生和分离焦急的产生,即幼儿的陌生人焦急和分离焦急都是与幼儿的依恋息息相关的。根据艾思沃斯AinsWorth,1978的研究,那些很少与其养护者分离的幼儿,任何的分离对他们来说都是很陌生和很恐惊的。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提出人的需要层次理论hierarchical theory of needs,他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五个等级构成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幼儿由于无力应付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的威胁,他们的安全需要就显得尤为强烈。幼儿刚人园时忽然和亲人分离面对陌生的教师、小朋友和周边环境,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会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 综上所述,初入园幼儿的分离焦急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对陌生环境的一种本能的不安全感和胆怯感;二是对父母的依恋行为。 孩子刚入园时有不适表现是正常的,只要针对幼儿实际情况采用有效措施,加以防止和矫治,便可以顺利渡过度离焦急。面对幼儿入园焦急,家长与教师要携手共同努力。 一 、家长方面 一交往准备 幼儿对父母依恋一方面与教养方式有关,另一方面与幼儿成长过程中与社会接触的限度有关。父母要使幼儿的交往范围扩大,减少其对家人的依恋,帮助孩子建立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在孩子1岁半时,就要有计划地带孩子到有其他孩子活动的地方,帮助孩子找玩伴,让孩子之间多些接触。若父母能作暂短回避更好,这样会使孩子逐渐适应短期分离,有助于克服“分离焦急”。此外,天天抽空让孩子和邻居年龄相近的孩子多相处,互相到家里做客,家长之间也要多交往,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在入幼儿园时,如有熟识的伙伴同去,就会减少孤独感。 二心理准备 培养孩子入园后具有的一些情感态度。家长可以提前带孩子参观幼儿园,熟悉幼儿园环境,初步体验幼儿园的生活。当人来到陌生环境时,会产生恐惊与排斥感。幼儿年龄小,接触外界生活有限,对父母的依恋感强,初到陌生环境,更充满了恐惊,消除恐惊的最佳办法就是让幼儿熟悉环境。要让孩子感觉到,幼儿园是美好的地方,知道小朋友在幼儿园中做什么,逐步建立起“幼儿园”的概念,在建立暂时爱好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其对幼儿园的结识,逐渐形成持久的爱好,借以培养幼儿喜欢幼儿园的积极情感。家长要告诉孩子“从上幼儿园那天起,爸爸妈妈早上把你送进幼儿园,晚上下班再来接你。”让幼儿对家长“暂时的消失”有心理准备,知道并不是永远见不到爸爸妈妈了。同时,家长也应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结识到在刚开始时,孩子哭闹不愿上幼儿园是正常的,由于离开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环境,大部分孩子因思念父母不愿上幼儿园。为了设法把哭闹的孩子送到幼儿园,一些家长采用哄骗方法,这种方法不可取,哄骗无形中使家长失去信任,同时也会导致教孩子撒谎的弊端。家人意见立场一定要一致,坚持把孩子送到儿园去,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发生分歧意见,进行争执。 三生活准备 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家长要了解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常规,有目的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自理能力,形成与幼儿园同步的作息规律,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节奏和规定。要故意识地改变观念,减少对孩子的溺爱,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给孩子更多自我锻炼与自我服务的机会,减少孩子对父母的依赖,让孩子学会自己吃饭、盥洗、穿脱衣服、上厕所、叠被子等,习惯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和活动内容。假如孩子没有养成这些习惯和具有这些能力,很容易在集体生活中受到小朋友的嘲笑,使自尊心受到伤害而不愿上幼儿园。作为家长要尽量帮助孩子减少挫折,增强自信心,使上幼儿园成为孩子天天最期盼的事。 二、教师方面 一做好家访工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并积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新生入园前的家访,一是了解幼儿的生活习惯、爱好爱好、个性特点和家庭环境、父母素养以及他们在对待幼儿教育问题上所持的观点等;二是通过家访与幼儿接触,初步建立感情。所以入园前,老师要对每个幼儿都能上门家访或电话联系。亲切自然地进行自我介绍,允许幼儿称呼自己阿姨,由于“阿姨”比“老师”更容易让孩子感到亲近,缓解了幼儿对老师的陌生与恐惊。幼儿初期触觉较为敏感,多与幼儿肌肤相亲,如拍拍幼儿的小脑袋、拉拉幼儿的小手、抱抱他等,都让幼儿对教师产生深深的亲切感和依恋感。和孩子一起玩他们喜欢的玩具,谈他们感爱好的话题。通过制定“幼儿人园前调查表”对每个幼儿的家庭情况及幼儿的生活自理、社会交往、性格品质等方面进行全面摸底,做到心中有数。 二针对不同个性,采用不同的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尊重不同幼儿的个性和发展水平,因材施教,要因人施教。”因此不同个性的幼儿,分离焦急的表现限度也不相同,我们采用不同的指导策略,使幼儿较快地缩短分离焦急期。如针对大哭大闹的外向型幼儿,我们转移他的注意力;默默流泪的内向型幼儿,我们倾注爱心,对充满“怀疑”的幼儿,我们营造信任,对不哭不闹得幼儿我们积极关注。 三要热爱幼儿、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 热爱幼儿,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容忍幼儿的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是幼儿教师应具有